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说起港片,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电影史上,

还存在过一种叫“厦语片”的电影类型吗?

本期Pohling讲古

带大家了解一段被“遗忘”的方言电影史

厦语片,顾名思义就是厦门话电影,但它的摄制基地并不设在厦门,而是在香港。这是因为在上世纪40年代,许多人因战乱动荡离开闽南到香港生活,其中不乏从事戏剧演出的文化人,他们出于对故乡的思念,以母语为载体,集合以前从事过粤语片和普通话片拍摄的人员和设备,开始尝试创作厦语片。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上个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香港拍摄了超过200部的厦语片,主要发行到东南亚和台湾地区,仅有极少数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上映。尽管当时的厦语片一度风靡海外闽南华人圈,但在厦门却是鲜为人知的。厦语片就是这么一种不存在于厦门人记忆里的厦门话电影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厦语片既有

由民间或戏曲故事改编的古装苦情戏,例如《荔镜缘》,也有反映当代的摩登时代片,许多更以香港为背景,反应当时的文化风俗。例如《广告美人》、《番婆弄》等等。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广告美人》剧照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番婆弄》剧照

1947年,香港出产了第一部厦语片《相逢恨晚》,这部电影不仅取景于厦门,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也是厦门人。《相逢恨晚》作为厦语片的开路先锋,带领着厦语片走向了一个发展的蓬勃期,在20世纪的五十年代,厦语片的公映数量胜过国语片,更直逼粤语片,当时出产厦语片较多的电影公司就包括“邵氏”集团。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相逢恨晚》原版旧海报

然而好景不长,厦语片在1960年后便快速衰败了。这其中有市场因素,也有电影本身制造的因素。1960年前后新马一带政局较为动荡,比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上台后大力扫黄导致许多游艺场和歌台停歇,很大层面影响了厦语片的市场;再加上后期的厦语片的制作急功近利,重量不重质,其粗制滥造的电影工艺让观众失去了兴趣和关注,厦语片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进入了香港电影资料馆,因此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厦语片的时代虽短,但它催生出了台湾的闽南语电影。据记载,1949年,台湾引进了第一部厦语古装戏剧片《雪梅思君》,获得了岛内民众热烈的回响。此后的50年代,厦语片被大量引入台湾,一时间风光无限,厦语片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直接刺激了台湾当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台湾民间的电影业者相继投入台湾闽南语电影的拍摄。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1955年台湾本土首部闽南语电影《六才子西厢记》广告

1958年的《星洲日报》曾这样评论厦语片,“他就如开水一般滚滚滚,滚到最后就泄气了。”是啊,厦语片来的也快,走得也快。如今,我们与其感伤厦语片的昙花一现,不如多加关注闽南本土的母语电影创作。令人鼓舞的是,今年年初就有一部以泉州腔闽南语为对白语言的电影《蕃薯浇米》在全国院线上映,并且“说咱闽南话”APP也推出了“闽南话解说电影”的栏目,这些都是新一代青年人守护母语的文化写照。

方言电影史:厦语片的前世今生

电影《蕃薯浇米》可在爱奇艺线上观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深刻的闽南语电影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