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在1868年的鳥羽伏見之戰裡,幕府軍在兵力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打了敗仗,甚至於遭到了澱城藩的背叛。也是在這場戰役裡,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打得一敗塗地不說,在帶著部隊跑回了大阪後,一看戰況對己方不利,連夜丟下部隊逃回了江戶,並在不久之後就向政府軍投降了。長達264年的德川幕府就這樣落下了帷幕,而作為末代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也沒少被罵是無能之輩,那麼他到底是不是無能之輩呢?

一、二心殿下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有個綽號,叫做“二心殿下”,通常就是說這位老兄為人反覆無常,好像有兩顆心一樣。德川慶喜某個角度有點像是袁紹,經常是早上做完決策,晚上就把自己的決策給推翻了。比如說在第二次長州征討的時候,德川慶喜是討伐長州的幕府軍指揮,還接收了孝明天皇贈予他的節刀,這就象徵著他德川慶喜也握有大義,可以說討伐長州藩是名正言順,興堂堂正正之師。他本人也認為這是必勝的戰役,因此就鼓舞麾下的武士們拼死作戰。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因為薩摩藩拒絕參與作戰,所以說德川慶喜只能從四個方向對長州藩發動機能攻,史稱“四境戰爭”。但很可惜的是,因為幕府軍準備不足,四個方向全都打了敗仗,可以說幕府軍是“討賊不成反被剿”。這個時候德川慶喜的意志就有些動搖了,畢竟可能打不贏了,於是他就讓勝海舟去和長州藩談判,沒等那邊談出結果呢。德川慶喜藉著德川家茂去世這件事,直接和孝明天皇討了一個停戰詔書,然後收兵回去了。

如果這還只能算是二心殿下的牛刀小試,那他提議“大政奉還”之後,可就真的開始做“二心殿下”了。在朝廷下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和準備召集藩國武裝討伐幕府後,德川慶喜立刻開始聯繫各國使節,把外交權保留在了幕府這邊。然後德川幕府就開始威脅朝廷,讓朝廷承認幕府的統治權,撤回“王政復古大號令”。迫於壓力的朝廷一度宣佈德川幕府仍舊有合法權,掌握著日本的全國政權。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可後來西鄉隆盛讓潛伏在江戶城裡的浪人們,在江戶城裡縱火和襲擊水戶藩宅邸後。德川慶喜似乎有些忍受不了倒幕派的挑釁,直接下令起兵去京都討伐倒幕派。然後結果我們也知道,這場仗打的是稀爛無比,甚至於被兵力劣勢的倒幕派按在地上暴打。然後就發生了前文的一幕,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戰後鼓勵部下奮戰到底,然後自己在大阪偷偷坐船跑回了江戶城去。仗還沒怎麼打呢,總大將先臨陣脫逃跑了,這“二心殿下”的厲害,可真是讓所有人都品味到了。

二、德川慶喜真是二心殿下?

不過如果仔細看德川慶喜的舉動,我們不難發現,德川慶喜並非一個無能之輩。事實上,當時倒幕派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德川慶喜性格堅毅,智慧異於常人,同時又非常有城府。倒幕派大臣裡的巖倉具視也在書信裡表示,德川慶喜為人果斷勇敢,志向不小,是個不可輕視的勁敵。

可如果說倒幕派的其它人都是眼光不到家,錯看了德川慶喜的本事。可巖倉具視總不是個無能之輩,不可能也把德川慶喜錯當成勁敵吧?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另外,在德川慶喜於1867年11月9日提議“大政奉還”之後,朝廷內部反而是陷入了慌亂。雖然說長州藩和薩摩藩還建議是武裝推翻幕府,可是土佐藩卻開始提議“公武合體”了,等於說倒幕派自己先內亂了。

這一舉動固然是讓倒幕派摸不到頭腦,甚至於幕府派的高層也不知道自己家將軍什麼意思,只能調集部隊做好備戰工作。而原本給各藩國下達討伐幕府密令的京都朝廷,現在也是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因為朝廷也不知道德川慶喜葫蘆裡是什麼藥。

