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会在短短四年战败?

勿言成溪


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期政治觉悟不高,政治上存在幼稚其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冲动轻信,不辨真伪

1、在整个反抗暴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但在政治斗争中他却显得十分幼稚。灭秦之后,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因为关中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易守难攻,东西南北分别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四个天然屏障;而彭城则易攻难守。但他却世俗地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完全不考虑大局。

2、项羽的冲动轻信在鸿门宴前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大怒”,下令发兵攻打刘邦,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可见,项羽最初决定要“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即使当时范增分析刘邦“志不在小”,力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但是项羽并没有看清当时的政治形势。他之所以要除掉刘邦,是因为自己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居功至伟,理应为天下的霸主。因此,当刘邦给他说了一些恭维话,承认他的功劳最大后,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也就自然放弃了除掉刘邦的计划。此其一。鸿门宴上,刘邦几句看似诚恳实则虚伪的话,项羽不但不辨真伪,信以为真,而且备感内疚,情急之下,出卖了曹无伤。而且范增再三暗示项羽下手,项羽均不理会。范增又叫项庄入而舞剑,去刺死沛公,项伯亦起身舞剑以蔽沛公;樊哙拥盾而入,力陈言辞,意在救援刘邦,项羽却以为壮士;之后,刘邦起如厕,趁机而逃。项羽当断不断,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此其二。

3、项羽进兵咸阳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诸侯。分封不久,田荣等人就以分封不公为名起兵反叛。项羽东征田荣,刘邦趁机还定三秦,项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当时刘邦让张良给项羽写信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将齐地和梁地反楚的事情告知项羽:“齐欲与赵并灭楚。”实际上刘邦是在麻痹项羽,趁机召集诸侯、部署军队,以发动总攻。而项羽却不加分析,完全信以为真。

4、楚汉战争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围在垓下。当刘邦以四面楚歌迷惑项羽时,作为一个身经七十余战的军事统帅,项羽不是冷静分析形势,部署备战,而是幼稚地轻信楚地尽为汉军所有,于是悲观失望地泣别虞姬,喝闷酒,唱悲歌。

(二)坦诚豪爽,缺乏城府

1、项羽与叔父项梁在吴中避难时,一次,秦始皇游会稽,项羽见到始皇巡游说:“彼可取而代也!”坦诚直率,内心想法暴露无遗。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也曾说过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也。”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项羽豪爽、直率,感情外露,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刘邦则比较委婉。

2、在鸿门宴上,由于刘邦君臣的花言巧语,项羽不但放弃了杀掉刘邦的念头,而且为了摆脱自己的窘境,竟将刘邦部下密报一事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羽的政治幼稚可见一斑。他竟然认为将曹无伤密报之事说出便可以化解刘项之间的误解,却没有想到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刘邦回到军营,立即诛杀了曹无伤,使得项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也使得其他想为项羽暗中帮忙的人感到寒心。相比之下,刘邦就要比项羽机智得多。当项伯夜见张良、泄露军机时,刘邦既对项伯敬酒,又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一片虚情假意终使项伯到项羽面前为刘邦说情,并注意保密,在见到项羽时绝口不谈项伯来访之事。他的这些言行虽然算不得光明正大,但能屈能伸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必备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项羽所欠缺的。


低头看历史


您猜怎么着?如果刘邦不飘,这场仗可能一年就结束了,根本就不需要打四年,更不需要后来韩信、彭越帮忙。

彭城之战

项羽分封以后,诸侯各归其位,转回身刘邦就打回来了。

项羽当时最想消灭的还并不是刘邦,而是齐国的田荣,项羽一直觉得田荣有份害死他的叔叔项梁。当时分封齐国分成三份,田荣一份也没捞到,结果没多久,田荣就把三个王都杀的杀、赶跑的赶跑,统一齐国了。面对东进的刘邦、和统一齐国的田荣,项羽还是很矛盾的。

结果,这时候张良站出来跟项羽讲,汉王刘邦只是想老实地做个关中王而已,您西楚霸王也不用慌,该打谁打谁。项羽一听,好吧,还是先收拾田荣,再打刘邦吧。结果,项羽打田荣倒是不太难,田荣很快兵败被杀,但是项羽又一次地烧城、坑降卒,也是搞得天怒人怨。田荣的弟弟田横很快又组织起来几万人的队伍,抵御外敌。项羽一时半会儿还拿不下坚守城池的田横。

