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师说,习养生桩要保持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求舒适得力

姚承光先生武学思想研究系列文章之二:

前 言

姚承光先生乃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其自幼随父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历经50多个春秋的磨练,已功臻化境。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先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辨证的法则及精湛深厚的功力为基础,结合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哲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意拳教学与训练体系。

笔者毕业于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武术专业,后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武术教学和研究。自1999年随姚承光先生学习意拳以来,磨练技艺,深究拳理,朝夕揣摩,从未懈怠。经过几年的研习,受益之深,非笔墨能祥。征得姚先生同意,笔者不揣浅陋,今特将姚先生的武学思想加以整理,奉献给广大意拳爱好者!

整理人:谢永广

意拳大师说,习养生桩要保持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求舒适得力

北京市非遗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意拳专业委员会会长姚承光先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养生桩

  谈及意拳站桩,先生常常这样讲:“如能明白了站桩之内涵,意拳就弄懂一半了”可见站桩实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门。

  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程序的不同,意拳站桩可分为养生与技击两 部分,二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如下:

1、精神集中:即思想意识集中、凝神息虑、目光远放、默视长空。

2、周身放松:精神和肢体,内脏都要尽可能保持松驰,既要维持姿式又不要用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3、呼吸通畅:气不可提,不可沉,更不可憋气,要匀静自然,切莫人为造作,如感呼吸不适,可改为口鼻同时呼吸,缓缓长出气,至舒适为止。

  养生桩是意拳基础桩法,分站式 、坐式、卧式三种,其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周身的松静。松静如何培养呢?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周身松静的培养首先要从精神训练开始。

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意力不断,虚灵挺拔,轻松均整的原则,以舒适得力为目的,内清虚,外中和,寂静调息,内外温养。可假借周身浸泡在温泉水中,水波荡漾,周身通泰,好似温水渗透到体内一般;也可假借脚踏祥云,周身毛发及宽松的衣服随微风轻轻舞动,此时,鸟瞰大地,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心胸开阔,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还可假借漫步于春光明媚的大草原上,碧绿原野一望无垠,空中飘散着悠扬的萨克斯,鲜嫩的草儿清香四溢,此情此景令人陶醉,总之养生桩意念以轻松舒适为原则。

意拳大师说,习养生桩要保持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求舒适得力

姚承光先生演练意拳养生桩搭扶式

在进行以上精神假借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关于精神集中:

初习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很困难,有时愈想排除杂念,杂念愈多,即“一念未去,万念俱来”反而思绪纷乱,造成精神紧张,遇此问题,初学者可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不可执著,偏执一处,要听其自然,任思想随意活动,把精神引向美好的环境之中,也可“视自身 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中”,不强制去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久之,自然而然的不再产生杂念,而达致肢体与大气相呼相之“形不练而练,神不养而养”的忘我境界。在达到忘我境界时,精神比较安静,有些练习者,往往昏昏欲睡,这种现象虽正常,对身体亦无害处,但并不是桩功所要求的忘我。真正的忘我,应是思想专一,神光内敛,杂念不生,如明月清潭,尘埃不入,久习自可达此境界。

根据功法要求,练功初期固然要尽量选择清静环境,但也应闹中求静,以适应外界的不同条件,对外界的干扰能顺其自然,怡然自得,不生烦意,而达“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之境界。

2、关于放松的问题:

站桩时“须觉察周身的细胞均在自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如时刻想着自己是在炼功,并琢磨自己的姿势对不对,意念是否符合功法要求,如此思想执着紧张,姿势必造作,肌肉必不能放松。所以练功时应想像自己不是在炼功,而是在公园散步,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关于姿势只不过按照要求摆个架子休息而已,思想放松了,神经肌肉亦能自然进入状态,达到放松要求即“松而不懈。”

有的练习者错误的认为:肢体下沉是放松,实则肢体放松是肌肉的松驰,但整个肢体还要挺拔撑起,犹如云端宝树,耸立冲霄。

亦有部分练习者错误的认为:即然是练功,就得用力才能有效果,对此芗老曾释曰:“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畅,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心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这弊”,学者应谨慎之。

3、关于呼吸问题:

站桩时应呼吸自然,不可矫揉造作,虽要求口微张,但应尽量用鼻呼吸,随着功夫的增长,自然呼吸时小腹部位亦有一张一瘪的感觉,这便是深细匀长的腹式呼吸。

呼吸的最高境界应是忘记呼吸,虽感觉已不在进行呼吸,实际上呼吸仍在自然、缓慢、匀细地进行着,此时应想像周身毛孔均已张开放大,与大气相呼应,此种境界不可强求,功深自可实现。总之呼吸须自然,不可人为地追求与控制。

4、关于运动量的问题

就养生桩训练的内容来看,运动量要做到“舒适得力,适可而止,留有余力”要根据自身体质及情绪等状况,具体而又灵活的掌握和控制运动量,既要在锻炼中开发潜能,又不可体力过分消耗。有些习练者误认为:出汗越多,姿势越低,时间越长,意念越激烈,效果就越好,进步就越快,然而这种欲速不达,恨病吃药的作法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以,养生桩的运动量应控制在:以心脏的搏动及呼吸的次数不失常态为准,当日除练功外在没有其它过大的体力劳动的情况下,次日清晨起床不感到疲劳为度,总之,练习时要留有余力,功后精力充沛,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志。

5、关于体内机能变化问题

随着对养生桩体认的不断增长与深入,习练者自身会因人而异的出现种种不同反应,如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变程度、生活习惯、人生阅历、兴趣爱好、品质性格的不同,桩功体认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以下几种:

