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魔窗系統智能又酷炫:顯示車廂擁擠度,乘客暈倒、求助可被檢測

最近,不少市民在搭乘6號線時發現,一塊原本普普通通列車車窗,悄悄“升級”成為科技感十足的透明大屏幕。列車起步後,屏幕便會顯示到站信息和路網圖,還能在到達下一站之前,提前亮出車站三維示意圖,出口、電梯和廁所等服務設施的所在位置一目瞭然。有乘客錄下視頻視頻發到了網絡上,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太酷炫”,也有人表示“想要體驗試乘”。

北京地铁魔窗系统智能又酷炫:显示车厢拥挤度,乘客晕倒、求助可被检测

北京地鐵公司介紹,這是由北京地鐵聯合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研發的“首都智慧地鐵”科研項目成果——智能列車乘客服務系統,該系統採用大量新技術,與傳統系統相比,具有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等顯著優勢。

在6號線車廂,車門上方、通道上方新增4K高清屏幕,乘客可以在車廂的不同位置獲取下一站、前方車站洗手間、扶梯、換乘路線、出口位置分佈、前後車廂的擁擠度。除此之外,列車車窗“搖身一變”,成為一面55寸“魔鏡”,列車起步後,分別播放列車當前位置、線網圖以及前方車站三維示意圖。

在呼家樓站,“候車引導屏幕”和屏蔽門結合,當“智能列車”到來前,可提前告知乘客“智能列車”的運行位置、不同車廂擁擠度、強冷/弱冷車廂,方便選擇合適位置候車,後續還將支持對“越行大站快車”的運營信息提示。

此外,車廂內設有保護乘客安全的“眼睛”,利用車內感知攝像頭、運用先進的圖像識別和智能分析技術,首次實現對於車內乘客暈倒、揮手求助等的檢測和報警。同時,司機前方也加設感知設備,利用司機面部特徵推斷駕駛狀態,一旦檢測到疲勞、分心,系統就會語音提示。

看不見的地方也有改變。據介紹,該列車可實時採集車內滿載率、溫度、溼度、空氣等信息,與其他列車運行數據一併上傳運營監控雲平臺,為舒適度改善、運營管理提供數字化依據。列車還可以實現“網聯化”,通過無線自組網,實現列車級信息傳輸。平臺支持擴展“千里眼”、“順風耳”、“智能運維”功能,列車區間運行過程中,通過基於人工智能的主動感知(TIDS),只要前方出現構成危險的障礙物、人員,系統自動報警、提示降速;列車回庫後,連接庫內WIFI上傳運維數據,為設備維護、故障預測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地鐵介紹,目前該套系統已經在地鐵6號線進入運營試驗階段,後續功能還將繼續完善。

延伸閱讀

軌交新規來了,明確對地鐵陋習說“不”

逃票、推銷、踩踏座位、外放手機……諸如此類的地鐵陋習令人反感。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4月1日起實施,明確禁止以上行為,倡導乘客遵守行為規範。這一《辦法》,對推動治理地鐵陋習,將起到推動作用。

七類地鐵陋習被約束

該《辦法》從客運組織、客運服務、乘客行為規範、服務監督與提升等方面制定了管理細則,將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規範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其中,有關規範乘客行為的內容引發廣泛關注。

《辦法》明確乘客不得有七類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行為,包括:在車站或者列車內塗寫、刻畫,或者私自張貼、懸掛物品;攜帶動物(導盲犬、軍警犬除外)進站乘車,攜帶有嚴重異味、刺激性氣味的物品進站乘車;推銷產品或從事營銷活動,乞討、賣藝及歌舞表演,大聲喧譁、吵鬧,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騎行平衡車、電動車(不包括殘疾人助力車)、自行車,使用滑板、溜冰鞋;在列車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隨地吐痰、便溺、亂吐口香糖,亂扔果皮、紙屑等廢棄物,躺臥或踩踏座席;在車站和列車內滋擾乘客的其他行為。《辦法》還禁止了乘客攔截列車、損壞車輛、在車站或列車內吸菸等危害軌交運營安全的行為。

這些禁止地鐵陋習的規定頗受好評。上海市民陳女士說:“平常坐地鐵最怕被推銷人員打擾,有時候即使你拒絕,他們還是纏著你問能不能加微信。”多位網友表示,希望禁止手機外放等規定能夠在公交車、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全面推廣。

記者1日隨機在上海地鐵車站和車廂內觀察,發現沒有乘客做出違規行為。據工作人員介紹,一方面通過長期的宣傳引導,乘客的素質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防疫期間客流量減少,大家乘車都戴著口罩,在列車內進食、隨地吐痰等現象客觀上被避免。

新規具有法律約束力

有細心的網友發現,新規雖然明確了乘客行為規範的內容,但是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懲罰措施。

對此,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認為,新規屬於部門規章,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乘客應該予以遵守。如果乘客從事該《辦法》所禁止的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或運營秩序的行為,屬於違法行為。

趙佔領說:“該《辦法》規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主管部門應按照規定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城市軌道交通乘客乘車規範。若乘客拒不遵守乘車規範,運營單位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應報有關部門依法處理。乘客有的行為可能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可依法處理;有的行為則違反地方規定,可按照信用懲戒機制處理。”

業內人士指出,新規實施主要是給地方管理部門一些制度性的規範和參考,將原來不屬於地方法規內容的規定納入管理範圍,優化地方法規對乘客、地鐵運營方等的約束。

記者瞭解到,此前一些地方地鐵運營方也出臺過相應的管理辦法或乘客守則,但是規則不一。比如關於在車廂內進食的行為,各地地鐵約束措施就不一致,新規就明確了在全國範圍內,除了嬰兒和病人,乘客不得在列車內進食。

對於新規如何執行,北京地鐵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發現乘客違規行為會進行勸阻,如有違法行為,需要執法人員或公安進行處理。上海地鐵方面表示,會嚴格執行已有的法規,下一步將在執行中細化落實。

拒絕地鐵陋習需各方努力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表示,在地鐵等密閉的公共空間中,舉止文明規範顯得更加重要。文明的養成除了自律,也需要制度的約束。不論是地鐵中的不文明現象,還是高鐵“霸座”等行為,本質上都影響到了公共交通秩序,公共空間秩序的和諧需要大家共同維護。

上海地鐵志願者趙佳麗認為,就地鐵陋習來說,更多需要靠乘客的自覺。而對於明確違反相關規定並且可以處罰的行為,比如逃票,在上海地鐵有專門的行政執法大隊,車站的部分員工也有行政執法權,可以由地鐵方自行處理。

趙佔領指出,交通運輸部的新規實施後,各地後續還需要出臺針對本地實際情況的具體規定,對違規行為的處理將是關鍵,可以將一些輕度的乘客違規行為納入誠信管理制度中,對失信行為給予信用懲戒。

王忠武建議,地方管理部門要健全制度,明確地鐵中哪些行為能做,哪些不能做,做到有章可依、有規可循。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北京日報客戶端、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