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相信大家在聊一部电影的时候,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xx电影票房那么高,还算烂片吗?

面对如此理直气壮地提问,感觉就算自己把心爱的好电影夸出花来,对方也会以票房不够格为理由,把你准备的话语给噎回去。

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场,很多人都喜欢把一部电影的票房作为一部电影优劣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要票房高,就一定是好电影,至今都会有人用这种理由为《小时代》系列影片进行洗白。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电影本身并不是一个纯艺术品,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同时具备了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创作者基于对于艺术属性的追求,去创作能够体现自己艺术追求的作品,创作完成后,电影就会成为一件商品被推广,这时候电影的营销者会极尽所能将自己手中那些影片的商品属性发挥到极致,潜移默化的在观众群体中去推动票房的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的依靠一部影片的票房来判断一部影片的好坏,本来就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诡辩之术,很多朋友肯定也会纳闷如果一部影片不够优秀,它是如何获得高票房的呢?

本文就是要将这些决定票房的客观因素为你一一揭晓。

档期

把档期这一个元素作为开头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信大家就算不了解档期的猫腻,也听说过那些所谓的暑期档啊,国庆档啊之类的,好像只要到了一个热门的档期就一定能够获得高票房一样。

实则不然,档期的选择是因片而异,1995年,成龙用自己的《红番区》打开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贺岁档的大门

,当影片敲定在过年期间上映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无疑是自己找死,过年怎么会有人去看电影呢?结果那年的春节,无数男女老少都把这部《红番区》当做午饭过后无所事事的消遣,自此之后,国内的电影市场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黄金档期。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自那之后,贺岁档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到了近几年的贺岁档,更是佳片云集,各路导演携一众明星纷纷将自己的精力聚集在贺岁档这一个关键档期之上。

其实,仔细回想,每年除了最知名的那么两三部以外,依旧有许多影片在贺岁档上充当炮灰,以2019年的贺岁档为参照,在《飞驰人生》、《疯狂外星人》等卖座电影的背后,同时可以看到《日不落酒店》、《江湖喜事》等一类毫无知名度的影视作品,连排片都轮不到。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档期的选择上,并不是说火热的档期就是大卖的档期,而是要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档期,这一点上国内有几部并不算佳作的电影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表现。

2006年《大电影之数百亿》,豆瓣评分5.6,将近三万五千人标记看过,导演阿甘可以说是国内知名的烂片生产商,这部《大电影之数百亿》也算是国内少有的恶搞其他电影为主要画面的类型电影,可参照国外知名的《惊声尖笑》系列。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当国内所有电影都想着避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锋芒的时候,《大电影之数百亿》反其道而行,选择与张艺谋的电影同期上映,让人们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伤城》之外多了第三个选择,可以说当时许多奔着《满城尽带黄金甲》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因为没有赶上合适的档期都会退而求其次的在另外两部电影中二选一,这个时候《大电影数百亿》本身的恶搞元素,相对来说要比《伤城》这部影片更适合作为合家欢的选择。

这次逆向操作思维,让这部小成本影片,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眼皮底下,偷走了2000万的票房,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档期操作,当然,现在的市场环境,这种操作已经很难实现,同期的佳作太多,各类型影片基本都有,所以炮灰反而更多。

《大电影之数百亿》还有一个第二部,除了还是原班人马,与前作毫无关系,翻拍了西班牙喜剧电影《幸福的黄色电影》,原作的剧本完成度很高,基本保证了影片的整体质量是高于第一部的纯恶搞作品的,但是那一年的贺岁档,要同时面对《投名状》、《集结号》、以及《长江七号》这些多类型影片的围剿,基本已经没有生存空间,最后惨败收场。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另一部电影《失恋33天》,相信不少观众对这部影片要更为熟悉一点,这部2011年上映的都市爱情电影,豆瓣评分7.2,最终票房收入3.5亿,11月夹在国庆档和贺岁档之间,一直都是不被看好的鸡肋档期,这一个时期很少会有佳作上映。

筹备了将近一年的宣发,迎合失恋这个主线,将影片安排在了2011年的11月11日(后来提档至11月8日),从11月上旬到12月的中旬,《失恋33天》很好的避开了与《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这些贺岁大片的正面抗争,几乎独占了整个档期。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从这两个例子其实不难看出,档期对于影片票房的影响并不在于你是否选择了一个火爆的档期,而是是否在最合适的档期把自己的影片塞进去,利用好市场的落差,来赚取票房,《失恋33天》或许还有一些值得称赞的细节,而《大电影之数百亿》这样举着旗帜说自己烂的影片,说票房高就是好电影,你自己会信吗?

