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马上读一年级了,现在都在家,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多知事


幼小衔接是什么?

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吗?当然不是。

由于外在环境、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注定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本质的不同。

孩子需要做好心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准备来适应完全不同的小学生活。

而家长也需要做好过渡期间的准备:

调整好心态 ,调整教育方法,提前安排好接送人员,加强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 VS 小学

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想必就是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及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吧,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园和小学都有什么不同!


幼小衔接在家中怎么做?

一、生活习惯培养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总指望老师,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在家这样做:

1、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绘本、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制作简单的手工、玩具等。


2、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例如: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例如: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或准备后续活动需要的用品等。


4、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家长和孩子每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除了运动、游戏、阅读外,我们还要安排自理时间、家务时间、照顾动植物时间等,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对事物好奇的好品质,做生活的小主人。


二、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1、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一个人的坐姿显示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修养,而且良好的坐姿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处,孩子在家时间长了,有可能经常趴在地板上、窝在沙发上,我们要随时提醒孩子们做正、坐直,做手工的时候、吃饭时走路时尽量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


2、做好活动前准备工作。

例如: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从活动前准备工作开始培养。疫情期间,各个幼儿园也都给孩子们推荐了丰富的线上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在进行活动前,给孩子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孩子做喝水、上厕所、拿取工具等准备工作,当活动开始后,就需要要求孩子专注且投入地进行活动。


三、学习习惯培养

1、良好的倾听习惯。


想要孩子在学业上走的长远,就必须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这是所有好习惯中的基础,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倾听的游戏,比如数字复读机的游戏,跟孩子说5个数字,让孩子复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说这5个数字的时候每个数字之间有1秒钟的停顿。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我们可以增加数字的个数还可以扩展到词语、成语等,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正确的书写姿势。

进入大班后,相信爸爸妈妈们一定非常重视宝贝们的书写习惯。在读书写字的过程中,宝贝们的坐姿、握笔姿势一定要规范哦!


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手部小肌肉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了孩子将来能不能把字写好看,能不能写作业时间长了不累。那么,在这段宅家时光就要多让孩子们做些手工活动,比如折纸、剪纸、捏橡皮泥、手工制作、使用筷子吃饭等,目的就是锻炼我们的手部肌肉,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为升入一年级写字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

3、培养良好的专注力。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上课做不住,上一会儿课就东看西瞧,摸摸这儿抠抠那儿,老师反映出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在家里做手工时有的孩子做着做着一会儿就跑了,愁坏了家长。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可以专注的环境。有的家长孩子一活动就拍照,一边让孩子看照相机一边让孩子摆拍动作,实际上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活动。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和孩子珍惜”宅”在家里的时光,一起行动起来,为幼小衔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吧!


李老师淘宝贝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像是说中了心底的心思。我也是一个幼小衔接孩子的家长,眼看就要上小学了,而目前还未开学,在家闲着都焦虑了。 估计孩子也快被焦虑的妈妈逼疯了吧,网上也是有不少同学喊话“快点开学吧,我快被我妈给逼疯了。”


于是,开始自我反思。以下是我反思的几点,希望能对问题有所解答。


家长要先成为你想要孩子的模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的理解是:我们这个老师呢,是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影响作用。不是常说“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了孩子


1.孩子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家长都知道:正确的写作姿势,会保护孩子的视力,还能保护孩子脊椎的发育。那家长自己是不是经常躺着、斜着或趴着写字呢,可能只是看书或看手机,毕竟现在书写的时刻真的不太多,大部分在电脑和手机上操作。

那如果,家长在用电脑或手机处理事件时,也能保持好的姿势。孩子会看在眼里,在你提醒他的时候,他会想“妈妈也是那样的”,而不是跟你顶嘴“你不是老是躺着看手机吗?"



