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黃粱夢鎮大峪莊趙奢戰鼓

邯鄲黃粱夢鎮大峪莊趙奢戰鼓

邯鄲市叢臺區大峪莊的趙奢戰鼓,自戰國時期至今已經在大峪莊流傳了兩千多年。相傳,獲封“馬服君”的趙國名將趙奢。在“閼與之戰”中,指揮趙軍急擂戰鼓,趁鼓勢助威,自上而下勢如破竹,把秦軍一舉全殲。

趙奢由此發現戰鼓對軍隊士氣的幫助。並對戰鼓的出戰、激戰、連戰、凱旋、上山攻、下山攻、平原衝鋒等做了長期的創新和改進,漸趨規範,形成了23套鼓譜,歷經千年滄桑,保留至今。

長平之戰後,兵敗逃脫的趙軍各尋歸宿,原來戰鼓隊隊員回老家、道觀,將鼓譜傳授後代子孫,後來又傳與明朝遷來的移民,已至十三代。

民國年間,大峪莊地區每逢廟會,必有趙奢戰鼓。以戰鼓隊五十人為中心,大蹺、竹馬、跑驢、旱船、秧歌,組成了二百餘人的龐大表演隊伍。

之後趙奢戰鼓又傳至民間,成為村民求神保佑、求雨、求雪的神鼓。天旱求雨時隊伍綿延三里長,鼓聲聞八里。當時還有民謠:“三月二十五,大峪觀大鼓,觀了大峪鼓,一輩子少受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鼓師找來子孫、鄰居少年,用敲鞋底的方式,將鼓譜傳授下去。他們這一代以“神鼓”祈求平安為信念。“神鼓”隊伍以求雨為中心,周邊各村都沿用這一習俗,體現人們對幸福安康的追求與憧憬。

現在,豐收慶典、婚慶、重陽節等重要節日,都特邀鼓隊參加助陣,在邯鄲縣周邊活動十分活躍,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趙奢戰鼓演奏技巧中的空拍、連槌、小羅引領等,都是其他地域鼓樂中少見的。尤其是“緊血脈”、“慢血脈”、“莫落嗡”、“鴿子上架”、“獅子滾繡球”等幾套曲目是其他地域鼓樂沒有的。演奏形式包括坐棚、行街、小鑼引路等,其陣容是:一面大鼓作為點鼓(指揮)、六面中鼓應和,挎鼓40面,大、中、小鈸各10副,速度快、慢,急、緩相間,粗狂熱烈,氣勢恢宏。

從各套鼓譜演奏時的音調、情緒、氣勢看,趙奢戰鼓與戰爭的每個環節息息相關。大峪莊現存鼓譜23套,從有關鼓譜名稱中的大德(得)勝、小德(得)勝、連三趟、連五趟、緊三槍、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老軋鼓等,可以看出其明顯的古代軍事文化的特徵。承載著戰國時期軍事文化以及兩漢、隋唐、宋元、明清等中國曆代傳統文化的元素和符號,對了解、研究燕趙傳統軍事文化、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2013年,"趙奢戰鼓"入選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保護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邯鄲學院與黃粱夢鎮大峪莊村合作創立“趙奢戰鼓”邯鄲創作實踐基地。旨在傳承並發展"趙奢戰鼓",將這一氣勢恢宏、粗獷熱烈的鼓樂文化以更具時代特徵的方式呈現出來,使“趙奢戰鼓”走向全國。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