宣发

电影拍得怎么样我不管,我只管怎么给你宣传出去,从电影开拍的那一刻开始,发行方的宣发团队,就已经开始跃跃欲试,用各种办法会影片进行多角度的宣传,以求能够把更多的观众骗进电影院。

前文提到的《失恋33天》在宣发上也是一把好手,2011年11月11日,这个号称世纪光棍节的关键元素,给了《失恋33天》一个很好的营销方向,虽然11月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清水档期,但是也可以看到《铁甲钢拳》这样的引进大片,《失恋33天》之所以能够打败这些引进大片,宣发团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当时国内的宣传途径,已经逐渐开始向网络化倾斜,宣发紧扣失恋这一个主题,在网络上实施精准营销,从2011年年初就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在人人网和微博都推出了跟“光棍”“失恋”这些关键词有关的话题讨论。影片之所以最早爆出的档期在世纪光棍节的当天,也可以说是完全为了影片的宣发服务,以获得更多的人的共鸣。

当时《失恋33天》的宣发团队,在网络上推出了以《失恋物语》为题的系列微视频,以拍摄普通人讲述的失恋故事为主题,在网络上进行全面的病毒营销,这种以普通人作为主角的宣传方式,更容易引起观众的移情作用,以唤起什么对于“单身”这一概念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在宣传气氛达到高潮的时候,对影片进行提档,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消费心理,从期待转换为实际行动。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除了这种紧扣主题的病毒营销外,这两年不少观众也接触到过一种欺骗式的病毒营销,随着短视频的火爆,电影的宣传可以说有了更广阔的途径和更为直接的宣传效果,一段情绪式的念白配上几组忧伤的画面,就可以激起大多数观众的期待心。

2018年12月,一部国产小众文艺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确定将在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文艺电影在国内的票房表现一直不是很好,虽然导演毕赣已经凭借自己的处女作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但是影片的受众并不会因为奖杯而有所改变。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发团队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宣传点,这时候一个影院的经理突然想到一个“一吻跨年”的点子,营销团队果断意识到这个宣传点的潜力,随即紧紧抓住了这个营销点,以抖音为主战场,打造了一个“一吻跨年”的宣传文案。

从12月上旬就开始在抖音上进行病毒式的宣传,配上——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见那个,你超级想见的人啊,这样的文艺独白,将在跨年夜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变成一件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无数个跟风视频随之而来,极强的传播能力让许多情侣跟风买票,光是预售都已经破亿。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结果当天晚上各地电影院都陆续发生大规模中途退场事件,随着影片的揭晓,在各种看不懂的评价之中,影片只获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

营销很成功,现实很残酷,不得不承认过于文艺的作者电影,在更为广泛的市场上,依旧存在着弊端。

这一点在同样将抖音作为主要宣传战场的《前任3》身上,就不曾看见,19亿的票房收入,堪称中国电影的票房神迹,影片的宣传方如同《失恋33天》当时的宣传策略,紧紧扣住“前任”这一个敏感词,对受众进行垂直打击,抖音和快手上充斥着因为看《前任3》而想起前任,或者全城寻找前任的短视频,亦或者是看完影片,在影院的座位上嚎啕大哭的视频

,各种奇葩事件,紧紧勾住观众的好奇心,想要去影院一探究竟,而影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生活化的喜剧作品,也更具备大众接受度,这样的票房收入可以说十分正常。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主创团队+影片类型

