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是“摳門”還是“節儉”?

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不僅掌握著巨大的權力,而且也掌握著國家的財富。在中國歷史上崇尚節儉的皇帝有很多,但是節約到摳門程度的皇帝恐怕只有道光帝一人了。在道光年間,清朝的統治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由於政治腐敗,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由於軍費開銷巨大,清朝國庫空虛,面對這樣的危局,道光皇帝心急如焚。他認為,必須要採取方法來遏制大清帝國的頹勢,而他選用的方法就是節流。

道光皇帝是“摳門”還是“節儉”?

在清朝,有著永不加賦的祖制,每年從地方徵收的稅收都是固定的。同時清朝又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國家的收入全部靠在了農業上,所以沒有辦法做到開源,所以對於道光皇帝來說唯一能做的只有節流。為此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幾乎摳門到了變態的地步。首先他把每年四十萬兩銀子的宮廷支出砍了一半,改為每年二十萬兩。其次宮內的日常用度一律從簡,筆墨紙硯全是普通品。最後他還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嬪及宮廷工作人員,非節慶不得吃肉。妃嬪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可穿光鮮的衣服。同時,道光降低了自己吃飯的排場,每日只吃四菜一湯,相比每餐吃上百道菜的乾隆和慈禧,道光真是節儉至極。

道光皇帝是“摳門”還是“節儉”?

這還不算,道光還喜歡穿舊衣服,即使衣服穿壞了也不願意丟棄在上面打滿補丁。當然,道光的心是好的,但卻被底下太監所愚弄,因為道光衣物每打個補丁,都要花上數十兩銀子的成本。很多時候,還不如直接再買一件衣服。受到道光的感染,官員們上朝也不好穿綾羅綢緞,也以穿粗布補丁衣裳為榮。道光如此節儉,其實也的確讓乾隆以來,朝廷崇尚奢靡的風氣得到了初步扭轉,這都是好事。然而,道光由於節儉過了頭,在該花錢的地方卻不肯花錢,差點釀成了大禍。鴉片戰爭前,西域爆發了張格爾叛亂,叛軍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試圖趕走清軍,割據西域。道光派伊犁將軍長齡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萬餘人,會師於阿克蘇,組織全面進攻,相繼收復喀什噶爾等城。道光八年初,張格爾逃至喀爾鐵蓋山被清軍擒獲,解至北京處死,叛亂平定。

道光皇帝是“摳門”還是“節儉”?

長齡等將領押解著張格爾凱旋迴京本來以為可以獲得豐厚的賞賜,最起碼可以吃頓好的。在獻俘儀式上,道光皇帝非常高興,當即宣佈,要在京城好好賞賜忠勇的將士們。到了慶功宴上,當士兵們看到皇上賞賜的晚宴時,一個個都傻眼了。沒酒沒肉也就算了,竟然是一碗清湯麵。看到這樣的場景,很多將士們異常氣憤,紛紛說道:“我們在前方犧牲,朝廷卻這樣對我們,不把我們當人看,太不像話了。”將軍長齡看到面前的清湯麵也很驚訝,但是飽讀詩書的他明白,如此摳門,是會造成兵變的。唐朝時的朱泚反叛,就是因為朝廷拿粗茶淡飯“犒賞”剛剛打完仗的將士們。結果士兵們發動兵變,把唐德宗趕出了長安,鬧出了大烏龍。發現事情即將失控的長齡趕緊和其他將領商量自己出錢,湊錢買來酒肉來犒賞士兵,這樣一場即將發生的兵變才被壓制了下來。這還不算,在後來在探討新疆設防方案時道光皇帝的作法更絕,考慮到了皇帝的摳門,將軍們上奏僅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新疆,道光卻覺得太浪費一下砍去三分之二,只准留守六千人。將軍們無可奈何,只得提出專守新疆東部,西部自治不予設防的方案。道光帝又大罵他們放棄新疆防守,指責其居心不良。

道光皇帝是“摳門”還是“節儉”?

無獨有偶,當鴉片戰爭爆發後,有臣子上奏,要求道光撥款加強海防建設。聽到要花錢,道光的臉立刻就老了下來。於是,加強海防的事不出人所料的黃了。原本英國人就佔據技術優勢,他們在缺乏海防設施的清朝沿海長驅直入,一路攻城略地,竟打到了南京城下,逼迫清朝簽訂城下之盟——《南京條約》,被迫賠款2100萬墨西哥鷹洋,這可著實讓道光肉痛了一下。實際上,作為皇帝,生活稍微奢侈一下並不是什麼問題,只要他能讓人民吃飽穿暖,過上富裕的日子,即使每天吃龍肝鳳髓,飲瓊漿玉液又何妨。然而道光皇帝只會在吃喝穿用方面錙銖必較,不懂如何為國家開源,他的節儉毫無意義,只會被後世揶揄和嘲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