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會有“裹腳”?

裹腳也叫纏足,始於五代末。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湎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后妃們飲酒作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臺,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臺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那麼為什麼中國會流行裹腳呢?

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皇帝喜歡什麼,民間一定會流行什麼。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以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起了裹腳。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或是文化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就腳的成語有“品頭論足”、“品頭題足”等,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讚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讚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 這種人為的傷殘行為之所以能廣為流行,是因為它以人工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美”。

除此之外,纏足似乎還有另外一個目的。由於腳小不便於行走,女人纏了足就可以防止“紅杏出牆”。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給妻子鞋穿;中世紀的歐洲男人為女人制作了貞操帶。這是符合宋明以來理教要求的。

纏足在歷史上也曾被禁止過。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國也曾頒佈過類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打開,在外來的文化和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呼籲聲中,纏足的風氣才走向滅亡。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會有“裹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