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序言

江南,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烟雨蒙蒙、山青水秀、气候宜人、风景如画。

历朝历代,在江南都曾经涌现出无数才子佳人的故事。诗人们也不惜笔墨,对江南风情进行了大量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江南好》,苏轼的《望江南》等等。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唐代末年及五代十国的诗人、词人韦庄也留下了大量描写江南的诗词。例如,他在《菩萨蛮》中写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都是广为流传的名句。

韦庄在词中,描写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还有人解读说,词中的那个多情少年,就是韦庄本人,他当年在江南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且过得十分惬意,有佳人和美酒相伴,以至于乐不思蜀,不愿还乡,所以才写到“未老莫还乡”。

在历史上,韦庄确实在江南度过了整整十年光阴。这十年,对他的一生来说,也是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

实际上,他在江南的十年,过得真的快乐吗?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韦庄的江南十年,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韦庄在江南的十年,过得并不快乐。

他在江南的十年,大致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四年幕僚生活(883—887年)、三年村居生活(887-889年)、三年漂泊生活(889-892年)。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韦庄像

韦庄到江南之前,曾经在洛阳乡下居住过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写下了名噪一时的长诗《秦妇吟》,其中有一句:“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

说明他在那时对江南就已经很向往了。后来,黄巢之乱平息了,局势略有好转,他便举家来到江南。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到了江南之后,韦庄先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投靠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的府中,当了幕僚。

周宝是军人出身,颇有才干,曾多次勤王,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战势平息之后,他便拥兵自重,成了当地的草头王。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周宝像

当幕僚,是唐代文人普遍的一种谋生手段,特别是在科举上无法出头的诗人们。例如李白、杜甫这样的大牌诗人,为了生计问题,都给实力派人物当过幕僚。

韦庄在周宝手下当了四年幕僚。他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装点门面,二是出谋划策,三是歌功颂德。

他在此期间留下的作品,和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那类的诗也差不多吧,虽然艺术成就还可以,但也多属于应景之作。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这四年时间,韦庄的生活相对稳定,但是藩镇割据依旧,全国各地仍在战乱之中。受全国局势的影响,风景如画的江南,也不能算是一块世外桃源。

韦庄是家中的长子,父母早已亡故了,他还有老婆孩子和弟弟妹妹要养活,靠着当幕僚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都很困难,怎么能有闲钱去花街柳巷消费呢?更别说发生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了。

而且,韦庄还是一个非常节俭自律的人。

《唐才子传》记载,他烧柴之前要称重量,淘米也要一粒一粒的数。据《太平广记》记载,韦庄有一个儿子,八岁那年夭折了,下葬的时候,他还把孩子身上的衣服扒了下来,只用一卷草席卷着埋葬了。

大家想想看,这样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他肯花钱去风月场所吗?

韦庄生于836年,来到江南之时(883年),他已经47岁了,在古代,妥妥的算是老头子了,根本就不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公元885年,时局动荡,权臣田令孜挟持僖宗皇帝出奔。

韦庄是一个非常忠君的人,他的偶像是杜甫。

想当年,杜甫在国家动荡之际,曾经去凤翔迎驾,“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肃宗皇帝大为感动,于是给他封了个小官——左拾遗。

韦庄在当时也是没有功名,也许是为了这一点考虑的吧,所以他离开了周宝,效仿杜甫,去陈仓迎驾。

然而,外面实在是太乱了,他辗转多地,多次改道,历尽艰险,终于还是没能去成,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回到润州之时,周宝却被叛军击败,逃到钱王(就是民间传说“钱王射潮”的钱镠,也是一代枭雄)那里,不久就病死了。

主人死了,韦庄无处投奔,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他带着家人,辗转多地,来到了婺州。

在婺州,他过了三年的村居生活,清贫、适闲、饮酒,苦中做乐,这在他的诗中也多有反映。在此期间,他还与诗僧贯休有过交往,后来他入蜀,也带动了一批文人前往,贯休也是其中之一。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诗僧贯休

这一时期,他的精神状态也比较低迷,甚至有了隐居避世的想法,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允许的。

