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项目不想掉坑里?在启动阶段就得这么干

敲黑板,划重点:


1. 你既遵从内心,又刻意思考,随性行不通才会认真思考。


2. 爆粗口和肤浅不全是你的错,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3. 提前制定好可预见问题的处理规则,当事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配合程度将大大提高。因为人们在疲劳的情况下,不愿再费力去思考了。


4. 免疫效应可以避免人们在自我损耗状态下的直觉反应。


你既遵从内心,又刻意思考


多年来,人们一直想弄清楚人类大脑是怎样思考和决策的。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West)将大脑的运行分为两个部分,即系统1和系统2。


(1)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2)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系统1的自主运作诱发了极其复杂的理念模式,但只有相对缓慢的系统2才能按部就班地构建想法。


系统1的运作较为简单,其共同特征是:所有运作都是自发的,基本上依据复杂性进行粗略预估。


系统1引发的自主行为的例子如下:


确定两件物品孰远孰近。


提到中国首都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北京。


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


察觉语气中的不友善。


看到恐怖画面后做出厌恶的表情。


理解简单的句子。


以上列出的大脑活动是完全无意识的。不刻意学习便可领会一些母语中的简单句子;听到突然的一声响后会自发地确定声源;看到“2+2”就知道等于4。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系统2刻意思考的例子如下:


在一列嘈杂、拥挤的地铁上关注某个人的声音。


审视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做法是否得体。


进行一次复杂的计算。


审阅、校对一篇文稿的错别字。


在狭小的空间里停车。


检验一个复杂的逻辑论证的有效性。


比较两款手机的总体性能。


在上述各种场景中,你都必须集中注意力。若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你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在上述所有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


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例如,在繁忙的北京南站(高铁)接人时,你若是刻意寻找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即使隔着一段距离,你也很可能发现他。

看不见的大猩猩


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Christopher Chabris)和丹尼尔·西蒙斯(Daniel Simons)在学生的协助下,利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楼,拍摄了一部两队传篮球的短视频,其中一队穿的是白色球衣,另一队穿的是黑色球衣。观看短片的人需要数出白衣球队的传球次数,忽略掉另一队传的球。


这个任务比较困难,需要完全投入才行。短片播到一半时,一个套着大猩猩服装的女人出现了,她穿过球场,捶着胸,然后继续走动。这只“猩猩”出现了9秒钟。上万人看了这部短片,其中约有一半人并未注意到有什么异常。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计数任务——尤其是那个忽略黑衣球队的要求——造成了这种屏蔽。若没有那项任务,所有观看短片的人都会注意到那只“猩猩”。观看和定位是系统1的自动功能,但在执行时需要将一些注意力分配给相关的刺激物。


在这项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知道结果后的吃惊反应。那些没有看到“猩猩”的观众刚开始就确信场上没有“猩猩”——他们很难想象自己会错过如此吸引人眼球的事实!


“看不见的大猩猩”证明了一个事实: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注意力透支,人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随性行不通才会认真思考


通常情况下,系统1自主运行,系统2则处于放松状态,只有部分参与。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因此,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通常情况下,这样也挺好的。


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且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系统2在系统1无法提供问题答案时,就会被激活,这好比你碰到了一个复杂的逻辑推理(比如一道高中生的几何证明题),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系统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很有效,因为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如果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你认识的单词,你就能读出这个词——除非你的心思完全不在它上面。


做项目不想掉坑里?在启动阶段就得这么干

爆粗口和肤浅不全是你的错


图1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说明了两个系统间的冲突。


做项目不想掉坑里?在启动阶段就得这么干

图1 冲突与自我控制


在图1中,你(准确地说是系统1)一眼便读懂了整段话的意思,最后你(准确地说是系统2)还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几乎无法随意停止;系统2需要强有力的控制和积极运作才能发挥作用。


(2)系统1的速度远快于系统2,系统1几乎是“脱口而出”,而系统2则要经过理性判断得出结论。


实际上,人类的大脑总是遵从最省力法则来管理我们的思维活动。遇到问题时,系统1立即自动给出答案,如果系统1无法处理才会启动系统2;系统1省力,系统2则比较费力。换句话说,系统1是感性的、自发的自我,系统2才是理性的、自觉的自我。


最省力法则的结果是,我们大多数时候是感性的(自发的),而非理性的。如果要刻意保持理性,就需要付出努力进行刻意控制,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强迫自己去做某事,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做不到,这就是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人们更有可能给出负面的判断、做出自私的抉择和表现出负面的状态。比如,爆粗口,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或者做出肤浅的评价。


