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被抓入慎刑司,皇帝为什么不主动去救苏培盛?

臣妾好像有喜了


皇上的举动,恰恰也促成了他与苏培盛在未来的分裂。或者说在经历了这场大难之下,苏培盛才看清了皇帝的为人,而这一幕,甄嬛在多年前就已经看到。

多年前沈眉庄遭到华妃陷害,在未怀孕下被收买的太医诊断为怀孕,随后同样被收买的沈眉庄宫中丫鬟故意拿着其染血的例假带从皇帝面前经过,让皇帝误认为沈眉庄假孕而将其禁足。然而在这起阴谋之下,难道皇帝一点都没有看出问题?


本来就已经受宠,沈眉庄何必选择假孕?难道事后再找一个别人家的婴儿来顶替?如果沈眉庄搞的是阴谋,其丫鬟有怎么可能会拿着证据在皇帝面前故意暴漏,太医又何故失踪?也许事发的一开始,皇帝就已经察觉到了蹊跷,然而在华妃“协理后宫”的背景下,出于维护华妃的权威以及年羹尧的忠心的需要,皇帝却没有将这种疑惑公开化,无形之中沈眉庄成为了后宫斗争和清朝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也正因为如此,当甄嬛兴冲冲的拿着抓捕到肇事太医的证据来到皇帝面前时,皇帝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质问甄嬛是不是从中搞鬼而陷害华妃,一盆冷水直接把甄嬛浇回到起点,她这才明白,在皇帝的心里,后宫最受宠的嫔妃也不是其发泄的工具,对于皇帝而言维护后宫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其得知真相时,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帮助沈眉庄伸冤,而是顾忌随后华妃遭到处理,后宫会再陷入动荡中。而苏培盛的“对食事件”,恰恰也是另一个版本的沈眉庄冤屈。


后宫之中太监与宫女的对食风气早已经持续千年之久,难道皇帝不知道?皇帝的眼线遍布后宫,难道始终没有发现苏培盛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尽管对食风气在台面上不被允许,可苏培盛毕竟是皇帝从小到大最忠实的奴才,他能不能得到赦免完全是皇帝一句话的事,然而皇帝的态度却与沈眉庄事件一样:“秉公处理”!在后宫利益和树立皇后权威的环境下,一个奴才的生死不足为惜,尽管这个太监叫苏培盛!


这一时期华妃已经离去,尽管甄嬛杀回皇宫重新崛起,但在皇后执掌权威的基础上,皇帝不会允许甄嬛有更进一步的空间,允许甄嬛回宫之下却借此将瑾汐和苏培盛打入慎刑司,也是借此削弱甄嬛的力量,继续维持宫中平衡。苏培盛与沈眉庄一样,依旧是后宫斗争的牺牲品。

然而面对皇帝的放弃,已被警告的甄嬛却仍然不管不顾竭力营救,最终让苏培盛与瑾汐成功赦免,尽管这一过程依旧离不开皇帝最后的赦免命令,然而谁主动谁被动,甄嬛和皇帝哪个人愿意帮助自己,苏培盛心中早已有数。重回皇帝身边的那一刻起,苏培盛已经不是原来的苏培盛。


辽宁资深球迷


苏培盛被抓进慎刑司之后,对皇上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慎刑司出来之后,苏培胜就成了甄嬛的人,为后期甄嬛的大反攻出力不少。

苏培胜原本是皇上身边最得力的太监总管,但他落难时,皇上却没有对苏培盛伸出援手。而甄嬛却冲着瑾汐的面子,把苏培胜一起救了出来。甄嬛和皇帝的做法,对比过于强烈。自己的人自己不去救,皇上这到底是为哪般?

皇上为人天性凉薄,不屑去管后宫这样的小事情

《甄嬛传》中的皇上,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统治,任何事情在他看来都是小事。 皇上为人天性凉薄,做每一件事情时,他都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会从自己的得失出发。

为了巩固地位,他可以逼着母亲去毒死自己的情人,也可以算计自己的枕边人华妃,不惜让端妃顶包给华妃端去了堕胎药。

这种人连自己的骨肉都下得去手的男人,从没有什么真情可言。即便是苏培胜和皇上相处多年,当差谨慎尽职尽责,皇上也不会把他的生死当一回事。

在皇上心中,苏培胜再得力也不过就是个下人

苏培盛是个有用之人,且他在皇上身边待的时日久了,十分了解皇上的喜好。若论后宫谁最会揣摩皇上的心思,苏培胜如果认第一,甄嬛也只能甘当第二。

不过,在皇上心中,尊卑差异是个逾越不过去的鸿沟。后宫嫔妃众多,皇上也只是把她们当臣子,而不是自己深爱的女子,对她们没有多少真心。

看起来皇上跟苏培盛相处的不错,平日里给苏培盛的赏赐也不少,一直提拔着苏培胜,但是他对苏培胜根本就没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只有主子对下人的依仗罢了。在皇上看来,一个好下人没了,还可以再培养千万个好下人,人多的是。苏培胜没了便也就没了,没什么好可惜的。

