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歷博“周秦漢唐”系列教育課程之“絲路載樂—奏響文化交流曲”

陝歷博“周秦漢唐”系列教育課程之“絲路載樂—奏響文化交流曲”

主題文物:三彩駱駝載樂俑

三彩駱駝載樂俑(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於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中出土。這隻駱駝體格雄健,四肢挺拔有力。駝背上架有一個方形平臺,平臺上鋪著菱形方格毯子,顏色多彩絢麗,毯邊緣微微卷起,似乎是在迎風飄動。

最讓人驚歎的是,駝背平臺上竟然聚集了八個人!七名男樂師手持各類樂器,其中有大唐本土的笙與排簫,也有從西域傳來的箜篌、琵琶等。他們個個眉清目秀、神情專注,中間還有一名女子在引吭高歌。本土和異域曲調的融合伴著天籟之音在長安上空飄蕩。快!跟著行走的樂隊,我們一起去聆聽大唐盛世的聲音。

:想一想

1、如果你是一位胡商,漫漫絲路上你會通過什麼方式排憂解悶呢?

2、唐三彩是陶器還是瓷器?

美麗說“造型”

行走的樂隊

古絲綢之路的不朽象徵——駱駝

駱駝是最能適應極端氣候的動物之一,也是人類的好朋友。當看到這隻駱駝時想必你也很驚訝吧,做一隻唐朝的駱駝未免太辛苦了,不僅得運人載物,還難逃“超載”的命運,可你看它引頸長鳴彷彿也沉浸在這歡快的曲調當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先生認為,“唐代駱駝的塑造滲透了對現實生活的歌頌和嚮往,不是簡單的形象再現;它們或大步行走,或引頸長嘯,表現出勇敢堅韌的精神,有的悽慘悲壯,像是對險象環生的惡劣自然進行著抗爭。”其實這些創作都承載著藝術家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畢竟生活是藝術創作最直接的素材來源,這種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再創作手法,使得駱駝的造型顯得更加生動傳神

這支行走的樂隊,彷彿正在開一場露天音樂會,讓我們好似能穿越時空感受大唐樂舞的魅力與風情。 遙想當年, 漫漫絲路,人們旅途奔波勞累,但面對生活依然積極向上。 陶俑上的人物形象, 個個神態坦然,近乎忘我, 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曲調當中。這件陶俑表 現 出唐代 藝術家們高超的雕塑技巧,也將大唐開放包容,蓬勃進取的精神風貌展現的淋漓盡致。

美麗說樂器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作為華夏初音的賈湖骨笛在河南舞陽被髮掘,距今已有8000的歷史, 反映了中華史前音樂文明高度發達的程度。

遠古的樂器還有壎、磐、 鍾、饒、 鼓 等。 夏商周以來 , 樂器品種增多 , 周代時期文獻記載已有 七十 種。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發達,銅製樂器大量出現 , 流行 編鐘和建鼓為主奏樂器的“ 鐘鼓之樂” 。秦漢至南北朝我國各民族間交往頻繁 , 此間出現了箏、阮、三絃、火不絲、琵琶、單梁、方響、鑼、拔、星、揭鼓、腰鼓等。隋唐時期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世界各族樂舞 文化進一步發展。據《樂府雜錄》記載唐代的樂器約有 三百 種。這件陶俑上的樂師們手裡都拿著什麼樂器呢?跟著唐美麗一起去了解吧......

