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主题文物: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于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中出土。这只骆驼体格雄健,四肢挺拔有力。驼背上架有一个方形平台,平台上铺着菱形方格毯子,颜色多彩绚丽,毯边缘微微卷起,似乎是在迎风飘动。

最让人惊叹的是,驼背平台上竟然聚集了八个人!七名男乐师手持各类乐器,其中有大唐本土的笙与排箫,也有从西域传来的箜篌、琵琶等。他们个个眉清目秀、神情专注,中间还有一名女子在引吭高歌。本土和异域曲调的融合伴着天籁之音在长安上空飘荡。快!跟着行走的乐队,我们一起去聆听大唐盛世的声音。

:想一想

1、如果你是一位胡商,漫漫丝路上你会通过什么方式排忧解闷呢?

2、唐三彩是陶器还是瓷器?

美丽说“造型”

行走的乐队

古丝绸之路的不朽象征——骆驼

骆驼是最能适应极端气候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当看到这只骆驼时想必你也很惊讶吧,做一只唐朝的骆驼未免太辛苦了,不仅得运人载物,还难逃“超载”的命运,可你看它引颈长鸣仿佛也沉浸在这欢快的曲调当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先生认为,“唐代骆驼的塑造渗透了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表现出勇敢坚韧的精神,有的凄惨悲壮,像是对险象环生的恶劣自然进行着抗争。”其实这些创作都承载着艺术家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毕竟生活是艺术创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这种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再创作手法,使得骆驼的造型显得更加生动传神

这支行走的乐队,仿佛正在开一场露天音乐会,让我们好似能穿越时空感受大唐乐舞的魅力与风情。 遥想当年, 漫漫丝路,人们旅途奔波劳累,但面对生活依然积极向上。 陶俑上的人物形象, 个个神态坦然,近乎忘我, 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曲调当中。这件陶俑表 现 出唐代 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塑技巧,也将大唐开放包容,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美丽说乐器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华夏初音的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被发掘,距今已有8000的历史, 反映了中华史前音乐文明高度发达的程度。

远古的乐器还有埙、磐、 钟、饶、 鼓 等。 夏商周以来 , 乐器品种增多 , 周代时期文献记载已有 七十 种。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发达,铜制乐器大量出现 , 流行 编钟和建鼓为主奏乐器的“ 钟鼓之乐” 。秦汉至南北朝我国各民族间交往频繁 , 此间出现了筝、阮、三弦、火不丝、琵琶、单梁、方响、锣、拔、星、揭鼓、腰鼓等。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世界各族乐舞 文化进一步发展。据《乐府杂录》记载唐代的乐器约有 三百 种。这件陶俑上的乐师们手里都拿着什么乐器呢?跟着唐美丽一起去了解吧......

拍板

拍板的起源有“击竹”、“搏缶”说

又有胡乐“西来”说

拍板在唐代已广泛用于燕飨之乐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乐舞图》

苏思勖墓壁画

初唐时期,拍板并未成为主流乐器,《两唐书》《通典》等史书典籍对此仅寥寥数语,从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中的图像资料观察,初唐时期拍板图像并不多见,盛唐及中晚唐逐渐增多。壁画中苏思勖墓壁画中乐伎所执拍板为八板。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这位乐师手持拍板

歪着脑袋双眼微咪完全沉醉于

美妙的乐律之中

排箫

排箫,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传统乐器,历史悠久。远古至唐,排箫一直被称为“箫”。唐时,单管竖吹的箫日渐盛行,编管的箫才有了“排箫”之名。与现代的箫迥然不同,它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列在一起,管中灌蜡,并用绳绑或框镶起来。唐代是排箫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而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失传了。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吹排箫侍女》

李爽墓壁画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这位乐师手持排箫

静心凝神的聆听身后女子的美妙歌声

不禁停下了手中的演奏

箜篌

这种从波斯穿越群山传入中原的箜篌,

是当时中原与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见证。

箜篌的形制可分为三种: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在当时主要用于演奏宫廷乐或在进行宗教祭祀等大型政治性活动,传入民间后广为流传,宋代开始消失,如今我们只能在一些文献记载、石窟壁画、雕塑中还能看见箜篌的身影。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女娲氏造笙簧的传说。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笙在隋唐使用的十分广泛,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笙是吹管乐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乐器,吹、吸皆能发声,形制和演奏方式丰富多样,且音域宽广,艺术表演塑造力强。由于这些特点,这个古老的乐器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这位乐师身体微微向前倾

仿佛想在喧闹的环境中

仔细搜寻同伴的每一个音符

琵琶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脍炙人口的千秋佳句,不仅成为琵琶丰富表现力的生动写照也成为人们用来赞赏琵琶演奏家高超技艺的妙语良言。 唐代流行的琵琶有三种:曲项琵琶 、直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唐诗中所提到的琵琶, 一般是指曲项琵琶,这种琵琶是汉代从波斯传人我国的。 汉 代的琵琶 , 是横抱着角木拨弹的 , 一直到唐代 , 还袭用着拨弹的技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表现的需要 , 唐代的琵琶乐师们对演奏姿势和技法进行了改进。从诗中 “ 千呼万唤始出来 , 犹 抱琵 琶半遮面。”就能得知, 当时已有竖抱琵琶的姿势了。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抚琵琶的这位乐师

45°倾斜着脑袋

悠然自得的弹着每一个音符

最中间的是一位头梳乌蛮髻的女子,身着蓝白相间的漂亮长裙,头微微上扬,右手举到胸前,姿态优雅,似乎正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婉转而歌”。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也许 她想为人们消除心中的愁绪

为他们枯燥的旅程增加趣味

或是在为粉丝表演

就好像现在开演唱会的艺人

可在唐朝真的有“明星”吗

像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许鹤子

历史上确有其人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唐朝的万人演唱会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历史上她的 原名为许和子,身为 歌后的她 有着极高的音乐造诣,在当时被称作汉代以来一千年里最优秀的音乐家, 名声绝响的许和子堪称唐朝歌后,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音乐家。

陕历博“周秦汉唐”系列教育课程之“丝路载乐—奏响文化交流曲”

釉陶乐舞俑 郑仁泰墓 出土

大唐盛世,万邦来朝

因文明交流与互鉴

而奏响华彩乐章

诗词小课堂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凉州词三首》

张籍 (唐代)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雁门太守行》

张祜(唐代)

城头月没霜如水,

趚趚踏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

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

鱼金虎竹天上来,

雁门山边骨成灰。

《中国乐器知多少》—大梦无疆

《试论琵琶在唐诗中的反映 》—金建民

校阅审核:廉钰郭玮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