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將軍告老還鄉後,和縣令誰大?

李成蹊


1 自古皇權不下縣。告老的高官毫無疑問是當地世家大族,真正的秩序制定者那種,即使不提門生故吏,一般縣官也是不敢招惹的。

2 破家縣令。有官身有國家暴力機構支持,當地得罪縣官的話,太容易找把柄去誣陷得家破人亡(尤其古代當過高官還想全身而退的,那簡直不要太多人盯著),當地大族除非逼不得已或者在京城背景太大,否則絕對不敢惹縣官。

所以,大家和氣生財吧……

簡單說:

縣令對於退休高官,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雖然幫不到,但坑起來一坑一個準,全家難逃。

退休高官對縣令,正好相反,即有能力幫縣令榮華富貴官運亨通,卻基本都沒能力威脅一縣之長。

這就是典型的“和則兩利,鬥則兩敗”的局面了。


青燿


這題的意思是古代高官告老還鄉,與地方官比,誰大?

這涉及到權力和影響力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大家的社交關係,構成了一個個圈子。一個人從踏出社會的時候起,曾受過的教育,幫他作為敲門磚,敲開那個圈子的門。

進了圈子裡,經過時間的經營,慢慢的在圈子裡打開了自己的影響力。比如,說到“李嘉誠”,經商的人就會瞬間腦補這個人的地位和人際關係,而我們普通人,就只知道他有錢,這就是圈內人和圈外人的區別。

一個人在圈子裡混得好了,跳進另一個高一些的圈子,就是理所當然了。這就是漸進式高升。


假如有三無人士剛踏入社會,一沒學歷、二無能力,三無背景。直接跳級到晉級圈子裡,那麼最初圈子裡的人就會不服他。大家想想,如果一個普通三無大學生,剛畢業出來,就當上了某地方鎮長,誰會服他?

所以,經過一步步晉級的人,才能得到他曾經待過的圈子裡的人認可,這就是影響力。

而當上了古代縣官的職位,國家會賦予他擁有一定的權力,這個權力也叫實權。實權的影響力是所在圈子裡最大的。但是在古代的官僚體系裡,它仍然是個低級的圈子。

而宰相、將軍一類的人,他們曾經歷過:初級、中級、高級、頂級的圈子。在這些圈子裡,他們的人脈影響力是巨大的,短時間內還是有很多人認可的。

(明朝大學士)

特別是古代官僚系統,尤其講究門生關係。如三國時候的袁家,袁紹和袁術經常喜歡掛在嘴邊的: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袁氏兄弟,在董卓亂政後,直接回家就能拉起一支隊伍,當一方霸主,這就是影響力的緣故!

所以,古代宰相、將軍一類的高官,告老還鄉後,他們仍然可以在圈子裡發揮政治影響力。而高級的圈子能量,是低級圈子的縣官無法比擬的。即使他擁有實權,也無法與退休高官的影響力相提並論!因為說不準,這個高官有個門生是朝廷大臣,罷免一個縣官,只需要給下面打聲招呼那麼簡單。

我國唐朝時期,三品以上高官,退休後,朝廷特意恩准他們當顧問,給予參議政事的權力。

(唐朝宰相劇照)

宋神宗時,更進一步,允許帶職退休。什麼意思呢?就是退休後,官他照做,而且還升一級,後期還允許升職,工資也照領,唯一區別的是沒有實權了。

明朝和清朝規定,三品以上退休後的官,可按原級待遇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

所以,按照食物鏈規則,低級圈子的縣官等地方官,若是沒有過硬的背景,沒有對退休官員必殺的決心和狠心,他們不會敢膽肥的抓退休的高官。

現實往往是,退休後的高官,很多能影響到縣令地方官的動作,這叫“影子權力”。

明朝時有個叫唐敬亭的地方官,在瓊州府境內丈量土地,他不按照傳統的以裡甲為單位的方法進行清量,改為以每裡百姓的糧籍作為依據進行清量,且他經常改變清量土地的期限。此舉令很多百姓苦不堪言。

退休後的海瑞聽說,他立即上門進行勸說,最後,唐敬亭只得按照傳統的方法執行。這是退休官員影響地方官的例子。

(海瑞劇照)

當然,海瑞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沒退休時的海瑞是個愣頭青,遇到了犯法的高官,他會直接抓,按法律走流程。這是無視圈子食物鏈規則的狠人,歷史上畢竟不多。

筆者也希望,無視規則的狠人能多一些。

歪眼小史


剛日讀史


古代宰相之類的高級文武官員告老還鄉之後,縣令是否有權對其進行管理?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一說我們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員“致仕”制度源於周代,至漢代以後逐漸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員雖然已經交還權力,但通常還會享有一些特權,縣令等地方官員想要管理其實並不容易?