可就在这会儿功夫,刘邦那边倒是畅通无阻、势如破竹,带着五个诸侯的联军,共计五十六万,直接就把彭城给拿下了。可是,这胜利来得有点太容易了,这帮人直接就飘了。《史记》上说“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也就是把金银、珠宝、美女等等能抢的全抢了,然后就是天天开怀畅饮,全然不把项羽放在眼里。

然后才是我们熟悉的彭城之战,项羽三万对五十六万,一举将刘邦击溃。

假如,刘邦拿下彭城以侯,静待项羽的反攻,五十六万对三万,真打起来,项羽是没有什么胜算的。结果,刘邦错失良机,被项羽压着打了几年,才最终击败项羽。

当然,如果当时项羽,直接乱战之中,把刘邦弄死,楚汉之争的结果也就改变了。所以说,战争的胜负有时候还真的有点运气成份。

项羽失败的原因

抛除运气因素,单独讨论战争层面,那么项羽的失败,主要在于以下三点原因:

1、失民心

这个在当时还是非常主要的,虽然项羽打得胜仗多,但是补给却非常不好。刘邦和韩信几乎是每打一个地方,军队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可是项羽,却补给得非常少。刘邦更像是举天下之力来打天下,而项羽更像是靠楚人一国之力来对抗天下。尽管当年,秦国实现了一国灭六国,但是现如今毕竟时代变了。项羽不但在巨鹿之战后坑了秦军二十余万降卒,而且在其他战役中也有屠城、烧城、坑降卒的经历,比如前文提到的,灭掉田荣以后,就直接“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此等行为,自然是对持久战非常不利的。

2、变量韩信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关键程度不亚于一支数十万的军队,甚至更加重要。

正因为刘邦分兵韩信,才让韩信在北方打服了各路诸侯。更重要的是,每次韩信打下来一个地方,都要被刘邦“拔毛”,军队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荥阳前线,唯一一次打完齐国没“拔毛”还惹得刘邦非常不开心。

还有,韩信还没那么大的野心,如果韩信真的像陈胜、吴广刚起义那段,随便占块地都要称王的氛围,自己称个齐王,独立一下,楚汉齐这个战争可就不一定什么结果了。

3、项羽打破了旧有格局、为刘邦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千万别小看项羽的分封,项羽不但打破了旧有的秦朝格局,还一举给当时的六国占有者都明义上的削弱了,比如齐一分为三、燕一分为二等等,这个行为也把原先的“战国七雄”时那种关东六国格局打破了。

当然,项羽是为了自己吃肉准备的,结果却被迅速发展的刘邦把肉给吃了,结果就是项羽种树,刘邦摘果子。得罪人的事儿项羽干完了,刘邦自然也就乐享其成了。


刘邦最后的胜利既要感谢秦始皇、也要感谢项羽,没有他们在前面的神操作,也没有后来刘邦的一统天下。倒不一定谁成功了,就做得一定都是对的;谁失败了,也未必一定错漏百出,很多时候,时机也很重要。


水一白聊历史


西楚霸王项羽,勇猛无敌,灭秦首功,项羽莫属;实力强悍,其他诸侯望城莫及,奠定了自己霸王地位。



分封诸王,本来就是给大家一种功绩的表扬,然而分封之后,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有人高兴,有人不服。最不服的是田荣。在霸王哪里拿不到的自己动手,管你霸王分封谁到我的地盘,直接一个字,打。原来的齐国田荣只占三分之一,现在好了,其他几个不是被打败,就是被驱赶出去。现在一个人独霸齐国之地,有点和项羽争雄的味道。

霸王首先灭的就是这种不把霸王放在眼里的,虽然其他诸王都还敬畏霸王,然自己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会不会被其他人给灭了;田荣的举动给诸王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再一个霸王知道一个事实,其他人如果学田荣,那么自己的霸王还能震住他们吗?

