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武都區:兜底脫貧托起困難群眾幸福“底線”

通訊員 何丹瑤

這些天,武都區隆興鎮對河村的賀應神家裡漸漸有了笑聲。“感謝黨和政府,把我和老伴納入低保,一個月一共能領取低保金636元。現在政策好,生活困難有人管,好日子有奔頭,有了政府兜底,我們追求幸福生活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了。”賀應神高興地說。

賀應神今年67歲,家中有6畝多地,種植馬鈴薯、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妻子張巧玲智力殘疾,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生活十分拮据。隆興鎮及時將其納入兜底保障範圍,使他們家在享受產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的同時,又多了一重社會保障。

如今,越來越多像賀應神這樣的困難群眾,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低保救助,這也是武都區“脫貧路上絕不讓一個人掉隊”莊嚴承諾的努力實踐。

2019年,按照精準扶貧“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武都區結合實際,不搞錦上添花,只為雪中送炭,精準發力,措施得力,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送到了困難群眾心坎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惠及全體人。不使一人“漏救”,就必須提高兜底脫貧的精準度。武都區將貧困戶中符合條件的重病、重殘人員及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低保範圍,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而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給予重點保障。

把兜底對象搞清楚,讓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堅決防止“漏助、錯助、騙助”行為和救助不力的“冷漠病”,堅決杜絕盲目攀比和“養懶漢”現象。並利用社會救助最新數據,每兩個月開展一次數據比對,再進行個案分析、梳理彙總,堅決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武都區通過全面清理,對不符合條件的不批、手續不齊全的不批、收入核查不清的不批,切實做到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讓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真正用於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

近年來,武都區各級部門下大氣力補短板強弱項,落實落細農村低保、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救助政策,構建了全方位的兜底脫貧政策體系,托起了困難群眾的幸福底線,像賀應神這樣的困難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年初,武都區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1643人,特困供養對象85人,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為助推脫貧攻堅發揮了應有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