皇上更看重自己的颜面,不愿趟这趟浑水

苏培盛和瑾汐结成对食这事,物证齐全,而且是敬妃与皇后共同发难。这事儿牵扯到后宫多方势力,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皇上如果出面,不管他判定哪一方正确,另外一方都会觉得皇上有所偏私。为了显得公平,保持沉默才是皇上最好的选择。

对食这事说白了是违反宫规的一种行为,不准对食是皇家定下的规矩,如果皇上出面偏袒苏培盛,那就等于是带头破了祖宗的规矩,道理上说不通。且乱结对食,相当于太监和宫女乱搞男女关系。

皇上由于幼年时目睹过自己的母亲和他人偷情,对男女关系混乱这件事儿最为在意,所以他从心底不愿意为苏培胜拉下颜面。

正是由于皇上见死不救,才导致苏培盛和皇上离心离德。从慎刑司出来后,苏培胜彻底看清了皇上的内心。这样凉薄的人断不是个能依靠到老的好主子,良禽择木而栖,趁自己还有价值,苏培胜果断的投入了甄嬛的阵营,才跟瑾汐守得云开见月明。


萌萌小笑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苏培盛是皇帝的心腹,慎刑司也是皇帝的机构。槿汐和苏培盛所触犯的法律,也是皇帝的法律。

只有最愚蠢的当权者,才会运用非常规的手段,去救犯了罪的“亲信”。因为这样一来,等于宣告天下:除了这几个“亲信”“心腹”,其他的都不是自己人,法律也是对立面。

《甄嬛传》中的雍正皇帝,残忍、冷酷、喜怒无常,但无可否认,他是个好皇帝,至少是个合格的皇帝。他不可能做那样愚蠢的事情。


栖鸿看红楼


其实,我觉得在事发的时候,皇帝根本就没想过救苏培盛。原因有几点:第一,关于崔槿汐跟苏培盛对食事件,是由皇后出面处理的,人赃俱获,而且他们确实违反了宫规,管理后宫是皇后的权利,皇后有权处理,皇帝得给皇后面子。

第二,苏培盛虽然陪在皇帝身边几十年,到底也只是个奴才。奴才不听话,直接换一个就是,反正宫里奴才多的是。

第三,皇帝本身就觉得这件事是错的,奴才犯错了跟主子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觉得,皇帝根本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就苏培盛,后面也是因为新奴才用的不顺手了,才开始有点想念苏培盛这个忠心的奴才,再加上端妃的劝解,熹妃的面子,这才顺视而为,轻拿轻放。





柚子酱聊娱乐


我觉得皇上可能并不想救,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对食事件皇后处理的有理有力,毕竟证据确凿,虽然这样的事在皇宫可能被默许但是明律是禁止的,也是不太体面的(皇上拉不上脸)!皇后作为皇帝在后宫的官方代言人,处理此事皇帝也没有反对的理由!皇帝也不应为了一个奴才(虽然苏从小伺候到大皇上,但终究是奴才)坏了后宫的规矩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皇帝身边的近侍和妃嫔身边的近侍结对,这于后宫平衡也是不当的。这相当于后宫的“暗结党羽”,谁都明白苏培盛这样身份的太监,虽然名分是奴才,但与皇权几乎零距离接触,掌握着皇帝的第一手信息,皇帝今天拉屎还是拉稀他都一清二楚,剧里除了皇太后和跋扈的年羹尧,没人会对他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如果皇妃有争宠之心,那多了苏这层关系就更好争了;如果皇妃有害皇帝之心,那多了苏这一层关系就更好害了;这种身份的人皇帝怎会允许他与后宫有勾结,还是成家立户的勾结!皇上最后不就是这么死的吗…

