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夜,清太宗皇太极于盛京(沈阳)皇宫中暴毙。皇太极的而突然死亡,瞬间使大清朝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皇太极生前没有册立太子的原因,又有当年努尔哈赤立太子失败而实行八贝勒共举新汗的先例,当然还有各方势力各方势力的较量。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皇太极的暴毙后,帝位之争也成为了必然发生的事情,当然对于结果为我们所熟知: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帝位,是为顺治帝。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就当是来讲,在当时各方势力角逐争斗下,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再加上近来各种电视剧以及媒介宣传,因此就形成了目前为我们所熟知的两个原因:一是福临继位是多尔衮与豪格两人都想争夺帝位,争斗过程中矛盾无法调和,最后推选福临继位进行平衡;二是福临继位是索尼等大臣的失误和睿王之巧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有些电视剧上说,是因为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相好,并利用多尔衮把福临扶上了帝位,这简直就是误导大众。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那么6岁的福临能登上皇帝的宝座,真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原因吗?是平衡各方势力争斗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

应该说,福临继承帝位并非“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而是皇太极在位期间不断加强皇权的最终结果。清军入关以前,还成为后金,当时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被称为四大贝勒,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是由众贝勒推举上汗位的。刚即位时,皇太极的权利非常有限,其中三大贝勒的权利极大,分权十分严重,另外满洲八旗旗主的权利也十分强大。

皇太极开始着手解决三大贝勒分权问题,后以战事失利为由幽禁二贝勒阿敏,在莽古尔泰死后收回了正蓝旗,大贝勒代善无分权野心,自甘降级。经过皇太极一系列的调整后,清朝政权开始由八旗共议制向君主集权制的专制制度发展。同时皇太极采取完善国家机构建设,逐步加强皇权。这些举措都为后来福临顺利继承皇位奠定了基础。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皇太极去世后,未立太子的情况下,面对八贝勒共举新汗的先例,是如何打破旧制,确立“必立皇子”的规定?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在皇太极去世到新帝确立的这六天里,多尔衮、豪格和两黄旗大臣(比如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都在为谋立帝位而四处活动。其中最先行动起来的是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两黄旗最先制定的方针是“立肃王(豪格)为君,以上(福临)为太子”,并前往肃亲王豪格家中商议,豪格得到两黄旗的支持后,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豪格派手下何洛会、杨善二人去通报郑亲王济尔哈朗:“两黄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目的是想得到济尔哈朗的响应,但是豪格遗漏了“以上为太子”,即福临作为豪格接班人这一重要关键的交换条件。

两白旗将领得到这一消息后,极力反对豪格继承帝位,说“若立肃亲王,我等俱无生理”。八月十三日,考虑到两白旗的反对,为了得到两白旗的支持,两黄旗大臣经过讨论,改变了帝位继承谋略,即由“立肃王为君,以上为太子”改为“必立皇子”。“必立皇子”的主张是两黄旗对两白旗的妥协,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各方的支持。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行动最为缓慢的就是多尔衮,据《清史稿·索尼传》载,八月十三日,也就是皇太极死了的第五天,多尔衮才召见索尼,试探两黄旗的态度,当时索尼明确表示:必立皇子。而当时的多尔衮却没有进行明确表态。由此可见,两白旗内部可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立场,在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前,多尔衮也不能轻易的表露出自己的想法。

八月十四日黎明,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就在大清门进行集合盟誓,誓死要“必立皇子”,并下令最精锐的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于崇政殿外,索尼等人破例强行进入正在讨论帝位继承的崇政殿,向诸王提出“必立皇子”的要求,然后离场而去。两黄旗大臣举行盟誓,包围崇政殿,甚至拔剑要与反对“必立皇子”的人同归于尽,极大的震慑了欲立多尔衮者,两黄旗的坚定立场和誓不退让的决心,让“必立皇子”成为了皇位承认的必然选择,这就首先把多尔衮排除在了继承皇位之外。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既然“必立皇子”的选择定下了,那么皇太极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是福临,而不是战功卓著、威望甚高的长子豪格?

豪格虽然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但不是嫡长子,而福临虽然年纪尚幼,确是皇太极的嫡长子。皇太极称帝后,仿照汉族封建王朝设立了后宫制度,五宫后妃全部是蒙古博尔济锦氏族,孝庄就是五后宫之一——永福宫庄妃,而孝端文皇后就是孝庄皇后的姑姑。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五后宫中中宫皇后无子,东宫哀妃生子夭折,西宫贵妃虽有子,但当时年纪只3岁,次东宫淑妃未生育,次西宫庄妃的儿子福临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尽管当时只有6岁,实际上是嫡长子。而豪格的母亲乌喇纳喇氏仅得到继妃称号,不在五宫之列。根据《清史稿》卷二一九中关于“太宗十一子”的排序,福临也是排第一的,而豪格排到第五。由此可见,当时大清朝已经日益封建化,嫡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豪格作为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拥有继承权的是嫡长子福临。

另外,皇太极生前也从未考虑过让豪格接班,虽然豪格战功卓著,威望很高,但是皇太极生前掌管三旗——镶黄、正黄、正蓝三旗,但是豪格连个旗主都不是,并多次处罚豪格,早已经把豪格排除到了继承人之外。同时,除了满洲八旗之外,但是还有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实际上是24旗建制。不用说,由于孝庄皇后出自蒙古族,蒙古八旗肯定是支持福临继承皇位的,汉族八旗更是嫡庶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两黄旗,全是支持福临的。那么剩下的满洲八旗支持多尔衮和豪格的不过是极个别。

6岁顺治帝福临继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偶然性结果!未必

因此,福临继承皇位不是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更不是偶然性事件的发生,而是必然的结果。概括起来,一是皇太极生前逐步加强了皇权,中央权力更为集中,皇权战胜了王权,而当福临去世时,八旗诸王那还有什么帝位继承权的发言权,甚至连辅政权也让为给了两黄旗大臣了;二是皇太极亲自掌管的镶黄、正黄两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誓死捍卫“必立皇子”的决心,震慑了各方面的势力,使之不敢轻举妄动,打破了其侥幸心理;三是大清朝已经日益封建化,嫡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福临作为嫡长子,又有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的暗中支持,其势力大大增强,福临继承皇位并非“出乎众人意料之外”,而是一种必然。

本文由青莲杂说原创,请大家多多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