可以說,德川慶喜這一招是以退為進,既然你們要武裝討伐幕府的理由,是我幕府把持政權,蔑視朝廷的威嚴。那我現在主動將權利還給朝廷,你們又有什麼理由來對我動兵呢?僅此一招,倒幕派就沒有任何藉口對幕府進行征討,甚至於土佐藩還建議在未來的“公武合體”裡,讓德川慶喜擔任“大名會議”的“議長”。這可不是什麼閒職,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權派。等於說德川慶喜只是歸還了一個本就不多的權利,就要換來在新政府裡更多的權利。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而當朝廷下達了“王政復古大號令”,要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之後,德川慶喜立刻就開始會見英、美、法、荷、意、普(後來的德國)六國使節,在確保了幕府仍舊有外交權之後,他就開始和朝廷面對面的叫板,要朝廷收回“王政復古大號令”。此時因為德川慶喜先一步獲得了外國勢力的認可,所以朝廷反而陷入了劣勢之中。所以說朝廷又不得不放低姿態,甚至承認幕府還掌握全國政權。可以說,德川慶喜這個“二心殿下”,實際上是個政治高手,讓倒幕派不得不重視起來。

三、德川慶喜為何認輸

如果是這樣發展,德川慶喜完全可以憑藉政治手段,為德川幕府在未來的新政府裡獲得一席之地。但既然靠政治手段可以做到,德川慶喜為什麼又要發兵京都呢?原因很簡單,為了獲得足夠的內部支持。西鄉隆盛讓人在江戶城裡縱火和襲擊幕府派宅邸,這就讓幕府的強硬派損失較大。

在這種局面下,如果德川慶喜這個幕府將軍不能做出一個讓他們滿意的態度,那麼幕府就可能出現內部瓦解的情況,也因此德川慶喜必須做出強硬態度。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只不過德川慶喜本人,是沒想過真的開打。與其說他這次是出兵和倒幕派的政府軍開戰,倒不如說他是去武裝談判。德川慶喜沒想真的打,他更希望通過展示軍隊的實力,讓由薩摩、長州、土佐三個藩國部隊組成的政府軍知難而退,給他讓出一條路來,便於他能夠以一種相對和平的方式進入京都。並在之後去拜見他從沒見過的明治天皇,以期和明治天皇達成一種和解。

如果採取武力方式攻破京都的話,則難免會和當年進攻過京都的長州藩一樣成為“朝敵國賊”。

可以說,德川慶喜的計劃做的不錯,如果成功就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取得了勝利。但很可惜的是倒幕派有心算無心,愣是巧妙佈局擺了德川慶喜一道。倒幕派早就意識到這個德川慶喜不好對付,如果不能將其一舉拿下,必然是讓幕府捲土重來。所以他們無論如何也是不會讓開道路,讓幕府軍能夠和平進入京都,必然要挑起戰火,給對方扣上一個“朝敵國賊”的帽子不可。甚至於大久保利通都預先偽造了象徵大義的“錦旗”,只待戰火一起就高舉錦旗,宣稱幕府軍是亂臣賊子,佔據道義上的制高點。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德川慶喜就意識到這仗已經沒法打了,因為他的部隊沒有采取任何圍城的措施,整個部隊只能沿著大路在鳥羽和伏見與嚴陣以待的政府軍交戰。久攻不克的戰局讓身為政治家而非軍事家德川慶喜失去了信心,遂放棄進攻開始撤退。在遭遇到澱藩國的背叛與被窮追猛打之後,撤回大阪的德川慶喜意識到仗打不下去了,故而臨陣脫逃回到了江戶去。至於日後“江戶無血開城”那就更好解釋了,因為德川慶喜意識到自己可能打不贏了,那還不如早早開城投降。

結語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確認,德川慶喜並非是一個無能之輩。所謂的“二心殿下”這個稱呼,倒不如解釋為他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會根據形勢做出判斷。但這樣的結果就是他不會將一個策略堅持到底,反而是讓自己有些好謀無斷,做事有些猶豫不決。儘管有的時候三思後行是個好事,可是猶豫不決就成了一種壞事。如果再加上他並非一個老練的軍事家,在鳥羽伏見之戰做出了錯誤的安排,那麼幕府的失敗也就並非說不過去了。或許說他斷送了幕府並不為過,可如果說他是無能之輩就有些誇張了,只能說他運氣不是特別好吧。

參考文獻:《戊辰戰爭全史》

《日本近代史》

《日本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