拍板

拍板的起源有“擊竹”、“搏缶”說

又有胡樂“西來”說

拍板在唐代已廣泛用於燕饗之樂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樂舞圖》

蘇思勖墓壁畫

初唐時期,拍板並未成為主流樂器,《兩唐書》《通典》等史書典籍對此僅寥寥數語,從西安地區出土文物中的圖像資料觀察,初唐時期拍板圖像並不多見,盛唐及中晚唐逐漸增多。壁畫中蘇思勖墓壁畫中樂伎所執拍板為八板。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這位樂師手持拍板

歪著腦袋雙眼微咪完全沉醉於

美妙的樂律之中

排簫

排簫,是我國古代非常流行的傳統樂器,歷史悠久。遠古至唐,排簫一直被稱為“簫”。唐時,單管豎吹的簫日漸盛行,編管的簫才有了“排簫”之名。與現代的簫迥然不同,它是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排列在一起,管中灌蠟,並用繩綁或框鑲起來。唐代是排簫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而到了明清時期幾乎失傳了。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吹排簫侍女》

李爽墓壁畫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這位樂師手持排簫

靜心凝神的聆聽身後女子的美妙歌聲

不禁停下了手中的演奏

箜篌

這種從波斯穿越群山傳入中原的箜篌,

是當時中原與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見證。

箜篌的形制可分為三種:臥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在當時主要用於演奏宮廷樂或在進行宗教祭祀等大型政治性活動,傳入民間後廣為流傳,宋代開始消失,如今我們只能在一些文獻記載、石窟壁畫、雕塑中還能看見箜篌的身影。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女媧氏造笙簧的傳說。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笙在隋唐使用的十分廣泛,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笙是吹管樂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聲的樂器,吹、吸皆能發聲,形制和演奏方式豐富多樣,且音域寬廣,藝術表演塑造力強。由於這些特點,這個古老的樂器越來越煥發出新的活力。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這位樂師身體微微向前傾

彷彿想在喧鬧的環境中

仔細搜尋同伴的每一個音符

琵琶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膾炙人口的千秋佳句,不僅成為琵琶豐富表現力的生動寫照也成為人們用來讚賞琵琶演奏家高超技藝的妙語良言。 唐代流行的琵琶有三種:曲項琵琶 、直項琵琶和五絃琵琶。唐詩中所提到的琵琶, 一般是指曲項琵琶,這種琵琶是漢代從波斯傳人我國的。 漢 代的琵琶 , 是橫抱著角木撥彈的 , 一直到唐代 , 還襲用著撥彈的技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音樂表現的需要 , 唐代的琵琶樂師們對演奏姿勢和技法進行了改進。從詩中 “ 千呼萬喚始出來 , 猶 抱琵 琶半遮面。”就能得知, 當時已有豎抱琵琶的姿勢了。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撫琵琶的這位樂師

45°傾斜著腦袋

悠然自得的彈著每一個音符

最中間的是一位頭梳烏蠻髻的女子,身著藍白相間的漂亮長裙,頭微微上揚,右手舉到胸前,姿態優雅,似乎正隨著節拍“翩翩起舞,婉轉而歌”。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也許 她想為人們消除心中的愁緒

為他們枯燥的旅程增加趣味

或是在為粉絲表演

就好像現在開演唱會的藝人

可在唐朝真的有“明星”嗎

像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許鶴子

歷史上確有其人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的萬人演唱會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歷史上她的 原名為許和子,身為 歌后的她 有著極高的音樂造詣,在當時被稱作漢代以來一千年裡最優秀的音樂家, 名聲絕響的許和子堪稱唐朝歌后,被稱作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音樂家。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釉陶樂舞俑 鄭仁泰墓 出土

大唐盛世,萬邦來朝

因文明交流與互鑑

而奏響華彩樂章

詩詞小課堂

《李憑箜篌引》

李賀(唐代)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涼州詞三首》

張籍 (唐代)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風林關裡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雁門太守行》

張祜(唐代)

城頭月沒霜如水,

趚趚踏沙人似鬼。

燈前拭淚試香裘,

長引一聲殘漏子。

駝囊瀉酒酒一杯,

前頭滴血心不回。

閨中年少妻莫哀,

魚金虎竹天上來,

雁門山邊骨成灰。

《中國樂器知多少》—大夢無疆

《試論琵琶在唐詩中的反映 》—金建民

校閱審核:廉鈺郭瑋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陝西曆史博物館,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