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曹操徵烏桓的原因

一、烏桓的逐漸強大是曹操征討的重要原因

據載“遼西單于踏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徵之”。這意味著三郡烏桓尤強,在蹋頓的統一領導下,對幽州構成了威脅,曹操怎能不忌憚?

另有佐證雲“漢末,遼西烏丸(即烏桓)大人丘力居,眾五千餘落,上谷烏丸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各稱王,

淺談曹操徵烏桓的原因

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漢魯王,皆有計策勇。……(丘力居)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總攝三王部,眾皆從其教令”。

也就是說,幽州一帶的烏桓,自漢武帝時期以來,經過幾十年的修整,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勢力,“內部開始凝聚為一個政治實體”,漢政府設烏桓校尉管理烏桓,因漢末大亂失去效用,三郡烏桓不再受到節制,常常聯合中原勢力,寇略中原北疆。

淺談曹操徵烏桓的原因

又有光和年間,張純誘使烏桓大人丘力居叛亂,“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所以強大起來的烏桓始終是造成曹操大後方的重大不穩定因素,曹操想要南下經略荊州、江東,不能不有所顧忌。

淺談曹操徵烏桓的原因

二、袁氏父子與烏桓特殊的利益關係是引發這場戰爭的又一主要原因

初平四年,公孫瓚殺劉虞坐上幽州刺史的位置,與袁紹形成對峙。公孫瓚對烏桓的態度是“志掃滅烏桓”,把烏桓完全推到了自己的對立勢力袁紹一邊,烏桓也積極謀求與公孫瓚對立的袁紹聯合,出現了蹋頓向袁紹請求聯姻事件。

淺談曹操徵烏桓的原因

這實際上正合袁紹的戰略意圖,他早年與曹操談論何以取天下時,就認為可“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下以爭天下”。

建安四年,公孫瓚被袁紹和烏桓聯手消滅,烏桓也能從此中分一杯羹,袁紹“矯制賜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皆以印綬”,給予了烏桓應有的政治地位。官渡之戰後,袁紹敗死,拉攏聯合烏桓的政策依然被他的兒子繼續秉承。

淺談曹操徵烏桓的原因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袁氏集團和烏桓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利益關係和情感基礎。當袁尚、袁譚相爭於冀州時,被曹操坐收漁翁之利,袁尚敗後,收拾殘餘部隊,投奔烏桓,

而隨同一起前去的幽州,冀州人士約十餘萬戶,這些人,是袁氏集團的死黨,所以袁尚欲“憑其勢,圖復冀州”,而這是曹操最不能容忍的,要想真正統一安定北方,必須徹底消滅袁氏集團的有生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