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大難度 貧困殘疾人如何脫貧?

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 題:疫情加大難度 貧困殘疾人如何脫貧?

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延續,但中國官方已明確表示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會改變。作為最貧困、最脆弱的群體,受疫情影響深重的貧困殘疾人如何“一個不少”如期脫貧?

日前,中國殘聯、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開展聯合行動,打響助貧困殘疾人脫貧的攻堅戰。

疫情加大難度 貧困殘疾人脫貧面臨挑戰

截至2019年底,全國7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脫貧率達到93%。但47.9萬未脫貧殘疾人,佔全國未脫貧人口的18%,比2015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重度殘疾人28.2萬,佔全國未脫貧人口的10.6%、佔未脫貧殘疾人的58.9%。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近1/3的家庭中有殘疾人,未脫貧的大多數為勞動能力弱或無勞動能力的智力、精神、肢體重度殘疾人。

上述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雖然目前中國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大幅減少,但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脫貧攻堅戰中最堅硬的壁壘。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其帶來致貧、返貧的巨大風險。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夏更生認為,此次疫情給一般貧困人口脫貧帶來了影響,包括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困難、扶貧項目停工、幫扶工作難以開展等。

“對於貧困殘疾人而言,不僅這些普遍性影響程度更深,而且他們還要承受一些特殊影響。如一些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照護、殘疾兒童特殊教育等難以正常開展,很多盲人的就業是按摩,疫情期間基本停止等等。”夏更生說,“在目前全國近200萬有返貧風險人口、近300萬邊緣人口中,就有不少屬於殘疾人。”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稱,貧困殘疾人如期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檢驗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但貧困殘疾人經濟基礎薄弱、承受力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更直接,返貧風險大,導致今年如期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

多舉措精準幫扶 三部門聯合攻堅

唐承沛指出,保障貧困殘疾人基本生活,是助推貧困殘疾人脫貧的底線工程,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道“必答題”。各級民政部門將從加強救助供養、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等方面來完善兜底保障制度體系,保障貧困殘疾人基本生活。

解決貧困殘疾人照料服務難題是助其“同步小康”的重要內容。民政部門將採取鞏固家庭的基礎性地位、發揮社區的依託作用、強化機構的支撐作用等舉措構建多元化服務體系,提升貧困殘疾人康復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增加康復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貧困殘疾人康復水平和生活生產能力,助其增強自我生存發展本領,擺脫貧困,提升生活質量。

疫情發生以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國務院扶貧辦和有關部門在就業、扶貧小額信貸、消費扶貧、定點扶貧、駐村幫扶、社會救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應對疫情的新部署。從2月下旬開始,國務院扶貧辦建立了應對疫情工作調度機制,要求各地要搶抓機遇,加快政策落實,降低並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

夏更生強調,各部門要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排查並解決存在的問題,壓實責任;要因地因戶因人落實幫扶施策,引導殘疾人特別是其家人力所能及參與脫貧攻堅項目,加強技能培訓、產業扶貧、公益崗位扶貧等傾斜支持;落實好健康扶貧、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堅決防止和糾正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建立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高度關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殘疾人群體,及時將返貧和新致貧殘疾人納入幫扶。

“決戰之年必須加大動員力度,做到盡銳出戰。”中國殘聯理事長周長奎稱。

今年中國殘聯黨組領導將以分包負責的方式,分赴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仍在3萬以上的6個重點省(區)開展蹲點督導,推動各項幫扶措施落實落地,抓好東西部殘疾人扶貧協作,助推全面如期打贏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戰。

夏更生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減貧奇蹟,殘疾人脫貧成就在中國扶貧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減貧史上絕無僅有。脫貧攻堅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指標,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