古代官員“致仕”之後,其實仍然享有大量特權

古代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稱“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傳》有載,“退而致仕。致仕,還祿位於君”,可見“致仕”指的便是將權力、官位交還給君王。

官員致仕之後,雖然將權力交還給了君王,但畢竟為國家勞碌了一輩子,因此仍然會相應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從而確保晚年的生活。根據《禮記》的記載,卿大夫致仕之後被稱為“國老”,一般官員致仕後則被稱為“庶老”,以此作為對老臣們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後,官員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級官員,朝廷往往還會為其舉辦歡送儀式,以示優待。

此外,在經濟層面,致仕後的官員也會受到優待。例如漢朝便規定,年奉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致仕,可領取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給半奉,功臣元勳經過皇帝特批後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員朝廷也會賜予一定田地用來養老。

更為重要的是,致仕官員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極大的特權。例如秦漢時期,朝廷明確規定,官員致仕之後,地方官員需要按時派人“存問”,即定期派人進行探視,詢問一下生活情況之類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見皇帝。

唐朝時期,三品以上官員致仕之後,仍然允許其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

宋朝時期,宋神宗以後,不僅規定官員可以帶職致仕,而且致仕時還會晉升一級,甚至在致仕之後仍然可以加銜晉級,參與朝政。此外,根據致仕官員的品級,其子孫還可以“蔭補”一定的官職。

明清時期,朝廷更是直接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致仕,四品以下官員,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晉升一級致仕(明中期以後改為政績突出者可晉升兩級)。此外,官員致仕以後,仍然可以參加朝廷宴會、祭祀等大型活動。

如上所述,官員致仕之後,只要不是因罪被廢為庶人,那麼朝廷不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優待,而且在政治層面,這些官員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權。

高級官員即使退休養老,也不是縣令想管就能管的

縣令作為古代最基層的朝廷命官,雖然從職務上來說負責主管一地大小事務,且屬於在職官員。按理來說,告老還鄉之後閒居在家的致仕官員,是要受縣令管轄的,但從實際情況來講,卻並非如此。

首先能不能管的問題。漢唐時期,雖然致仕的官員不再具有職權,但朝廷對於這些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仍然禮遇有加,按照規定,地方官員甚至還得去定期拜訪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後,由於官員通常是帶職致仕,因此對於宰相這樣的高級官員來說,即使他們不再掌握實權,但從職權方面來講,像縣令、知府這樣的地方官員,是沒有權力進行管理的。

其次是該不該管的問題。如前文所說,官員致仕之後雖然不再具有實權,但卻仍然保留有相應的職銜,只要不是因罪被廢為庶人,便仍然屬於官僚。而對於官員來說,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級行文讓你去抓捕,否則地方官員是沒有權力私自進行抓捕的,而只能通過上書來檢舉揭發,再由朝廷決定如何進行懲處。

最後是敢不敢管的問題。正如前文所說,對於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員來說,他們仍然時長能夠見到皇帝,這根本不是縣令這樣的低級官員能夠想象的。此外,這些官員雖然已經致仕還鄉,但仍然活躍在朝堂的門生故舊必然不少,這種關係網也不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敢於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們,他們有著太多的辦法和渠道來打擊報復。

說一個典型的事例,作為明世宗時期的首輔,徐階致仕之後,其子弟、家奴橫行鄉里、為非作歹,但地方官員卻根本沒有權力進行管理,而只能上書朝廷進行舉報,這便是能不能管和該不該管的問題。後來,應天巡撫海瑞、兵憲蔡國熙秉公辦案,對徐階的家人進行了懲治。結果,徐階通過賄賂給事戴鳳翔,又通過張居正命令給事陳三謨,直接導致海瑞和蔡國熙被罷免,這便是敢不敢管的問題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階八十歲大壽時,皇帝還專程派人前去慰問,並賜璽書、金幣。

△海瑞曾因懲辦徐階家人而被罷免

綜上所述,對於宰相這個級別的高級官員來說,他們即使告老還鄉,不再具有實權,但無論從職權,還是隱形權力來講,都不是地方官員想管就能管的。至於縣令這樣的小官,不畏強權、依法懲戒告老還鄉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視劇中出現,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香茗史館


