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家或者辦公室做咖啡喝嗎,會用什麼咖啡器具?

喜歡京劇的咖啡人


我自己屬於相當喜歡咖啡的“重度上癮患者”,基本上每天一杯到兩杯,感覺喝咖啡已經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要了。早上的一杯咖啡幫助我提神,迅速走出困頓的狀態進入工作,下午的一杯更多是為了休閒和放鬆,屬於忙裡偷閒。

在家我還是有不少咖啡器具的,我沒有購買意式咖啡機,因為覺得比較佔地方,而且我對咖啡的口感有一定的要求,能達到口感標準的,都不便宜,因此就放棄啦~

我來說說我個人喜歡用的器具,以及一些使用經驗,供大家參考~

摩卡壺

早上的一杯咖啡為了能迅速提神,而且早上時間較緊迫想要快速製作,因此一些慢條斯理的“情調型”器具就不太適合了。早上最最常用的就是摩卡壺,能製作出一杯較濃的咖啡,倒入牛奶就是一杯拿鐵:正好早餐食用。

清潔什麼的也很方便,不像一些玻璃器皿要小心翼翼。

有些朋友覺得摩卡壺做出來的咖啡總有焦苦味、中藥味,其實摩卡壺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咖啡器具,相對於它的價格和製作容易程度來講,真是屬於性價比超高的了。

摩卡壺製作有幾點需要多注意:

  • 下壺有一個安全閥門,製作前要先檢查一下是否能正常彈起。且下壺加水千萬不能超過安全閥門。

  • 下壺加熱水!這樣會減少萃取的時間,因為如果從涼水慢慢燒熱的話,還沒有開始萃取,咖啡粉就已經在受熱了。這也是摩卡壺容易出焦苦味的原因之一。

  • 磨粉千萬別磨太細,也不需要壓粉,它的壓力跟意式機沒法比(摩卡壺大約2bar,意式機9bar),磨到比細砂糖稍細就可以了。磨太細也是太苦的原因哦~

  • 裝好水和粉之後,千萬記得要將殘粉和多餘的水擦乾,才能使墊圈完全密封。

更詳細的摩卡壺使用方法,請戳鏈接自取:

https://www.toutiao.com/i6776996221681664523/

手衝壺

手衝最近非常流行,大多數咖啡館除了有意式機之外,用來製作單品的器具一般都會選擇手衝。手衝能將豆子的風味最大限度的體現出來,而且手衝壺的製作器具也比較簡單,除了磨豆機,只需要配備一個手衝壺和濾杯即可開始製作,而且最後成品跟咖啡師的手法技術、水溫、粉水比、磨豆粗細、沖水的方式都有關係,可以根據自己想要的效果來進行調整,可以說一千個人就能衝出一千種味道,是非常“手工”的一種方式~

可以按自己的口味喜好,先了解一些豆子的特性和風味,以便選到最愛的那一款。下面列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豆子風味,供大家參考:

  • 埃塞俄比亞咖啡豆,代表是耶加雪菲,濃郁而甜美的柑橘香和檸檬香,有幾款日曬的耶加雪菲還帶有茉莉香。

  • 肯尼亞AA,強烈明亮的果酸,喜歡酸的一定不能錯過~這種酸是愉悅的酸,跟熱咖啡放久了變酸的單寧酸不一樣哦~

  • 印度尼西亞咖啡豆,代表黃金曼特寧,焦糖甜香強烈,果酸味也較明亮優雅。

  • 巴拿馬咖啡豆,代表瑰夏,具有比耶加雪菲更柔和的果酸味,甜度高,回甘甜,有可可或者蜂蜜的風味。

當然,豆子遠遠不止我說的這幾種,每種都有其特殊的風味和口感,大家可以多做嘗試,選出自己喜歡的那一款。

虹吸壺

可以說虹吸壺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款器具了,先是視覺上就極具觀賞性,很像做化學實驗,用酒精燈加熱,看熱水慢慢上升,萃取完又慢慢回落的過程,會讓時間變慢下來。

不過虹吸壺是全玻璃器具,操作上要比較小心,加熱下壺一定要把下壺外壁的水擦乾淨,否則可能會有危險。再者,剛剛做完咖啡的虹吸壺也很燙,不能馬上清洗,雖說玻璃都是耐熱的,但是溫差大了,也有可能會炸裂。

不過自從我家養了貓,虹吸壺就淪為了一個擺設,極少會使用了:因為貓碰壞過我很多個上壺,我所使用的這一款已經絕版,買不到上壺了。所以家裡有小動物的,虹吸壺就不太適合啦~

其他的一些器具

我其實恨不得能把所有種類的器具都收集完畢,我相信很多咖啡愛好者也都有收集癖吧!大家理性剁手~

我家裡還有越南壺和土耳其壺,是當時旅行的時候帶回來的紀念品。這兩種衝煮方式,談不上好喝,只是單純覺得好玩(當然也有可能我根本沒get到正確的衝煮方式)。

當然,咖啡衝煮器具肯定不止我以上提到的這些,還有比如冰滴、法壓壺、比利時壺、聰明杯等等。冰滴:

