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志願者用“四到”傳承雷鋒精神

如果說志願服務像一本書,那麼它講述的是大愛。剛剛過去的3月,惠城志願者們用“四到”為大愛之書續寫新篇,傳承雷鋒精神。

眼到

“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張藝謀導演了一部《一個都不能少》,講訴代課老師魏敏芝為完成“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毅然進城尋找出門打工的學生。在惠城區蘆洲鎮也出現了一位“魏敏芝”,在疫情期間,堅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解決蘆洲鎮孩子“上網課難”的問題。

惠城志愿者用“四到”传承雷锋精神

“謝謝林老師!”楊思樂一天的課程順利結束了。這是一節特殊的“雲端+線下”課程,老師正是蘆洲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願教師林文昌。為保障蘆洲鎮的孩子們齊齊上網課,蘆洲學校副校長林文昌主動加入蘆洲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助學護苗”志願活動,成為了一名教師志願者。

“只要我看見了,就不能置之不理,對於部分學生沒法上網課,我心裡也很著急。”除了幫助掛鉤幫扶的十幾名貧困兒童租借了十幾臺平板電腦,林文昌還堅持每天送教上門,確保了20多個貧困學子正常接受線上教育,真正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

口到

“一斤25元,美味又助農”

“李婆婆家的雞好靚哦!蒸出來很有‘雞味’,大人小孩都搶著吃呢!”購買了雞的愛心人士李苑說道。

“這些老人家早就把我們當作自家人了,除了幫忙砍柴做農活,我們還變著法子幫助老人家銷售農產品。”除了日常慰問,義家人志願服務隊還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幫助李鳳興老人銷售自家的雞。

83歲的李鳳興,肢體殘疾,老伴精神殘疾,兩個兒子精神殘疾,一個兒子在附近打點散工。受疫情影響,家庭開銷緊張,因此她想把家養的22只雞,14只鴨子賣出去。

惠城志愿者用“四到”传承雷锋精神

得知李奶奶的想法,陳加華在網上發佈愛心賣雞的信息,經過志願者們口口相傳,李奶奶的雞很快就被愛心人士搶光了。稱重、登記、燒水、拔毛.....志願者和熱心的鄰居們擼起袖子,嫻熟地幹了起來。愛心人士也紛紛從各地趕過來拿雞拿鴨,現場氣氛非常融洽和諧,每個人都收穫滿滿。

手到

“讓希望,從‘頭’開始”

“疫情期間,很多理髮店都沒有營業。我們客家人過完十五都習慣剪頭髮,本以為沒法剪頭髮了,沒想到紅棉的理髮師來了......”。

瞭解到環衛工理髮難的問題,紅棉志願者走進龍豐環衛所開展“惠民幫辦 志願者抗疫在行動”活動。“老爺爺,新年剛過去,我們幫您理個頭髮,從‘頭’開始接福氣,希望您今年有個好的開始。”咔擦咔嚓的剪刀聲響起,環衛工們看完自己理完髮後的樣子,紛紛給志願者豎起大姆指。

“你們是志願者嗎?可以也幫我們理個髮嗎?”不少路人也被這個“臨時理髮店”吸引過來。經過志願者的巧手,大家都收穫了一個新發型。

惠城志愿者用“四到”传承雷锋精神

心到

“愛心從不會缺席”

受疫情影響,西子公益取消了“傳遞愛樂善行”關愛橋東社區老人公益活動。“以前,我們都是準時準點來看望老人家們。疫情期間沒去看望老人家們,不知道他們過得怎樣,我心裡也不踏實。”西子公益志願者決定戴上手套和鞋套,全副武裝上門給老人家們送點蔬菜和肉類。同時,西子公益還發動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募捐,共徵集了650個口罩,一併送給有需要的老人們。

惠城志愿者用“四到”传承雷锋精神

“走進橋東老街小巷,它不寬,但它記載著我們的歡樂,它不繁華,但它讓我們倍感溫馨,它像我們自己家門前的街道,它不深,卻讓我們倍感熟悉親切。”志願者們在臨近路口停好車,取出提前備好的小推車,將愛心人士們的關懷及善行送到老人們的家門口。

“在派送過程中,老人們滿臉的驚訝喜悅和感激,這也深深的牽動著我們的心,不經感嘆‘生活在文明美麗的惠州真好’!”志願者說。

【記者】盧慧

【作者】 盧慧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