從理論上來說,古代宰相和將軍等人告老還鄉後,如果沒有爵位在身的,那麼就是普通百姓了,但是如果有爵位在身的,比如封了衛國公的李靖或者英國公李績等人,他們如果回到故鄉養老的話,因為他們是世襲勳爵,所以他們的權力有很大情況是比縣令要大的。

而普通的宰相如明朝的徐階,雖然他沒有獲得爵位(因為明朝非軍功不得爵),但是他在民間的影響力一點也不次於縣令,因為他的得意門生是繼任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所以徐階在地方上很是囂張,光是他一家侵吞的良田就有三萬畝之多,這還不算許多投獻的土地,所以後來海瑞清查到松江的時候,徐階可能害怕要出問題,於是出了兩千兩黃金讓人彈劾了海瑞將他罷職。

所以除非是被貶或者被罷官的宰相或將軍,要不然普通縣令根本不敢與他們叫板的,畢竟爛船也有三斤釘,尤其是古代同年、同鄉、同事等關係眾多,誰知道得罪前宰相或前將軍就能惹到哪位大佬呢?


飛凡看歷史


相互尊重,沒誰大誰小的。

一般大官家族龐大,在地方置辦田產,佃戶眾多,縣官不跟這些大人物打好關係,很難管理。

而士族一般沒事也不會瞎得罪別人,畢竟別人官身在。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長島男爵


退休省部級老幹部是縣裡的寶貴財富,招商引資,提拔後進,宣傳家鄉還需要人家呢,團拜會還是必須的。。而且,萬一人家學生子弟現在是巡撫呢?所以,有的府邸縣官經過都必落轎。告老還鄉不是勒令致仕。除非收到上頭比如朱元璋那樣的密令,縣官不然肯定是畢恭畢敬不想得罪的


白沙何漁夫


古代宰相,將軍告老還鄉,用現代的話叫做“退休”,其實在歷史上,被稱呼為“致仕”,那麼咱們瞭解一下致仕後,宰相,將軍有哪些待遇,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致仕

其實致仕早在周代就有雛形,漢代以後形成制度,《尚書大傳.略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就是說:一般官員平均70歲左右,就可以退休了(各朝各代略有不同),當然“致仕”後,還能“復仕”,就我們現代所謂返聘。這個不屬於咱們這次問題,就不贅述了。

致仕後待遇

  • 政治待遇

太祖朱元璋曾下詔:“凡三品以上官致仕者,止從見任品級,四品以下者,遞升一等,皆以致仕誥敕給之。”

《禮記》記載:“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仕。”“卿大夫致仕曰‘國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

所以了,宰相,將軍退休後,職位上幾乎都是升遷的,而且會有很高的政治待遇。(當然貶職等特殊除外)

  • 經濟待遇

至於經濟待遇,大家電視劇看過很多,類似電視劇:贈黃金多少.....就不再贅述了。遇上太平盛世,功勳卓著者,肯定又會多很多。

縣令是幾品

古代的知縣基本大多官列正七品,當然各朝各代會有不同,但是隻要記住縣令的“品位不高”就好了。

結論

就是宰相,將軍致仕途無論權勢,職位,遠遠都不是縣令能夠匹及,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退休的官員橫行鄉里的橋段。


中國歷史中的故事


我就告訴你一件事,一個地級市正職退休了,下面的縣委書記縣長都是要上門拜訪的,


站在天邊看海


這得分兩種情況:有權勢的和沒有權勢的

不管你是正常告老還鄉,還是被罷黜免職回鄉的。

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將軍府前八品侍。

1.古代的宰相,是可以開府的,可以自己任免府中人員官職,最低八品,最高秘書給侍郎能到正五品。

2.古代將軍,又分為:普通將軍(四品),封號將軍(一到三品),大將軍(超品,帶爵位)。封號將軍身邊一個副總管帶都有六品,七品,何況大將軍這種高於三公的超然人物?

總結:不管是宰相還是將軍,也不管他是告老還鄉還是罷黜還鄉,都不是七品縣令能夠招惹的,輕則惹禍上身,重則人頭落地。且不說這些高官身後盤根錯節的人脈關係,就是那些門生都能摘了你的烏紗帽。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中央有一個國級幹部退休,且不問他怎麼退休的,你問問你們縣的縣長同志,敢招惹他否?


JS77407


肯定是宰相、將軍官大了。宰相一般都是正國級,將軍有副國級的,也有正部級,最低也是個副部級了。就行退了休也是享受原待遇不變。縣令一般是縣團級,最多享受個副廳局級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