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中學生的價值是否只是他們的成績?你怎麼看?

劉盛榤


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模式和制度!

如果以個人素質論英雄,誰來評判孩子們的素質?如果是以人來衡量學生的素質,那麼評判者又怎能保證客觀公正?

在沒有更好的評判標準和評判方式之前,以分數劃分還是相對公平的。

在目前,應試教育把各種背景的孩子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孩子在同樣的教育背景下公平的競爭,他們也只有努力學習這條捷徑,依靠這一機會才能衝出重圍化蛹為蝶,改變命運。

即使中國的應試教育一直被詬病說是隻認“考試分數”的,但這卻是在當今社會相對來說最公平的教育制度。無論你家是富有還是貧窮,大家都是在相同的教育資源下學習成長的,唯一能對我們進行篩選、選拔的,就是考試分數。這種模式看似殘忍,卻也是寒門子弟唯一一種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的改變命運的方法。

我們都是在應試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都飽受了應試教育的“折磨“。相信這種魔鬼的教育模式被無數人吐槽,但這卻也是目前最公平也是最能不產生階級分化的方法。

人總是要適應社會的,不能讓社會適應你。既然有了大家公認的現行標準,如何在這一標準下脫穎而出又保持較高的個人素質(亦或童心與純真),這樣的孩子也不愧是真正的人才了吧?

如果你是在不能適應國內的教育體制,也可以選擇國外受教育,但你以為留學的日子好過?你以為國外就不存在同樣的問題?

英國的BBC電視臺曾邀請5名中國老師來到英國的一所中學實施4週中國式教學試驗,並拍下了一部三集的紀錄片:“中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隨著試驗的展開,一些學生開始喜歡上了中國式的教學風格。學生們喜歡抄黑板上的筆記,他們說這有助於他們的記憶。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還表示喜歡中國課堂上的講課方法。

英國卻宣佈引入中國的數學教材和中國的基礎教育方式。這也開始讓許多人開始思考這種教育模式的利弊,而應試教育曾經的“汙名”被漸漸被刷洗。

英國教育部認為中國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向強勢,讓英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宣佈英格蘭大約8000所小學將在數學課堂上採用“中國上海模式”。過去“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被取代,重複練習、板書習題將成為英國小學數學課堂的日常。

看看最新的英國教育報告,小孩從2.5歲就要開始接受正規教育,我覺得比中國孩子還慘。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片面的崇尚素質教育,認為這種教育模式事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孩子也會比別的強。

但是要知道,即使是在素質教育裡也存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現象。

在國外的富人家長依然會把孩子送進嚴厲的學校進行學習,同時依然會參加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久而久之,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團,若干年之後依然是富人。

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你不適應,就要被淘汰。不合理有不合理的適應方法,以後合理了,有合理的適應方法。適者生存啊!大家的競爭環境是一模一樣的。






中學數學徐老師


這很顯然是錯誤的。抗疫期間,強行索取礦泉水的留學女孩、拒絕執行防控措施,堅持不帶口罩跑步的澳籍華人、偷偷跑去意大利看球賽的鄭州毒王、罵中國人是豬的美籍華人小提琴家蔣逸文、乃至這兩天持續發酵的“恨國”的許可馨等等,哪一個不是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人?他們的成績應該都還不錯吧?

我們的教育已經異化為許多人攫取利益的工具了。成績是交換利益的籌碼。如果把“成績”定位為學生的“價值”,“教育”就成為巨大的名利場了。我們也就違背了教育的宗旨。

可惜,我們今天的教育還真是這麼幹的。教育“唯成績論”,只要是學生成績好,學生驕傲,家長驕傲,老師驕傲,學校更驕傲!“一好遮百醜”。為了不影響學生錄取,許多學校要求班主任抹平學生檔案裡的犯錯記錄、處分記錄;對學生的各種違紀做輕描淡寫式處理。高考錄取,還調看學生檔案嗎?

類似許可馨等從應試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有很多,跳出來的無非就是無知一點、淺薄一點、幼稚一點、自負一點、狂妄一點、愚昧一點的人而已。還有“沉默的大多數”呢?許多人享用了國家優質的教育資源,一跑到國外留學,立馬就翻臉不認人。當初說好的教育宗旨呢?

我們國家的教育宗旨是:“把年輕一代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設需要的接班人。 ”我們最好的教育資源給了“成績”最好的學生,但是他們跑到國外去了,成了人家的最好的“建設者”了。許多人為了“綠卡”之類的,殫精竭力,費盡心機,不擇手段,不一而足。

因此,“唯成績論”的應試教育真是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到了該“壯士斷腕”的時候了。我們的教育首先應當以確立人的合格品質為目標,以培養合格公民為宗旨,而不是去把“術科成績”絕對化。

集體主義、社會擔當、家國情懷絕不能僅僅作為口頭宣講的形式,作為文件案頭擺設。否則,我們教育人,繼續失去人。


行走寰宇


現在中國的教育尤其是中學教育確實因為高考的導向,造成應試教育愈演越烈。

首先應試教育造成中學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單一。很多時候,成績的好壞就是評價標準,成績好就什麼都好,班幹部、學生會幹部、優秀團員、三好學生等一般都會有前提,就是成績排在一定名次內。

不光學生,就是老師的考評,也主要看所教班級的成績。同樣學校的好壞也以成績為標準,總要比比今年考了多少清華北大,上了多少個985或者211,重點大學的升學率等等。

畸形的評價機制就必然產生畸形發展,所以學生好壞不看別的,很多時候就拿成績說話。

其次對學生評價的簡單性和好操作性。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很多時候學校也捲入到這個大環境中。當學校出現一些測評的時候,往往受到外來因素干擾。那麼拿成績作為考評標準,就相對容易操作,減少很多必要的麻煩,也減少了很多無法量化因素的干擾,從這方面說,成績考評有一定好處。

第三國家教育部門正在努力改變僅僅依靠成績來考核學生的弊病。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改變這種不合理性。比如高考不再公佈名次,學校無法統計升學率,讓學校將重心轉到育人上。

新高考改革,綜合素質評價機制開始運行,讓學校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學生評價。

相信現在這種唯成績論的狀況會慢慢好轉!





沒事兒扯閒篇


應試教育是我們的國情,一時半會兒也改變不了,要尊重現實。

成績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但成績也是一個人能力的反映窗口,成績 好的學生和成績 差的學生在有些方面是有差距的。

我們鼓勵多樣化教育,鼓勵有特長 的學生髮揮特長,也不能反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去提高成績,畢竟現在的社會還是重視文憑的。

建議:有能力培養大學生的,還是努力去做。有能力培養特長 生的,那就自己培養。

各有所長,共同為社會服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