唐朝末年是比较流行隐逸的,特别是对文人来说,除了当官、当幕僚之外,隐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很多诗人都玩过隐逸,例如郑谷、司空图,他们最后的归宿都是隐逸。

但是韦庄和他们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就是差钱。

郑谷和司空图当年都做过官,颇有积蓄。特别是司空图,出身于官僚世家,家里有钱有地,在中条山还有别墅等产业,隐居了也不愁吃穿。

可是韦庄却不行,他虽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家族里还出了多位宰相,但是到他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了,不可能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即使是村居期间,也多半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

公元888年。唐僖宗驾崩,唐昭宗继位,似乎要大有作为,重整江山。韦庄也为之精神振奋,准备继续应举,取得功名。


889年,韦庄离开婺州乡村,又出来活动。他到过很多地方——衢州、南昌、九江、湖北、湖南、巴蜀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

他探访新朋旧友,并向实权派人物求食求仕,却仍然四处碰壁。

度过了三年的漂泊生活之后,满身疲惫的他,又回到婺州家中。

892年秋天,他再次离家北上,去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此时的韦庄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

二、韦庄诗中的江南生活

韦庄的早期和中期创作都是以诗为主的,他描写江南风光的那几首词,却是在创作生涯的后期写成的。

我们先来看看,他在江南期间的代表诗作吧:

《江南送李明府入关》

雨花烟柳傍江村,流落天涯酒一樽。

分首不辞多下泪,回头唯恐更消魂。

我为孟馆三千客,君继宁王五代孙。

正是中兴磐石重,莫将憔悴入都门。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周宝手下当幕僚。

“我为孟馆三千客”,这里涉及到一个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也就是说,他的幕僚生活也和当食客差不多。

李明府,具体是谁,无从可考,总之他是一位皇室后裔,宁王李宪的第五代孙子。李宪是唐玄宗的异母哥哥,共有十个儿子,传到第五代的时候,孙子的数量应该也不在少数,有的比较显赫,有的就比较没落。

而当时的韦庄是一个落魄文人,能交往到的王孙贵族,恐怕也不是什么显赫人物,所以在历史上就没有记载。

这首诗写于“黄巢之乱”过后,国家正在重新焕发生机之时。他在这首诗中不但写出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抒发了对国家复兴的迫切希望。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再来看这一首: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蛾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诗中的金陵府相指的是周宝。很显然,这是一场奢华至极的夜宴,主子让韦庄作诗来赞美一下,于是有了这首诗。

在这场盛宴中,韦庄只是一位看客。

他和温庭筠不一样,温庭筠虽然父亲早亡,却被父亲的好友段文昌收为养子,段文昌曾经官至宰相,所以温庭筠也有过一段奢华的生活,这在他的诗词中也多有描绘。

而韦庄的大半生都是非常清贫的,在他的诗中,流连风月场所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的。

这首诗中,虽然对奢华的宴会做了铺张的描绘,但是结尾两句却出乎意料,一反常态,发生了巨大的反转,周宝看了也不会高兴吧。

由此可见,韦庄当时的性格是非常耿直的,对于权贵并不善于阿谀奉承,所以他的幕僚生涯过得也不开心。

周宝溃败之后,韦庄流浪到台城(台城的旧址在如今的南京鸡鸣山以南),写下了《台城》这一咏史名篇: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虽然景色优美,但是作者心中却无比惆怅,面对六朝的兴衰和大唐的动荡,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这首诗也是被多种唐诗选集收录的一首诗,可以说是韦庄上镜率最高的一首诗了。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台城


《江上题所居》是他村居生活的写照。

故人相别尽朝天,苦竹江头独闭关。

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谢家山。

青州从事来偏熟,泉布先生老渐悭。

不是对花长酩酊,永嘉时代不如闲。

他的村居生活,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时局动乱,他作为一介书生,科举无名,官场无位,报国无门,对国家只有深深的无奈,所以闭关修炼,苦中作乐,过起了村居生活。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永嘉时代”指西晋时期匈奴入侵,攻克都城,劫走皇帝的“永嘉之乱”。以此来指代唐僖宗被李克用逼迫出逃的事。