刘邦是被三面给围住的,害怕一天被三个给灭了,所以他既不能让三秦之王看出一点野心,更不能让霸王看出自己的一点不安于现状。

霸王在权衡之后,认为刘邦只是案板上的肉,再说实力也不强,所以对田荣开刀是首选,只要把田荣给收拾了,其他诸侯还不乖乖的。霸王是把田荣给收拾了,而有多出一个田横来,不过没有田荣威胁大。胜利的果实还没分享一下,刘邦那边出来了,而且是联合了几家,五六十万大军,直接攻取了霸王的彭城。如若按这节奏,霸王的威风也要到头了,可是一帮人胜利之后,就认为天下无忧了,什么霸王,那个还记得呢?

项羽得知彭城被占,率三万人马,打得刘邦他们落花落水;清醒过来之后,原来霸王还是天下第一。

项羽有实力占据天下,但没有一鼓作气,对刘邦他们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更没有对刘邦进行歼灭。以至于后来争天下,项羽败在了刘邦手里;乃天子乎?

项羽最终败北,有三点是致命的;

其一,民心不懂得如何去拥有;霸王作战,一向是勇猛直前,打败敌人,采取了极端的处置方式,不是被坑杀就是被屠城,这样下去,那个城池的军民都不希望霸王来。如果能让臣服的敌人,彻底的信服于霸王,那么民心始终是向着霸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霸王知道这个道理,而做的却有点背道而驰。

其二,不听谏言,刚愎自用;霸王的叔叔立楚怀王,是为天下有主,民心所向有一个主而已;而项羽直接不听谏言,让人把楚怀王给杀了。霸王自立之后,谋臣范增,为项羽的出谋划策,项羽每战所向无敌;可以说没有范增,项羽也不可能有霸王的威风。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范增最后被排挤,项羽也不在采纳其言;项羽只想到需要范增的时候,当不需要的时候,犹如对待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项羽自认为靠自己实力,而非范增的谋略。从最高亲近范增为亚父,到抛弃范增,寒了多少为项羽出谋划策的谋士心。

第三,没有一个完整的霸王帝业的地图;项羽说到底,就是为了能立世于不败,而于建立王业之雄心,除了自己独霸,早已习惯于在天下独尊之中,而非王业真正的一统。谁不服打谁,谁不听话打谁。如果以帝业之心建立帝国,那么就不是这种打法了。刘邦实力不怎么样,有帝王之志,看穿了项羽业就是一时之霸,而非天下霸业之心后,刘邦加快了步伐;项羽用人,重在勇,且不能让天下人为己所用,因为项羽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刘邦用人,注重人的才干而非出身,只要你有才,我就敢用,而且是绝对的放权给你。刘邦打败项羽只是时间问题,为何项羽只能坚持四年,看来都是刘邦步伐慢了。


历史戏语


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大一统是大趋势,也是人心所向。但并不排除个别历史时期的分封或分裂的局面。周初分封诸侯是皇权一统的形成初期,政治体制还不成熟,历史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分封制时代,周武王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分封诸侯拱卫王室无疑具有历是的进步意义。但这种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矛盾层出不穷,连年内战,互相兼并。当时 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也意识到历史发展要趋向于统一。秦国在占据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人才,终于兼并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秦皇朝的崩溃,不是因为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是因为不行仁政,残暴百姓。所谓“乱世以诈力,治世以仁义”。秦始皇“足己不问”,“忠臣不敢荐,志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最终导致了秦皇朝的覆灭。

而项羽在推翻秦皇朝之后,没有深刻总结秦皇朝灭亡的教训,照搬周王朝的分封制,想把历史拉回到周初分封制时代,他没有意识到历史发展到战国时,统一的集权制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他更不懂得周朝所以兴盛 与秦朝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单是“仁”的得与失,还有时代因素,不能刻舟求剑。项羽的分封诸侯,实际上是拉历史倒车,尤其是分封时“尽王故王于丑地,而其群臣诸将善地”,给诸侯以口实,给自己制造危机。这是项羽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宋黄震在《黄氏日抄》卷四十六曾这样评论项羽:“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耳。”此论甚为精当。如果羽想争天下,做皇帝,则他不应该放弃关中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而东都彭城。关中向来有四塞之称,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可谓帝王之基。可是他却放弃关中,急于东归。又,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和与战,刘邦总是占主动,项羽总是占被动。项羽急着要东归,刘邦是不把项羽消灭不甘心。且从刘项的主要战场也可窥二人之志。整个战火都在项王的地盘上燃烧,即彭城-荥阳-成皋-广武一带;从整个战争的形势看,项是被迫应战,刘是 主动攻击。项的目标是盟主,刘的目标是天子,二人志向不同,胜败已明矣。倘若项羽以关中为中心,退可守,进可攻,项刘之争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但项羽背关怀楚,失去地利,这是项羽失败的又一原因。