第三,后宫的人精多了去,少了苏也不会怎么样,提拔新人上来顶上就行

所以,君心难测啊,想你死很简单


奶味月球


皇帝估计也是想要去救苏培盛的,但苏的行为确实犯了宫规,应该受到惩罚。宜修身份为中宫皇后,整肃宫规是她的职责,况且崔苏对食事件皇后处理的有理有力,也有证据,这样的事在皇宫可能被默许但是明律是禁止的,也是不太体面的。另外,皇帝身边的近侍和皇妃身边的近侍结对,这于后宫平衡也是不当的。基于这些有关皇家颜面、有关皇宫律例等等问题,皇帝非但没有怪罪皇后,反而赞许了她这次行为。但是毕竟苏培盛自幼便伺候皇帝,几十年朝夕相处下来,习惯成自然。这样的人一时不在身边,皇帝肯定是不习惯的。这样一个奴才用着顺手啊,皇帝一个眼神苏培盛就知道皇帝要干嘛,要去哪个。宫里宠幸谁,要知道哪个嫔妃的牌子挂起来别递上来了,这些皇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苏就会意了。要再换做别人,一下子哪能看穿皇帝的心事啊,培养一个懂事的奴才也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苏毕竟是个奴才,要皇帝亲自出马去救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皇帝一定会找一个人代自己去救苏培盛。那么皇帝首先会想到的人一定是端妃,因为皇帝经常会在端妃那儿听到对于任何一件事另一种解释。端妃在情(两位嫔妃有孕不宜见血)、理(孟子说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法(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上给了皇帝一个全新的、毫无破绽的理由去解释苏崔二人对食之事。然后第二天皇帝去见甄嬛,看见心爱的嬛嬛自然是情深意切,再加上纯元这个助攻,也就成功让皇帝改变了想法__从皇帝认为皇后尽职尽责变成了皇后帝认为此事小题大做__也就顺理成章地放了苏培盛和崔槿汐。


东方西方1


甄嬛回宫后,因为胧月的去留问题,敬妃和甄嬛有了隔阂,为了保住胧月,敬妃向皇后告发了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的事情,二人也因此被进紧慎刑司。

苏培盛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从小在他身边伺候,日常对苏培盛也很依赖,但是在事情发生后,皇帝却没有主动去救苏培盛,这是为什么呢?

可是在我看来,不是皇帝不主动去救,而是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去救。

皇帝无法插手崔、苏二人对食之事

一、皇后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有理有据

后宫对食是敏感的事情,往大了说可以说是秽乱后宫,皇后是六宫之主,对这件事情有绝对的管辖权和处理权。

而皇后的手中有人证(敬妃),物证(柳叶合心香囊),更有从崔槿汐的的房间找出了秽乱后宫的证物,从而确定二人就是对食。

二、举报人敬妃往日和甄嬛交好

如果说举报人是皇后团队的人,皇帝可能会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和举报人是否别有用心,毕竟这时候甄嬛和沈眉庄都有了身孕,而皇后团队的祺嫔失宠,安陵容被视为不祥,势力大减,如果此事是针对甄嬛的阴谋,最有可能的就是皇后的人来做。

而真正的举报人是敬妃。在甄嬛离宫前和敬妃交好,女儿胧月也交由敬妃抚养,在皇帝眼中,自然会将敬妃划到甄嬛一派。皇帝虽然不宠爱敬妃,但是从封号和位份可以知道还是看重和信任她的,她来揭发这件事情,也让皇帝无法为苏培盛辩护。

对食事件触及皇帝的敏感神经

一、鉴于明朝的教训

“对食”是古代太监与宫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大多是双方在心灵上的安慰。

历史上有名的就是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和明熹宗的奶妈客氏,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和客氏的帮助分不开,两人一个前朝一个后宫,干预国家大事,搅得天下大乱。

历史作家蔡东藩《明史演义》中说道:”自古权阉,莫甚于魏贼;自古乳媪,亦莫甚于客氏。”

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到了清朝,太监不能对食。

二、担心最信任的太监和宠妃有勾结

《如懿传》中,皇后为了拉拢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钦,将自己的宫女莲心嫁给他,从此王钦便帮助皇后做事,王钦的徒弟李玉,也因为对如懿身边的惢心有感情,暗中帮如懿做了不少事,可见为了窥探、左右皇帝,用宫女拉拢大太监是最有效的方法。

苏培盛是皇帝身边最得力的太监,他对皇帝的喜怒哀乐、喜好厌恶了然于胸,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心情和对一些事情的决断。而此时的甄嬛不但备受盛宠,还怀有双生子,身边又有一个名义的亲子四阿哥,在后宫如日中天,如果有了苏培盛作为助力插手前朝事宜,这无疑触动了皇帝的逆鳞。