韦庄在告别江南之际,写下了这首《东阳赠别》:

绣袍公子出旌旗,送我摇鞭入翠微。

大抵行人难诉酒,就中辞客易沾衣。

去时此地题桥去,归日何年佩印归。

无限别情言不得,回看溪柳恨依依。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即使命运不济,生活坎坷,他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

“归日何年佩印归”一句,引用了战国时代苏秦的典故。苏秦早年曾经穷困潦倒,后来发达之时,身佩六国相印。这也表明了韦庄的志向,是要做一个像苏秦那样的政治家。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最后那句“回看溪柳恨依依”,算是他回首这十年江南岁月,发出的感慨吧。

韦庄终于在两年之后,中了进士,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三、韦庄江南题材词作的真正寓意

韦庄的词作,除了

《喜迁莺》等少数作品之外,大多创作于入蜀之后。

以仕蜀为分水岭,是他创作生涯的后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不写诗,只写词。

韦庄的晚年地位显赫,官至前蜀宰相。虽然他对大唐一往情深,却也无力回天,在大唐灭亡之后,拥立王建称帝,建立了五代十国的前蜀政权。

韦庄的词中,有些内容是与诗相通的,有些内容则有所不同。

特别是五首《菩萨蛮》词,他在词中所写的,并非真正的风花雪月之事,与其说是对江南生活和逝去青春的怀念,不如说是对大唐王朝的追忆。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韦庄的五首《菩萨蛮》词

同为“花间派”的两大宗师,韦庄的词与温庭筠的词也有很大的区别。

温庭筠是音乐高手,他的词主要供歌女传唱,娱乐属性是第一位的。而韦庄的词,则更偏重于抒发个人的情怀,特别是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在韦庄的词中,还出现了很多男性主人公的形象,反观温庭筠,词中出现的则大多是女性。

做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历史的创造者,又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定有很多话想用诗来表达出来,而他当时已是前蜀的宰相,由于多种原因,他已不能再用诗这种形式直截了当地来写出心中的感受了。他在壮年时期的诗风,也不可能再现了。

他只能把这份悲情寄托在词里,他把当年所见的江南风光,和理想化的虚构主人公结合起来,写出了一首首缠绵悱恻的词,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恋情,实际上寄托的是对大唐王朝的哀思。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我们再看这首《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实际上,那个少年只是他心中理想的形象,是自己的比喻,而“江南”则指代逝去的大唐王朝,“满楼红袖”指代当时的割据势力,“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指自己投入了前蜀的怀抱,不可能再回到大唐了。

他的其它的爱情词,大多也可以按这个套路来解读。他假托男女爱情来表达爱国之情,是继承了屈原在《楚辞》中“香草美人”的传统,甚至还影响了一批宋代词人。


还有一首据说是思念亡姬而作的《荷叶杯》: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来自《古今词话》:

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


据后人研究,这一说法并不可信。实际上,王建是比较善待文人的,不可能做出强占大臣爱妾的那种事。即使真是如此,韦庄也不可能在词中来写这件事,只能是“好汉打落了牙和血吞。”

韦庄确实有过一个爱妾,而且在他入蜀之前,就已经死了,在他的诗《悼亡姬》中也有所描述。

这首词,虽然不是江南系列的词,实际上也是借男女之情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韦庄的词,是对他的诗的承接和发展,委婉地记录了他的最后一段心路历程。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后人编撰的韦庄诗词集

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说过:

韦庄所写的歌辞,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他可以拿词这个形式写自己的感情了,这已经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进展了。

韦庄做为一个早期的词作者,就已经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结语

韦庄的江南十年,生活得并不快乐,可以说是颠沛流离,饱经沧桑。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些苦难的经历,也是他日后成功的必经之路。他在这十年间,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后来所写的江南系列词作,也是在这一时期酝酿的。

他的江南系列词作,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假借爱情来怀念故国,需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当年的历史来细细品读。

从生活经历、诗和词这三个角度来解读韦庄的十年江南岁月


扩展阅读:


我是 ,中年文艺青年一枚。

爱好格律诗词、纯文学、推理小说和重金属音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