前文提到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营销成功了,但是并没有考虑好自己的受众,反而导致无数小青年,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浪漫爱情,在云里雾里的俄狄浦斯情节中选择了退场,这里其实可以说明,影片的类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之所以没有将影片类型单独拿出来说,而是和主创团队合并在一起,主要因为二者虽然曾经都是市场上的主流决定因素,但是在今天,可以说是被营销和档期的选择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首先说影片类型,电影本身就具备着一定的娱乐属性,相比于书籍来说,它的受众面更广,几乎可以覆盖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因此电影院很多时候,是一个适合分享的场所,人们普遍会选择与自己有着情感基础的人一起走进影院。这个时候,影片的类型就会成为一个比较纠结的选择,相对于恐怖片,爱情片,悬疑片这些拥有特定受众群体的影片,喜剧片可以说是人们走进电影院的首要选择。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毕竟看电影,本来就是一种放松,让自己的神经紧跟着影片节奏,显然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在2017年,我国票房榜的前五位中,有三部都是带着一定喜剧色彩的影片,《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西游伏妖》,到了2018年前十位中,有4部都是这一类型的喜剧片。

在电影市场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各类型影片的接受度也是越来越高,有的时候,人们很难通过预告片了解到真实的影片类型,这也就导致了影片类型在票房的影响上输给其他营销手段的原因。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至于主创团队,真正能够影响到观众的多数都是导演亦或者影片的主演,演员这一项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有过详尽分析,很多流量明星,自带粉丝效应,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进行观看,而到了这两年,已经从流量吸引转变成了一些实力派影星对影片的影响,比如去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影片先是通过徐峥吸引了一批观众,而后再通过自己的口碑质量,达到了观众之间的二次传播,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除此之外,也包括黄渤,吴京,沈腾等演员,自带优质作品的保障,可以去吸引观众买票进场,这对于单单依靠流量就能吸引到观众的时代要好得多。

口碑+排片

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之后,靠的就是影片的口碑了,近两年的电影市场,已经逐渐开始出现很多宣传少,明星少的影片,依靠着自身的优秀品质,逆转自己在电影市场的表现,去年夏天的国产动画《哪吒》,一部新人的动漫作品,硬是靠着一路超前点映为自己赢取了良好的二次传播效应,最后突破了50亿的票房大关。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有了好口碑就一定能够获得高票房吗?也不尽然,之前也曾介绍过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有一部分是要分给院线的,加上发行方跟院线本身的关系,排片的时候一般都会优先考虑将同时具备明星效应和市场效应的影片进行多场次安排,对于毫无准备的观众,熟悉的明星和类型,显然更具备吸引力。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大多数人选择电影的时候,都不是有计划地,而是随手点开购票软件或者直接前往电影院,有什么临近场次就看什么,有着雄厚资本的影片,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的放映时间段,自然会成为观众的首选,比如早期的小众电影《心迷宫》,作为导演的首部作品,没明显没噱头,大多数排片都在上班时间,或者一些深夜场次,除了真心期待的观众,很少能有观众能够碰上这些影片。

结语:

电影是艺术品,同时也是商品,票房是它商业属性的体现,正如文中所言,一部电影获得高票房,确实有口碑的因素存在,但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让你一步步的迈进电影院,就算你中途退场,你这张票也已经奉献给了该影片的整体票房收入之中,所以即便拿到几十亿的票房,也不一定就是一部佳作。

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多作品艺术属性很高比如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单从文艺片的角度看,他具备了各种文艺片该有的优良品质,有着自己的思想表达,有着对于俄狄浦斯情节的深层次艺术加工,但是对于市场来说,这并不算是一部完全成功的影片,观众会被那些绕来绕去的角色构造劝离影院,选择早点回家。

票房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全角度解析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电影创作者们从接触这个行业开始,就要面对艺术和商业的挣扎,在香港电影《色情男女》中,就有台词说到:电影是假象,你这次卖座的话,你下次拍什么没有人管你。

国内很多年轻导演在第一部电影成功后,面对着大额的投资,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创作欲表达出来,最后却惨败电影市场,迟迟看不到新作,这种情况又何尝不是市场的一种无奈,导演想拍的是有深度的电影,发行想要的是好卖的电影,而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又有几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