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夜,清太宗皇太極於盛京(瀋陽)皇宮中暴斃。皇太極的而突然死亡,瞬間使大清朝群龍無首,人心惶惶,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皇太極生前沒有冊立太子的原因,又有當年努爾哈赤立太子失敗而實行八貝勒共舉新汗的先例,當然還有各方勢力各方勢力的較量。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皇太極的暴斃後,帝位之爭也成為了必然發生的事情,當然對於結果為我們所熟知: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帝位,是為順治帝。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就當是來講,在當時各方勢力角逐爭鬥下,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確實讓人感到意外,再加上近來各種電視劇以及媒介宣傳,因此就形成了目前為我們所熟知的兩個原因:一是福臨繼位是多爾袞與豪格兩人都想爭奪帝位,爭鬥過程中矛盾無法調和,最後推選福臨繼位進行平衡;二是福臨繼位是索尼等大臣的失誤和睿王之巧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有些電視劇上說,是因為孝莊皇后和多爾袞相好,並利用多爾袞把福臨扶上了帝位,這簡直就是誤導大眾。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那麼6歲的福臨能登上皇帝的寶座,真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原因嗎?是平衡各方勢力爭鬥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

應該說,福臨繼承帝位並非“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而是皇太極在位期間不斷加強皇權的最終結果。清軍入關以前,還成為後金,當時代善、阿敏、皇太極、莽古爾泰被稱為四大貝勒,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是由眾貝勒推舉上汗位的。剛即位時,皇太極的權利非常有限,其中三大貝勒的權利極大,分權十分嚴重,另外滿洲八旗旗主的權利也十分強大。

皇太極開始著手解決三大貝勒分權問題,後以戰事失利為由幽禁二貝勒阿敏,在莽古爾泰死後收回了正藍旗,大貝勒代善無分權野心,自甘降級。經過皇太極一系列的調整後,清朝政權開始由八旗共議制向君主集權制的專制制度發展。同時皇太極採取完善國家機構建設,逐步加強皇權。這些舉措都為後來福臨順利繼承皇位奠定了基礎。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皇太極去世後,未立太子的情況下,面對八貝勒共舉新汗的先例,是如何打破舊制,確立“必立皇子”的規定?

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在皇太極去世到新帝確立的這六天裡,多爾袞、豪格和兩黃旗大臣(比如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在為謀立帝位而四處活動。其中最先行動起來的是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兩黃旗最先制定的方針是“立肅王(豪格)為君,以上(福臨)為太子”,並前往肅親王豪格家中商議,豪格得到兩黃旗的支持後,也開始行動了起來。

豪格派手下何洛會、楊善二人去通報鄭親王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已定立我為君,尚須爾議”,目的是想得到濟爾哈朗的響應,但是豪格遺漏了“以上為太子”,即福臨作為豪格接班人這一重要關鍵的交換條件。

兩白旗將領得到這一消息後,極力反對豪格繼承帝位,說“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八月十三日,考慮到兩白旗的反對,為了得到兩白旗的支持,兩黃旗大臣經過討論,改變了帝位繼承謀略,即由“立肅王為君,以上為太子”改為“必立皇子”。“必立皇子”的主張是兩黃旗對兩白旗的妥協,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各方的支持。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行動最為緩慢的就是多爾袞,據《清史稿·索尼傳》載,八月十三日,也就是皇太極死了的第五天,多爾袞才召見索尼,試探兩黃旗的態度,當時索尼明確表示:必立皇子。而當時的多爾袞卻沒有進行明確表態。由此可見,兩白旗內部可能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立場,在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前,多爾袞也不能輕易的表露出自己的想法。

八月十四日黎明,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就在大清門進行集合盟誓,誓死要“必立皇子”,並下令最精銳的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於崇政殿外,索尼等人破例強行進入正在討論帝位繼承的崇政殿,向諸王提出“必立皇子”的要求,然後離場而去。兩黃旗大臣舉行盟誓,包圍崇政殿,甚至拔劍要與反對“必立皇子”的人同歸於盡,極大的震懾了欲立多爾袞者,兩黃旗的堅定立場和誓不退讓的決心,讓“必立皇子”成為了皇位承認的必然選擇,這就首先把多爾袞排除在了繼承皇位之外。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既然“必立皇子”的選擇定下了,那麼皇太極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是福臨,而不是戰功卓著、威望甚高的長子豪格?

豪格雖然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但不是嫡長子,而福臨雖然年紀尚幼,確是皇太極的嫡長子。皇太極稱帝后,仿照漢族封建王朝設立了後宮制度,五宮后妃全部是蒙古博爾濟錦氏族,孝莊就是五後宮之一——永福宮莊妃,而孝端文皇后就是孝莊皇后的姑姑。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五後宮中中宮皇后無子,東宮哀妃生子夭折,西宮貴妃雖有子,但當時年紀只3歲,次東宮淑妃未生育,次西宮莊妃的兒子福臨作為皇太極的第九子,儘管當時只有6歲,實際上是嫡長子。而豪格的母親烏喇納喇氏僅得到繼妃稱號,不在五宮之列。根據《清史稿》卷二一九中關於“太宗十一子”的排序,福臨也是排第一的,而豪格排到第五。由此可見,當時大清朝已經日益封建化,嫡庶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豪格作為庶子,根本沒有繼承權,擁有繼承權的是嫡長子福臨。

另外,皇太極生前也從未考慮過讓豪格接班,雖然豪格戰功卓著,威望很高,但是皇太極生前掌管三旗——鑲黃、正黃、正藍三旗,但是豪格連個旗主都不是,並多次處罰豪格,早已經把豪格排除到了繼承人之外。同時,除了滿洲八旗之外,但是還有還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實際上是24旗建制。不用說,由於孝莊皇后出自蒙古族,蒙古八旗肯定是支持福臨繼承皇位的,漢族八旗更是嫡庶觀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兩黃旗,全是支持福臨的。那麼剩下的滿洲八旗支持多爾袞和豪格的不過是極個別。

6歲順治帝福臨繼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或者是偶然性結果!未必

因此,福臨繼承皇位不是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更不是偶然性事件的發生,而是必然的結果。概括起來,一是皇太極生前逐步加強了皇權,中央權力更為集中,皇權戰勝了王權,而當福臨去世時,八旗諸王那還有什麼帝位繼承權的發言權,甚至連輔政權也讓為給了兩黃旗大臣了;二是皇太極親自掌管的鑲黃、正黃兩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誓死捍衛“必立皇子”的決心,震懾了各方面的勢力,使之不敢輕舉妄動,打破了其僥倖心理;三是大清朝已經日益封建化,嫡庶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福臨作為嫡長子,又有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的暗中支持,其勢力大大增強,福臨繼承皇位並非“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而是一種必然。

本文由青蓮雜說原創,請大家多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