我個人覺得適合家用的,推薦摩卡壺和手衝,如果辦公室用,可以考慮法壓(因為不用加熱,且製作簡單)。那有沒有更簡單的、能喝到一杯好咖啡的辦法呢?想要更省事,可以買掛耳咖啡包,熱水一衝就好啦~祝大家玩咖啡愉快。


我是Tian甜品研究所,一枚愛吃會做不藏私的美食博主。喜歡烘焙也熱愛咖啡,希望用淺顯的語言跟大家聊聊烘焙、咖啡的那些事兒。關注我,獲取更多有趣的烘焙知識和免費配方。

Tian甜品研究所


我在家經常做咖啡,以手衝咖啡為主。

手衝咖啡起源於1908年,由德國一位咖啡愛好者-梅麗塔(Melitta)女士使用兒子的吸墨紙以及廚房銅碗發明製作的。在此之前,煮制咖啡時的過濾器具為鐵質濾網以及布袋過濾,但濾孔較大,所以很難將所有咖啡渣撈起。而手衝咖啡使用密度非常高的濾紙作為過濾材質,很有效地將所有咖啡粉都能過濾掉,所以手衝咖啡風味以高幹淨度以及複雜性為主。

如何製作一杯手衝咖啡呢?


確定手衝咖啡製作四要素:

  1. 衝煮水溫:90℃;

  2. 水粉比例:1比18的比例,使用20g咖啡粉,衝煮咖啡360ml;

  3. 研磨顆粒:類似家用白砂糖顆粒粗細;

  4. 衝煮頻率:以1秒1圈的頻率繞圈衝煮;


手衝咖啡製作過程:

器具準備:手衝壺、手衝濾杯、分享壺、可計時電子秤、濾紙、20g咖啡豆。

01.手衝壺內加入450ml以上的熱水,加熱至90攝氏度。

02.磨粉:將20g咖啡豆磨成家用白砂糖顆粒的咖啡粉。

03.摺疊並過濾濾紙:沿著虛線將咖啡濾紙進行摺疊,並平整地放入咖啡濾杯中。

04.悶蒸咖啡粉:將咖啡粉緩慢倒入咖啡濾杯中,使用咖啡粉最多2倍的熱水預淋咖啡粉,該過程稱為“悶蒸”,持續約30秒。

  • 悶蒸時間越長:咖啡風味越苦;

  • 悶蒸時間越短:咖啡風味越酸;

05.第一次注水:使用較細且緩慢的水流“畫圈式”注水至200ml,頻率維持在1秒1圈。

注意:舉例濾紙最邊緣的1cm不要注水,以免縮短咖啡與水的接觸時間,這樣咖啡風味反而會變得很淡。

06.第二次注水:可採取“直線”注入的方式注水至360ml,此時咖啡液體全部滴濾完成。

07.等待完成:咖啡液體滴濾完之後,就可以品嚐了。此時我們可以衝煮完的咖啡粉形狀。如果類似下圖這樣,粉坑呈現正圓且深淺較為一致,就說明衝煮過程中注水較為穩定,這樣能最大程度合理地萃取咖啡物質,不會讓咖啡出現太酸或太苦的不良現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手衝咖啡的優勢不僅在於其上手容易、操作簡單,更是由於其“可以在衝煮過程中改變咖啡風味”的特點而手廣大咖啡專業人士以及咖啡愛好者的歡迎,比如想要咖啡味道淡一點,可以降低繞圈的頻率以及增加水量;想要咖啡味道偏酸甜一點,可以在衝煮的前半段加快繞圈頻率,後續採用直線衝煮方式即可。

但要想到達這個“專業級別”,就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專業咖啡知識以及勤加的練習,這樣才能讓注水更加的穩定,為改變咖啡風味提供良好的基礎,從而得到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


咖啡小課堂


一般在辦公室就手衝咖啡

在外面或是出差就選擇掛耳式咖啡

咖啡的樂趣就在於衝煮的過程

所以,手衝更有感覺。

同時也可以體驗出影響一杯好咖啡口感的幾個變量:水溫,研磨度,時間,粉水比等。





咖啡培訓課程體系


我會自己做咖啡喝,每日午休起來後,沒有什麼比來一杯咖啡更快速進入工作狀態了。相比星爸爸差不多三十元一杯,瑞家十幾元一杯的現磨咖啡,自己製作的價格划得來的多。我從最開始的三合一速溶到黑速溶另配奶粉,慢慢就開始自己折騰起來,一路也試了些器具。以下是我個人在家裡和辦公室使用過的一些咖啡器具的感受,供參考。

