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式微,朝廷已经失去对藩镇的有效控制。

公元886年(光启二年),卢龙节度使李全中去世。

按照朝廷的规制,像节度使这样的军事重镇主官,历来都是由朝廷来任命的,但是到了唐僖宗朝,黄巢起义席卷北方大半个国土,对朝廷形成强烈的打击。

此时的朝廷自己都应接不暇呢,外面的藩镇更不听调遣了。于是李全中的长子李匡威接替了其父的位置,只是给朝廷来个通报,最后让朝廷认可了事。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李匡威接任后,一心要做出一番业绩来,恰在此时,瞌睡碰到枕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向外扩张,他出兵攻打云州的吐谷浑酋长赫连铎。因为卢龙和吐谷浑关系很好,所以前来搬救兵,于是李匡威出兵救云州,击退了李克用。

打了败仗的李克用消停了一段时日,又耐不住寂寞,开始进攻成德节度使王镕。王镕一看李克用来势凶猛,又连忙向李匡威呼救。

这李匡威帮忙帮惯了,一看好邻居有难,二话不说,就准备出兵。

可是这一次,因为一些小插曲,李匡威的人生道路却因此被改变了。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匡威临行前摆了一桌,跟家人道别,他的弟弟李匡筹夫妇两陪同。在酒宴上由于兴致很高,就喝得多了点。

李匡筹的老婆很有姿色,李匡威平日里见了还有些大伯子模样,可俗话说了,酒为色媒人。这天李匡威越喝越兴奋,等都喝高了之后,直接搂着弟妹就进了屋。

当时李匡筹肺都气炸了,大哥明目张胆的给自己戴这么一大顶绿帽子,他岂能无动于衷?可是李匡威手握兵权,李匡筹干着急也没有办法,只好恨恨的回到宅中,思谋着怎么报这个夺妻之恨。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李匡威大军出城的第二天,李匡筹就反了,他带领自己的亲兵趁机占领了幽州(今北京),同时控制了军队,并且将李匡威的势力清洗得一干二净。

那边李匡威正和王镕和李克用作战呢,并不知道家中的变故,二打一,李克用当然打不过了,最后败退了。

李匡威是取得了胜利,但他此时才知道,他刚走,老巢就让亲弟弟给抄了,自己已经成了流浪汉。

带兵往回打吧,李匡威打群架可以,单兵作战水平也太一般了,很快让他弟弟给打了个屁滚尿流。

部队都打散了,大部分的手下逃回幽州,投靠李匡筹了。李匡威只带了小股亲信留驻在深州。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李匡威帮忙帮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便上表朝廷,想去京师落脚。

此时的唐僖宗已经驾崩,天下由小皇帝唐昭宗来坐。

李匡威在卢龙担任节度使时期,不光是穷兵黩武,还横征暴敛,老百姓在他的治下是生灵涂炭。因为平时掳掠百姓惯了,老百姓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金头王”。

他这个名声还传得很远,以至于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他这个外号。现在京城的老百姓一听说他要来,马上便疯传:“金头王要来图谋社稷了”。

这个谣言一传开,吓得有些老百姓都逃到山里避难去了。

老百姓跑了,唐昭宗也听到了这些流言蜚语。此时软弱的小朝廷还怎么敢让这尊瘟神来都城?他来了,我这个皇帝可就危险了。于是,便坚决的拒绝了。

朝廷这一拒绝,这下子李匡威可真成丧家犬了。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因为李匡威帮忙打跑了李克用,所以王镕对李匡威十分感激,便将李匡威迎入成德镇内,他的小股军队就在宝佛寺驻扎下来了。

这个王镕也是子承父业,这年才刚刚十七岁,他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对李匡威非常好,不但给他修建了府第,还把他尊为义父。

李匡威在成德住了一阵子后,感觉十分的憋屈。大丈夫应该建功立业,整天在这里窝着,岂不枉费了美好的青春?

可以看出,那李匡威还是个胸怀壮志之人。

可是现在自己一是手头上无兵;关键的是客居在这里,没有地盘。

有地盘了什么都好办,只要一招兵买马,很快就能来杆子组建起一支队伍来。

到那里寻找地盘呢?想来想去,还是从身边下手最快捷。

金头王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先丢地盘,后丢性命

李匡威什么都明白,就是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个古语。他开始打起了歪主意,他想,王镕不过是个小毛孩子,好摆弄。只要把他劫持了,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谁知那王镕虽然年少,但能继承父亲偌大的产业,也不是白给的,他马上识破了李匡威的阴谋。

到了这个地步,李匡威的大限就到了。

这一切都怪李匡威的贪欲,他贪弟妹的姿色,丢了老巢;这一次又贪义子的地盘,最后命丧黄泉。

参考资料:《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