2.孩子喜欢阅读

之前看过海清的一篇报道:海清说丹尼尔之所以有那么好的阅读习惯,是因为她无时不刻在看剧本,连陪丹尼尔上游泳课时,她都会带着剧本。直到丹尼尔上完课她若还未看完,还要丹尼尔等她一会。试问,这样潜心专研的妈妈,怎么会养不成一个热爱阅读、有专注力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是有道理的。


  • 家里是否有阅读的区域,固定的书架,放满了各类书籍。如果家长直接都不爱阅读,那么请不要强制要求孩子喜欢了。因为你毫无说服力。

  • 睡前是否会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呢,各类权威不都说,睡前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3.良好的作息时间

不知道你家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时候,我说的可是全家熄灯就寝。

我们家全员就寝时间是10:30前,孩子小的时候更早,睡前讲完故事就熄灯睡觉,立马就能听到小孩均匀的呼吸声。良好的睡眠会让人第二天有足够精气神。

如果你让小孩睡觉,房间外各种嘈杂的声音一片接一片。若此时躺在床上的是你,会不会也辗转难眠。


习惯是核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后期上小学,问题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也不会太难解决。



长情的陪伴和赞美是对孩子最好帮助


  • 身边有这样一位全职妈妈,她兼职了各种行业,每日活跃在各种微信群。女儿还养得特别好,钢琴、书法、学习都是拔尖的那列。

有次就像她讨教育儿经,她说的是: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在小学前,帮助女儿养成各种好的习惯,陪她读书、写字、弹琴,习惯养成后就放手让她自己做决定,不横加干涉只做适当的引导就好。

她还说,女儿每次取得了进步,她浑身的细胞都在表示着赞美。女儿也是越来越自信,还总跟她说“妈妈,你是我最好的妈妈,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 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良性的,也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有用。同样有这样一位全职妈妈,没有虽然都在照顾孩子,但孩子胆小、木讷,妈妈也每日蓬头垢面,面如死灰。 一日看她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孩子在草地里趴着认真的用草编着一个环,这个妈妈看见后马上劈头盖脸地揪起孩子骂了一顿,地上脏如此而已。这个妈妈,根本没有看见孩子手里攥着的小 草环,也许那是给妈妈编的呢,没有得到任何认可和理解。
    陪伴而不懂得关心、欣赏孩子的成长点滴,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的


最后,幼小衔接不是关键点。在此期间,培养好孩子的优良习惯才是重中之重。家长放平心态,不焦虑,努力提升自己就是在给孩子做好榜样。学习的路很长,并不是错过了一个部分,就会落后于人;也不是抓住了一个部分,后面就万事大吉。


我是欢脱娃的安静妈,这是我的观点,欢迎点评!


欢脱娃的安静妈


今年受疫情影响,或许到时直接读一年级了。作为家长只能自己有意识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更顺利更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以下几点我自己也在做的与家有马上读一年级的家长一起分享探讨:

1.作息时间的调整。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孩子作息时间不是很规律,现在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2.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在家里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到一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适当的劳动可以锻炼孩子手指灵活度和力度,使孩子入学后更快进入写字状态,字写得不会过于轻、浮。

3.看书坐姿端正,以及爱护书本和学习用品的习惯。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4.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这个非常关键,刚开始握笔姿势不对,以后纠正过来很难,我之前看到一个初一学生的握笔姿势还是错的,后来让他纠正,很难改过来。我自己孩子之前因为在幼儿园画画时握画笔都随便抓着,当时没在意,现在握笔姿势一直在纠正。

5.可以多让孩子认些字。这个我从大班上学期就开始有意识地教孩子认些字。当然不是拿起书本死认,比如在故事中认字,或者平常在玩的时候看到一些广告牌上的字也可以教孩子认,孩子认字的兴致还是很高的。

6.还有就是一些简单知识的学习。比如数字,拼音之类,但拼音一定要发音准确,否则到时纠正又非常累。这点,我个人很头疼,我不是很想教孩子这些,但现在很多小学入学前都有一个测试分班,所以不得不让孩子提前学些这些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