(1)酸痛感:这是肌肉运动时,体内乳酸分泌所导致的自然生理反应,一般三五日会肢自然消失,同时,身体局部受伤或开过刀的部位,及胃肠病、肝病、风湿患者其病变部位会出现疼痛感觉,这是正常的病灶反应。

(2)麻热胀感:这是练功时毛细血管扩充,血液循环畅通,血流加速的一种良性反应。

(3)振颤感:这是由于初习时自身肌肉耐劳能力及神经系统控制能力不能承受四肢肌肉的持续性收缩所致,随着体认深入,及其控制能力增强,振颤感最后也就显于无形,这是神经肌肉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良性反应。

(4)不同感:站桩时会出现两手位置高低不同或一手热,一手凉的感觉,这是因为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这是站桩后机体发生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

(5)舒畅感:这是因为站桩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所致,这种感觉随着功夫越深而愈显著。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咆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对此要顺其自然,不要有意抑制和扩大。

意拳大师说,习养生桩要保持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求舒适得力

姚承光先生演练意拳坐式养生桩法

养生桩通过良性意念诱导,培养周身的松静,其作用主要有两点:

1、健身祛病:俗话说:“清能早达”,故健身一道,首重方法,方法正确,直捣黄陇,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故芗老曾曰:“学之不当,能使品德、神经、肢体、性情都致失常,且影响生命。因而误及终身,谓余不信,请看过去拳术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瘫痪下萎者,比比皆是,习拳原为养生,反而戕生结果殊可怜也,世人多呼拳道为国粹,如此国粹,岂非制造废人之工具乎?”所以养生桩在松静状态下,利用良性意念诱导,注重身心内外同修,“改造生理、发挥良能”切不讲大小周天、意守丹田、子午时辰等等,所以绝无任何副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松静能诱导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高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所表现出心律心律增快,呼吸失常,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多,以及异常紧张时皮肤苍白出现冷汗毛发竖起等现象,就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大量肌体细胞参与活动,消耗能量所致,故紧张过后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疲劳,所以紧张是一种耗能状态,久之,就会使机体平衡失调 出现各种疾病。

而养生桩的松静能有效的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增强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此时机体表现为心律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平衡,耗O2量减少,大脑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性下降,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国外称为“慢钟效应”),增强了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感受性,并通过生物反馈对机体进行调整,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在松静状态下,习练者表现为心情愉快,轻松舒适,所以松静是一种节能、蓄能状态,久之自然会调整机体平衡,抑制各种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养生桩健身祛病之原理所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养生桩医疗治病方面,由于其特定的健身原理使其对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病症等都有很好的辅助疗效。但我们首先还是要贯彻中医学“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如果等有了病再去锻炼和治疗,就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所以,在平时就应该积极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合理调节情绪,对外来的各种良恶性刺激皆以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维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防病抗衰。

同时,养生桩的练习也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病症不同,人体内部生理机制表现的问题也就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情也各有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安排。如养生桩之搭扶式练习,身体前趴,头与两 手搭扶在物体上,使五脏六腑贴敷于肚皮,这样可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又使腰部肌肉成拉伸状态,对肠胃及腹部的疾病都有很好的辅助疗效。还有卧式、坐式桩适于半身不随患者练习,提插式对肩周炎有一定疗效等等。

用于养生桩进行锻炼的病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情,结合指导人员的要求,耐心,持久,积极乐观地去练习,切莫因身体有病而情绪上悲观失望,一厥不振,练功上也一曝十寒,时作时辍;同时更要指出的是养生桩不是包治百病的神技,它只能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调理手段,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夸大其作用,也不可无视它的医疗价值,而最佳作法就是将养生桩与医疗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能达到健身祛病之理想效果。

意拳大师说,习养生桩要保持虚灵挺拔,轻松均整,以求舒适得力

姚承光先生演练意拳养生桩提插式

2、换劲:由于常年的体力劳动或经常的局部用力,形成了人体局部、僵硬的用力方式,此力虽适于日常生活及劳作,但相对拳术中的“整劲儿”而言却是一种严重影响技击的焕散、不协调之僵力。所以,通过养 生桩练习,运用良性意念诱导,以松静为原则,培养神经肌肉的“整”的感觉,如周身浸泡在温泉水中,周身被大气所包裹等等。在这种整体意识诱导下,会有效的辐射刺激局部神经系统的灵敏性,从而带动局部未参与或很少参与运动的肌肉群参与运动,逐渐将人体局部的神经肌肉进行调节统一,由局部力向整体力过渡。在此阶段,很多人感觉原来很有力量,可通过养生桩练习,反而感觉力不如前,原来与人相搏尚能应付,现在反而会挨打,这是因为以前已定型的局部力在此阶段已被养生桩练习方法打破了其原来的用力程序,重新进行调整组合,新的用力程序还未定型,正处于所谓的“半生不熟”的换劲阶段,而导致以上情况,待此阶段一过,则局部力除整体力生,由量变而达质变。芗老1928年所著《意拳正轨》中所述:“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而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然而现在许多意拳练习者,多以技击为目的,对养生桩心猿意马敷衍了事。殊不知,养生桩不过关,周身松不下来,就会严重影响技击桩松紧转换的摸劲,即浑圆力的培养,姚宗勋先生曾强调:“没有浑圆力作为学习拳术的基础,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而求得浑圆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站技击桩。”所以,要想在技击上有所建树,则必须给予养生桩以足够的重视。

总之,站桩换劲,即通过养生桩松静的练习,去掉人体局部,僵紧注血之力,形成适合于拳术运动的均整,协调的整体力。当然,养生桩的“换劲”并不是一放松即成实现,其“松”只是基础,在“松”的基础上,则要向技击桩“松紧”的转换过渡,只有通过技击桩“松紧”转换的摸劲形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拳术劲力(浑圆力)的培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