《美国科学院院报》报道了关于损耗对人们行为影响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8位不知情的受试者全部是以色列的保释官。他们每天都要审阅保释申请,而且不是按这些保释申请的时间顺序审阅的,保释官在每份申请上平均用时只有6分钟。


大量的统计发现,只有35%的申请能获准通过。保释官做出每个决定所用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也包括他们的一日三餐和餐歇时间。


研究结果发现,每次用餐过后获得批准的申请数量都会增加——达到了65%。在保释官下一次用餐前的约2个小时内,批准率开始稳步下降,在用餐之前刚好达到零。


这种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甚至令人绝望——长时间自我控制、自我损耗的保释官容易否定保释申请。

在项目启动阶段定规则


“在长达一天的会议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他决定采用标准的操作规程,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


任何项目的启动阶段都为项目结果埋下了伏笔。在启动阶段,提前制定好可预见问题的处理规则,当事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配合程度将大大提高。因为在疲劳的情况下,人们都不太情愿费力思考以避免自我损耗——最省力法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作用。


在启动阶段到底要制定哪些规则?这要视项目的类型、周期和人员规模等情况而定。实践中,在启动阶段制定下述规则十分重要。


(1)沟通方式、频率、内容及格式。


(2)项目经理的权力、项目奖惩权力、人事调度权力和项目方案的决定权力等。


(3)甲方责任、需求提供、调研配合和业务指导等。


(4)变更处理的流程、文档、权利等。


(5)团队合作模式、风格、出勤、考核标准、争议解决等。


(6)项目开发方的各个部门的义务及责任。


这些规则并不一定都以项目制度的方式公布出来,因为成为制度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压力,会比较敏感。但是,即使不能用制度的方式呈现,项目经理也要正式地提出关于这些规则的建议。


这些规则映射到制度上,分别是:


(1)项目例会制度。


(2)绩效考核制度。


(3)汇报制度。


(4)文档流程。


(5)变更管理制度等。


在项目启动阶段,人们对这些规则并不敏感,一般比较容易建立。遇到问题时再讨论建立规则,因其针对性过于明显,极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启动阶段确立规则会让人觉得项目经理比较教条、刻板,常有人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先干起来再说”等说法搪塞!对此,项目经理要顶住压力,不必过多解释,因为你解释的理由往往会成为别人反对你的靶子。


记住,没有规则在前,后面全是坑,吃亏的是你自己!

用免疫效应干扰对方的直觉反应


先说出对方实际中会遇到的情况,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情况,同时说出他们在这些不愉快的情况下可能要做出的心理反应,而改变对方的固有“程序”。当事情真实发生的时候,也就是固定的“程序”触发条件产生时,对方的固有“程序”便会失去原有效用。心理学中这叫免疫效应(Inoculation Effect)。


人们通常会接受系统1的判断和方案,因为这是最省力的。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直觉的系统1的意见。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这就是应用免疫效应。许多沟通的障碍就像某种依靠其神秘性吓人的妖怪,你说出它的名字它就会被消灭。


你可以马上试试免疫效应的神奇作用。


你可以这样和你的家人沟通:“我知道你听了我的想法之后会感到生气,但是我真的很想要那部越野车!”


你也可以直接走进你的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知道这个要求会让您十分不快,甚至产生各种失调现象,但是我真的想要加工资。”


你还可以对你的客户这样说:“我知道您可能抓狂或者愤怒,但是我不想骗你,因为项目的确不能按时完工!”


这样说虽然可能并不会让对方满足你的请求,但是你会发现,至少对方不快的情绪会大大降低。


2013年9月,我的一个项目组遇到了困难,军方领导对项目组的工作进展很生气,项目经理已无法与对方沟通。我被迫和军方一个比较强势的领导进行沟通:“我知道这样说您可能会很抓狂甚至会发怒,但是我还是要请求,删去这个系统中的那个数据挖掘功能来保证项目进度。”


这位领导听完之后大笑道:“我不会发怒的!我也理解这个进度要求的确对你们很难,但我还是要你们想尽办法来完成。这是一个政治任务。”


他态度和气得让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惊讶。他坚持了原有的工作任务,但至少双方可以更加理性地沟通了。请注意,气顺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PMP备考学习资料需要的同学私信找我,内含pmp备考资料 EPC工程管理资料 各种模板表格与5GB质量管理资料等等!


做项目不想掉坑里?在启动阶段就得这么干


做项目不想掉坑里?在启动阶段就得这么干


做项目不想掉坑里?在启动阶段就得这么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