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7年,公司估值160億元,喜茶創始人總結出五項經營原則

在我們商業地產領域,可以說是看著喜茶崛起的。由於我自身的工作原因,總能接觸很多品牌方,而喜茶創始人聶雲宸的創業經歷,其實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項打法:

創業7年,公司估值160億元,喜茶創始人總結出五項經營原則

1、吃過的虧,絕對不再犯

2011年,聶雲宸在廣東江門創立了喜茶的前身—皇茶。這個與世面上有些不一樣的奶茶,是他看微博,研究總結出來的創新。

原來,他在刷社交媒體的時候,發現人們最喜愛且轉發頻率最高的兩個產品是芒果和芝士。芒果做成奶蓋,口感上與茶飲不搭,而芝士剛好。沒有奶蓋那麼膩,又有芝士自釀的酸味,還能突出茶的清香。

思索一番後,芝士奶蓋茶上線了。

一經推出,就受到小鎮青年的喜歡,聶雲宸倍受鼓舞,沒過幾個月,就將茶飲店開到了更大一點的地方:中山。

但此時,年輕人卻遭遇了創業以來第一次失敗。在江門積累的口碑,在中山要從頭再來。而且他的“皇茶”沒有註冊商標,周邊到處都是山寨,真正的正牌來了,反而被認為是山寨。

90後聶雲宸自己對自己說,創業也太難了吧,運氣怎麼那麼不好呢!

痛定思痛,他關了中山的店,重新在江門與中山之間選擇了一個方便消費者來回的點。然後打起了曠日持久的維權官司。

最終,法院判定聶雲宸輸。

誰讓你不去註冊商標呢?

吃了啞巴虧的聶雲宸,做了當時最驚險的決定:更名。

在更名之前,他立刻去註冊了商標,哪怕花了70萬元,讓當時利潤稀薄的他心痛,但還是豁出去了。

畢竟,踩過的坑不能再犯。於是喜茶誕生了。

創業7年,公司估值160億元,喜茶創始人總結出五項經營原則


農村包圍城市戰術

聶雲宸自己說,如果他開的第一家店是在上海,他在創業第一年,就失敗了。喜茶也許會淹沒在大上海琳琅滿目的品牌裡,沒有聲音。

但好在聶雲宸從小鎮江門開始試錯。當創始團隊都逐漸成熟後,在選擇一線城市開店的戰略裡,聶雲宸沒有選擇廣州。

而是放眼到了上海。

廣州習慣喝茶,那裡的茶飲競爭太激烈了。但上海是國際化都市,雖然習慣了喝咖啡,但富貴險中求。

如果他們接受了喜茶,那喜茶就有機會成為茶飲第一品牌。

野心勃勃的聶雲宸,一下子投入了幾百萬到上海門店裡。

而一般的茶飲店只需六十多萬。

這次抉擇。他沒有錯。

創業7年,公司估值160億元,喜茶創始人總結出五項經營原則

3、站在消費者角度,並不只是拋一個消費問卷這麼簡單

我認識的一個在凱德商業做高管的朋友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對的或簡單的,選擇對的。

這句話的背景是在我運營商場的時候,遇到的棘手問題。如果我按照前面職業經理人的做法,只需要和稀泥式的完成任務,即可交出績效指標。但其實治標不治本。

可正確的事是抽絲剝繭,是斬草除根,是將一切矛盾的源頭扼殺。

這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做不好對自己也不利,但我選擇了它。

正如喜茶創始人聶雲宸一樣,如果只是想簡單的完成任務,完全可以拋出一些調查問卷給消費者。你們喜歡喝什麼茶啊?你們想增加什麼口味啊?你們想在哪開店啊?

很多品牌都是這樣去做的。但蘋果不是。

不是不尊重消費者,而是在做更難的事。我們自己想,消費者喜歡什麼。我們引領,我們感知。

創業7年,公司估值160億元,喜茶創始人總結出五項經營原則

4、品牌輸出大於一切

工作中,聶雲宸只抓兩件事:研發和文案。

他是九零後,他太清楚現在的年輕人要的是什麼。如今他的團隊裡設計部門有六十三人,都是年輕人,都有創新思維。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一個姐姐說,策劃做得很吃力,怎麼就做個視覺,做個片花,越來越難以有那種“年輕人輕輕一拍就做出來的輕快感”。自以為很優雅,其實很厚重,找的人也是,有經驗的沒創意,有創意的沒專業沒概念。

不得不說創意這個事情,尤其是打造“年輕化,趨向年輕市場”這種品類,真的不是幾個有錢老傢伙們湊在一起就能搞出來,暮氣就是暮氣,你不得不承認這件事。

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還是要交給年輕人去幹。但品牌不一樣,品牌歷久常新。

專業的事可以僱傭,而品牌需要打造。在喜茶最開始推出的時候,聶雲宸就注意到這一點。所以他們總是圍繞著品牌思維去走。

不是說三里屯今天有了空鋪,我就去開店,而是因為我想打造黑白灰風格的店,於是想到了三里屯。

如今,每家店都有自己風格的喜茶,將控制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四百多家直營店,運營壓力大,但可以做品牌。

創業7年,公司估值160億元,喜茶創始人總結出五項經營原則

5、科技時代,科技先行。

我跟喜茶的一個開發聊他們的特點。我說現在樂樂茶,奈雪都做的不錯,你們壓力大嗎?

他沒正面回到,而是讓我用用他們的小程序。

我在小程序裡能看到前面排隊的人數,大概多久送到,很快。

他說,我們花了幾千萬去開發程序呢。老闆現在很看重科技。

如今,經歷了紅杉,高瓴資本的加持的喜茶,被估值到160億元。對於實體店來說,確實是不錯的成績。

想要創業的人們,也許可以借鑑。但也要記住,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路。坑可以學習避免,但經驗需要自己摸爬滾打。

我也在創業,也在學習,也在思考。

從不同創始人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思維就是:樂觀。

打不死我,那就活過來繼續奮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