三、逐杀义帝,诸侯叛乱 项梁项籍在初起反秦的斗争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接受居巢人范曾的建议,立楚怀王之后心为王,号楚坏王,从民所望。后项羽击败秦章邯军势力大增背弃楚怀王的“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并徙义帝于郴县,后又迫使黥布追杀之。此举失信于诸侯,引起诸侯叛乱,使其丧失盟主威信,也即失去决胜的重要因素“人和”,各路诸侯纷纷倒戈。这是项羽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四、专恃武力,失去民心 《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坑杀屠城的描写不下五处。一是襄城之战,“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二是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三是在新安城南坑杀章邯降卒二十余万人;四是“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五是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

除此之外,烹、杀、烧成为项羽惯用的手段。其暴虐残忍之性与秦的暴政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直接批评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暴虐凶残,穷兵黩武,失去民心。

五、自矜功伐,不行仁政 与刘邦入咸阳后“约法三章”不同,项羽入咸阳即实行大屠杀,烧秦皇朝宫殿,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而东”。在此时人民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保障,

只要稍施恩泽,人民即可归附,社会即可安定。而项羽反其道而行之,屠城、烧杀、抢劫。关中人民不咐,诸侯背叛,是其必然。诚如《项羽本纪赞》所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与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六、用亲疏贤,人才流失 这恐怕 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刘邦手下的著名将领如韩信、琼布,谋士如陈平等原皆项羽手下人才,然而项羽不能用,却重用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之流,此皆无能之辈。而当时如范曾、钟离昧等被陈平反间,不得重用,故成皋一线失守再次使项王失去地利,由防御变为撤退,最终被刘邦、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包围于垓下,致使其陷入四面楚歌的绝望境地,最后自刎于乌江。

对项羽的 失败,刘邦曾深刻地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萧何。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用亲疏贤,人才流失,这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倘若钜鹿之战后,项羽在 极盛之时,即积极为自己储备人才,并能从善如流,优劣得所,秦王之后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摸样了。项羽失败的历史教训是沉痛的,给人的索也是深沉的。


鲁班大师


项羽战败的原因综合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项羽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尤其在巨鹿大战中获得大胜后,于新安用狡诈的办法把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们怨恨项羽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羽得势。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大胜,但政治上却大败了。

  三、项羽在一些战斗中暂时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项羽发怒时,大喝一声,在他旁边的上千个人,都会被他镇慑得不敢动弹,但他不会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四、项羽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但奖罚不明。有人生了病,他会同情得流下眼泪,会把自己的饮食分给这个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战功,应当封赏时,他却把已经刻好的印信拿在手里,舍不得给人家。

  五、项羽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以被动地位。如他灭秦后就往东走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这个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他不但不听劝,反而还说:“人富贵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给果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却了关中这块宝地。

 

 


快搜历史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策略错误,企图恢复封建贵族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残暴无比,多次屠城失去了民心;不会任用谋士良将,常呈匹夫之勇;灭秦后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策略,更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立的格局。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注定是失败的。

项羽性格残暴无比,在推翻秦朝统治中,多次屠城,滥杀无辜,早已失掉了民心。尤其是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在新安坑杀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也使得他们更加拥护刘邦。所以即使项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失败了。

项羽在一些战斗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项羽本人却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项羽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而不是一个掌权者,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

项羽在灭了秦国之后,并没有留在关中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选择继续往东走,想要回到故乡。最终建都彭城,把关中这块宝地“留给”了刘邦。这也使得项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成武畅通


沉迷称霸中,不经营巩固势力范围。导致楚军虽然战力强,但是根基薄弱,经不起接连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