法壓壺

合適:家庭、辦公室

最先入手的是法壓壺,,咖啡粉放入壺中,拉起拉桿,待開水浸泡2,3分鐘後,壓下壓桿。倒出,放點奶就可以喝了。屬於浸泡式,粉需要粗一點,以免咖啡渣從濾網溢出。口味偏淡,無油脂。優點是簡單,有段時間我也會拿來泡茶,覺得也沒毛病。

手衝壺

合適:家庭

個人用的很少。需要配合濾紙以及配套的濾架。區別普通茶壺,這個細而長的壺嘴可以較好的掌控出水量,不至於一下倒出太多水,製作過程需要先燻蒸再衝泡。本人技術不好,壺就僅是一個手衝壺,沒細挑講究,豆也是商業拼豆,出品不盡人意。喝了幾次閒置了。

手衝壺講究單品豆,好手藝,還是有一大批深愛的粉絲。適合週末在家慢慢調理。

“玩具”咖啡機

合適:家庭

法壓之後,入了臺玩具機。標準的泵壓式咖啡機是15bar,這類俗稱玩具機,也是泵壓式的,壓力達不到標準機,勝在很便宜。口感比浸泡好太多,出來的也有點濃縮的意思。兌點水就是美式,勉強也能弄些花式咖啡。當時覺得不錯,推薦給了一些朋友。

前後買了兩臺,第一臺不到半年,漏氣了,怎麼修都不好。另外一臺用的少,現在還能用,就是不怎麼用了。下圖就是第二臺,已經吃灰很久。也不是不好用,只是現階段不想用。

泵式咖啡機

合適:家庭

玩具機壞了一臺後,入了德龍的基本款。標準15bar,口感是我用過所有壺子裡最好的,同樣的商業拼豆,油脂豐富,口感醇香。打奶泡的壓力也很足,不像玩具機奶泡的噴嘴很難用,總有種要爆炸的感覺。

缺點是,大概用了不到兩年,製作時壓力泵響還是響的挺熱鬧,就是不出咖啡了。買了一百多的專門配套的清洗液也無濟於事。找售後,發現本地的售後店已經撤了。所以這臺機器的灰塵也很厚,想扔又覺得可以再等等。

手壓咖啡壺

合適:辦公室、家庭

其實我是有拿過咖啡機去辦公室的,後來還是覺得動靜有點大,就買了這個小壺放辦公室用。好喝,有油脂。利用打氣原理,出來的咖啡也具備泵式壓力的口感。小巧攜帶,出門旅遊我也帶著,在高鐵上或者酒店裡自己壓上一杯,慢慢喝的感覺很假日。

用過兩個,第一個是一代產品,水箱旋鈕處在兩個月的某個午後,被我壓爆了。深深的陷入自責,覺得自己是有多大力氣?後來網上查了一下,發現是這款產品的通病。聯繫廠家,經過一番溝通,廠家爽快的免費發了個二代產品,有點受寵若驚。

二代用著用著又出現新的問題,水箱與粉盒連接的旋鈕很緊,以至於每次打開,我都要求助於男夥計們。一天,莫名其妙的收到一個快遞,是一個新的粉盒旋鈕。看來廠家也測試出來,改進了產品,默默的發給用戶。

大概用了2,3年,不知道怎麼了又開始變得很難擰開。終究有一次,怎麼也擰不開,現在也還沒擰開,裡面還留有上一次泡過的咖啡渣。

這款產品現在改進的如何沒太關注,銷量貌似不錯。

就是這個地方再也沒擰開過

越南滴滴壺

合適:辦公室(非常適合)、家庭

滴滴壺是越南冰咖啡的必備器具。杯子裡放冰塊、煉奶,連同滴滴壺滴過的咖啡一起攪拌均勻就是一杯越南冰咖啡。

手壓壺壞了之後,我心已淡,覺得還是這個簡單粗暴,既然在辦公室還要啥自行車?就把這個壺翻出來用了。

壺子是浸泡滴漏式,油脂肯定沒有了。日常喝喝也習慣了,只是覺得還差那麼一點意思。過程很漂亮,有那麼點老幹部養生壺的感覺。這個也方便攜帶,出門旅行推薦。

摩卡壺

適合:家庭

比較原始的壺子。半壓力式,外部加熱,加熱到下半部分裡面的水沸騰後,開水會經過咖啡粉,噴湧到上半部分的壺子。出來的咖啡介於濃縮與美式之間。

個人覺得在家早餐用很有儀式感,經常用。最關鍵的一點是它不容易壞啊,皮實,穩定,有安全感。缺點是不太好洗噴咖啡的那根管子。

以上是我用過的製作咖啡器具,用的不多,種類也不全,還見諒。

就以上器具製作出來的咖啡出品口感,我個人感受是:泵式>玩具泵式=手壓壺>摩卡壺>滴漏式>浸泡式

現在市面上很多是從這些原理演化出來的,有些產品會在外觀造型上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

重新包裝一番價格就會高一些,所以挑選咖啡製作器具時首先留意是哪種原理製作咖啡。

願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咖啡壺製作咖啡,一起來上癮


cici的小廚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