三、对苏培盛在甄嬛再次入宫前后的作用产生怀疑

当甄嬛怀了果郡王的孩子之后决定回宫,在崔槿汐的感情联络下,苏培盛在回宫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故意在胧月公主面前和眉庄建议皇帝去甘露寺祈福,利用胧月的身份引起皇帝对甄嬛的思念,引出后来皇帝去凌云峰看望甄嬛。

◇在凌云峰赶走姑子,为皇帝和甄嬛创造二人独处的空间。

◇在皇帝面前为甄远道说话,帮甄嬛照顾甄远道。

◇在得知甄嬛有孕后,在甄嬛和皇帝之间传话,在宫中帮甄嬛打掩护。

在甄嬛回宫后,在苏培盛的助攻下,甄嬛在与皇后的对决中占尽上风:

◇在皇帝面前说祺嫔的不是,引出后来祺嫔被降位份。

◇在钦天监副使为皇帝观看天象的时候,将不详之说引向安陵容,使安陵容失宠。

而皇帝是一个性情多疑的人,当年曹贵人的一句“妹妹在闺阁之中,也听闻过十七爷的盛名吧”就让皇帝疑心甄嬛,更不必说苏培盛和甄嬛身边的崔槿汐对食,再联想到苏培盛在身边为甄嬛说的、做的事情,恐怕会疑心甄嬛回宫的真正原因。

四、对于皇帝来讲苏培盛总归是个奴才

甄嬛看望皇帝的时候,皇帝对侍奉的小夏子不满,其实不是茶七分烫还是八分烫的原因,只是侍奉了几十年的老人儿不在身边引起的不适,对于皇帝来说,这样一个对自己的喜好如此透彻的人如果不和自己一条心,岂不更加可怕?

苏培盛再怎么知心贴肺也总归是个奴才,没有了苏培盛还有李培盛、张培盛,但是自己身边的人有了二心,就绝不能留。

苏培盛脱身全赖端妃所救

甄嬛作为崔槿汐的主子,这起事件的重点嫌疑人,自然不能在皇帝面前为二人说话。而端妃作为皇帝身边的老人儿,既是对食事件的局外人,也备受皇帝信任,最关键的是她对皇帝的感情是真挚的,由她来劝说皇帝是最好的选择。

端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劝说皇帝。

一、用孟子说反驳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醒皇帝应体谅下人们的不易,引出苏培盛和崔槿汐的对食之事只是互相慰藉,将这个事件的从“秽乱后宫”下降到“找个伴”,并且将甄嬛从这件事情中摘出来。暗示皇后小题大做,恐有借机寻事的嫌疑。

二、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由之前的宫人不易,宫中的生活孤单难熬,引出宫中对食的情况很多,暗示苏培盛他们不是唯一的一对,只是最显眼、最容易引起非议的一对。

三、宫中两位妃子有身孕,见不得杀生之事。子嗣一直是皇帝最在意的事情,尤其是甄嬛还怀了双生子,不愿这件事情冲撞了皇家的添丁之喜。

皇帝是多疑的人,即便是端妃为苏培盛求情,也免不了遭到皇帝的怀疑,但好在在皇帝眼中,端妃是个与世无争的人,最终相信了甄嬛和苏培盛。

有端妃为对食事件盖棺定论,再加上皇帝也惦念着苏培盛这么多年的陪伴,将苏培盛放出来依旧留在身边。并且趁着甄嬛顺利诞下双生子的喜事,正式将崔槿汐赐给苏培盛做妻子,了却两人无名无分的烦扰。


雨落在眼角


崔槿汐和苏培盛因为对食这件事情被抓人入慎刑司,甄嬛为了救崔槿汐努力奔走,而皇帝对苏培盛却无动于衷。

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崔槿汐对甄嬛的重要性和苏培盛对皇帝的重要性不一样。

甄嬛初入皇宫的时候,崔槿汐就跟在甄嬛的身边,跟随甄嬛经历了很多事情。在甄嬛被贬在凌云峰代发修行时崔槿汐也在身旁,而且崔槿汐对甄嬛和果郡王之间的私情一清二楚,连甄嬛腹中的孩子是果郡王的都知道。甄嬛后来能够在凌云峰重获盛宠跟崔槿汐和苏培盛有很大的关系。

况且崔槿汐是为了甄嬛才跟苏培盛有来往的,有崔槿汐这个宫中的老人在也让甄嬛的后宫之路好走很多。就算甄嬛对这个一直不离不弃的忠仆没什么感情,她也会尽力营救崔槿汐。因为崔槿汐知道甄嬛太多的事情,一旦崔槿汐反口,那甄嬛自己的处境也不会太好。

