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价值是否只是他们的成绩?你怎么看?

劉盛榤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模式和制度!

如果以个人素质论英雄,谁来评判孩子们的素质?如果是以人来衡量学生的素质,那么评判者又怎能保证客观公正?

在没有更好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方式之前,以分数划分还是相对公平的。

在目前,应试教育把各种背景的孩子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孩子在同样的教育背景下公平的竞争,他们也只有努力学习这条捷径,依靠这一机会才能冲出重围化蛹为蝶,改变命运。

即使中国的应试教育一直被诟病说是只认“考试分数”的,但这却是在当今社会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教育制度。无论你家是富有还是贫穷,大家都是在相同的教育资源下学习成长的,唯一能对我们进行筛选、选拔的,就是考试分数。这种模式看似残忍,却也是寒门子弟唯一一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的改变命运的方法。

我们都是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都饱受了应试教育的“折磨“。相信这种魔鬼的教育模式被无数人吐槽,但这却也是目前最公平也是最能不产生阶级分化的方法。

人总是要适应社会的,不能让社会适应你。既然有了大家公认的现行标准,如何在这一标准下脱颖而出又保持较高的个人素质(亦或童心与纯真),这样的孩子也不愧是真正的人才了吧?

如果你是在不能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也可以选择国外受教育,但你以为留学的日子好过?你以为国外就不存在同样的问题?

英国的BBC电视台曾邀请5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并拍下了一部三集的纪录片:“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受得了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随着试验的展开,一些学生开始喜欢上了中国式的教学风格。学生们喜欢抄黑板上的笔记,他们说这有助于他们的记忆。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表示喜欢中国课堂上的讲课方法。

英国却宣布引入中国的数学教材和中国的基础教育方式。这也开始让许多人开始思考这种教育模式的利弊,而应试教育曾经的“污名”被渐渐被刷洗。

英国教育部认为中国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一向强势,让英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宣布英格兰大约8000所小学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上海模式”。过去“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被取代,重复练习、板书习题将成为英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日常。

看看最新的英国教育报告,小孩从2.5岁就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我觉得比中国孩子还惨。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片面的崇尚素质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事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也会比别的强。

但是要知道,即使是在素质教育里也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

在国外的富人家长依然会把孩子送进严厉的学校进行学习,同时依然会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久而久之,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团,若干年之后依然是富人。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你不适应,就要被淘汰。不合理有不合理的适应方法,以后合理了,有合理的适应方法。适者生存啊!大家的竞争环境是一模一样的。






中学数学徐老师


这很显然是错误的。抗疫期间,强行索取矿泉水的留学女孩、拒绝执行防控措施,坚持不带口罩跑步的澳籍华人、偷偷跑去意大利看球赛的郑州毒王、骂中国人是猪的美籍华人小提琴家蒋逸文、乃至这两天持续发酵的“恨国”的许可馨等等,哪一个不是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人?他们的成绩应该都还不错吧?

我们的教育已经异化为许多人攫取利益的工具了。成绩是交换利益的筹码。如果把“成绩”定位为学生的“价值”,“教育”就成为巨大的名利场了。我们也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可惜,我们今天的教育还真是这么干的。教育“唯成绩论”,只要是学生成绩好,学生骄傲,家长骄傲,老师骄傲,学校更骄傲!“一好遮百丑”。为了不影响学生录取,许多学校要求班主任抹平学生档案里的犯错记录、处分记录;对学生的各种违纪做轻描淡写式处理。高考录取,还调看学生档案吗?

类似许可馨等从应试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很多,跳出来的无非就是无知一点、浅薄一点、幼稚一点、自负一点、狂妄一点、愚昧一点的人而已。还有“沉默的大多数”呢?许多人享用了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一跑到国外留学,立马就翻脸不认人。当初说好的教育宗旨呢?

我们国家的教育宗旨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我们最好的教育资源给了“成绩”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们跑到国外去了,成了人家的最好的“建设者”了。许多人为了“绿卡”之类的,殚精竭力,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不一而足。

因此,“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真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到了该“壮士断腕”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首先应当以确立人的合格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而不是去把“术科成绩”绝对化。

集体主义、社会担当、家国情怀绝不能仅仅作为口头宣讲的形式,作为文件案头摆设。否则,我们教育人,继续失去人。


行走寰宇


现在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确实因为高考的导向,造成应试教育愈演越烈。

首先应试教育造成中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很多时候,成绩的好坏就是评价标准,成绩好就什么都好,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一般都会有前提,就是成绩排在一定名次内。

不光学生,就是老师的考评,也主要看所教班级的成绩。同样学校的好坏也以成绩为标准,总要比比今年考了多少清华北大,上了多少个985或者211,重点大学的升学率等等。

畸形的评价机制就必然产生畸形发展,所以学生好坏不看别的,很多时候就拿成绩说话。

其次对学生评价的简单性和好操作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学校也卷入到这个大环境中。当学校出现一些测评的时候,往往受到外来因素干扰。那么拿成绩作为考评标准,就相对容易操作,减少很多必要的麻烦,也减少了很多无法量化因素的干扰,从这方面说,成绩考评有一定好处。

第三国家教育部门正在努力改变仅仅依靠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弊病。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变这种不合理性。比如高考不再公布名次,学校无法统计升学率,让学校将重心转到育人上。

新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开始运行,让学校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学生评价。

相信现在这种唯成绩论的状况会慢慢好转!





没事儿扯闲篇


应试教育是我们的国情,一时半会儿也改变不了,要尊重现实。

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成绩也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窗口,成绩 好的学生和成绩 差的学生在有些方面是有差距的。

我们鼓励多样化教育,鼓励有特长 的学生发挥特长,也不能反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提高成绩,毕竟现在的社会还是重视文凭的。

建议:有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还是努力去做。有能力培养特长 生的,那就自己培养。

各有所长,共同为社会服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