但是苏培盛对皇帝就一样了,苏培盛之所以在宫中地位很高,是因为他是皇帝的贴身太监。这样的位置很微妙,皇帝并不是非他不可,倒了一个苏培盛,后面还有千千万万个苏培盛。而且身为皇帝的贴身太监,是要一心向着皇帝的。可是苏培盛和崔槿汐私下结了对食,这样的时候皇帝竟然不知道,这在一个多疑的皇帝心里会怀疑他是不是已经不忠心了。

所以皇帝对于苏培盛进入慎刑司是没什么感觉的。


凤吟


苏培盛被抓进慎刑司之后,对皇上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慎刑司出来之后,苏培胜就成了甄嬛的人,为后期甄嬛的大反攻出力不少。

苏培胜原本是皇上身边最得力的太监总管,但他落难时,皇上却没有对苏培盛伸出援手。而甄嬛却冲着瑾汐的面子,把苏培胜一起救了出来。甄嬛和皇帝的做法,对比过于强烈。自己的人自己不去救,皇上这到底是为哪般?

皇上为人天性凉薄,不屑去管后宫这样的小事情

《甄嬛传》中的皇上,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统治,任何事情在他看来都是小事。 皇上为人天性凉薄,做每一件事情时,他都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会从自己的得失出发。

为了巩固地位,他可以逼着母亲去毒死自己的情人,也可以算计自己的枕边人华妃,不惜让端妃顶包给华妃端去了堕胎药。

这种人连自己的骨肉都下得去手的男人,从没有什么真情可言。即便是苏培胜和皇上相处多年,当差谨慎尽职尽责,皇上也不会把他的生死当一回事。

在皇上心中,苏培胜再得力也不过就是个下人

苏培盛是个有用之人,且他在皇上身边待的时日久了,十分了解皇上的喜好。若论后宫谁最会揣摩皇上的心思,苏培胜如果认第一,甄嬛也只能甘当第二。

不过,在皇上心中,尊卑差异是个逾越不过去的鸿沟。后宫嫔妃众多,皇上也只是把她们当臣子,而不是自己深爱的女子,对她们没有多少真心。

看起来皇上跟苏培盛相处的不错,平日里给苏培盛的赏赐也不少,一直提拔着苏培胜,但是他对苏培胜根本就没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只有主子对下人的依仗罢了。在皇上看来,一个好下人没了,还可以再培养千万个好下人,人多的是。苏培胜没了便也就没了,没什么好可惜的。

皇上更看重自己的颜面,不愿趟这趟浑水

苏培盛和瑾汐结成对食这事,物证齐全,而且是敬妃与皇后共同发难。这事儿牵扯到后宫多方势力,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皇上如果出面,不管他判定哪一方正确,另外一方都会觉得皇上有所偏私。为了显得公平,保持沉默才是皇上最好的选择。

对食这事说白了是违反宫规的一种行为,不准对食是皇家定下的规矩,如果皇上出面偏袒苏培盛,那就等于是带头破了祖宗的规矩,道理上说不通。且乱结对食,相当于太监和宫女乱搞男女关系。

皇上由于幼年时目睹过自己的母亲和他人偷情,对男女关系混乱这件事儿最为在意,所以他从心底不愿意为苏培胜拉下颜面。

正是由于皇上见死不救,才导致苏培盛和皇上离心离德。从慎刑司出来后,苏培胜彻底看清了皇上的内心。这样凉薄的人断不是个能依靠到老的好主子,良禽择木而栖,趁自己还有价值,苏培胜果断的投入了甄嬛的阵营,才跟瑾汐守得云开见月明。


雷死人不偿命囧图集


大家好,我是本zhi良品

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了,雍正皇帝当然不能主动去救他们。

首先,太监与宫女对食是犯了宫中规矩的,历史中的雍正相对来讲是一个勤勤恳恳,一心为兵的好皇帝。既然如此,从雍正的为人上讲是不会为了一个太监去破坏规矩的,不符合人物定位。

其次,太监与宫女的管理职责在于皇后,雍正不能因为一个太监而横加干涉皇后的职责,对于封建的清王朝这是不成体统的。

最后,剧中的发展崔槿汐和苏培盛受到了甄嬛的眷顾得以死里逃生,其本身是雍正与皇后本就不和雍正也是想平衡后宫的关系。甄嬛恰好与崔槿汐是主仆关系,一起共过难,自然甄嬛的出面最为妥当。既不得罪皇后,也可以平衡后宫势力。

所以作为皇帝在处理军国和后宫的事物时,首先想到的是规矩和平衡。

这部剧真的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