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俾麥斯的對話,是李鴻章一生的悲劇的縮影

李鴻章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之為“東方俾麥斯”,但李鴻章與俾麥斯的境遇實際上相差甚遠。李鴻章出使西方各國自然不會不去見俾麥斯,東方俾麥斯遇到西方俾麥斯急切地想要取經。

李鴻章問俾麥斯:我想要為國家做些事情,但是朝廷上下的看法跟我都不一樣,我該怎麼做?

俾麥斯回答:主要還是在於君主的信任

李鴻章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君主不分青紅皂白,什麼人的話都聽,身居要位的人假借君王之威操縱國家,我該怎麼做?

俾麥斯:如果一個人盡心盡力為國家,他的君主不會不理解的。

李鴻章和俾麥斯的對話,是李鴻章一生的悲劇的縮影

這便是李鴻章的悲涼之處,他和俾麥斯處在不同的環境之下,李鴻章沒有出生在歐洲社會而是出生在中國,一個普通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當中已經生活了幾十年,他的世界觀已然牢固了,當他睜眼看世界想要做些事情時,他沒辦法那挖掘最深處地本質。即使他想要做些什麼,也辦不到,俾麥斯深受老德皇信任,而李鴻章卻算不上是一個權臣。

李鴻章所處的時代註定他無法成為一個權臣。李鴻章生活在一個延續了幾千年君主專制的國家,一個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時代。李鴻章生活在一個滿洲人建立的國家,漢人影響力逐漸恢復的國家。

清朝除去開國幾次外,主要的軍事行動用的都是八旗,平定準噶爾,平定青海,平定大小金川等等,都是由親王貝勒或者滿族大臣統兵,改變是從天平天國開始的。洪秀全起兵時,清朝以琦善、塞上阿等平叛,但太平軍卻席捲半個中國,聲勢越來越大,於是不得不用地方團練,曾國藩組建湘軍、李鴻章投靠曾國藩,後又在今合肥組建淮軍,左宗棠也因為鎮壓太平天國組建過楚軍,這些人的崛起都和太平天國有著莫大的關係。

李鴻章和俾麥斯的對話,是李鴻章一生的悲劇的縮影

在太平天國以前漢人沒有一個能夠執掌大權的,而同治年間封疆大吏漢人已經佔據了一半,所以當李鴻章進京的時候是意氣風發的。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入都》

他是想要報國的,自古文人都有一個崇高的理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但當理想照進現實,李鴻章也會為此而苦惱,自鴉片戰爭以來,自太平天國以來,清朝內憂外患,如何自強,如何實現中興?他認為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他清楚的認識到:此三千年來一大變局也。所以他堅定地支持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最高理想,但這件事情不是那麼好做的。

他不是漢朝的霍光,出身仕宦,那是貴族政治的時代。他不是曹操、司馬懿、桓溫那是一個以武力成權臣的時代,他不是張居正、商鞅深得君主的信任才成為權臣,他不是李林甫、蔡京,奉承於上而成權臣。李鴻章不僅不是權臣,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對上謹慎、唯諾的人,他雖然不怕別人說,但他必須依靠清朝的皇帝才能做事。

李鴻章不是權臣,雖有慈禧、同治皇帝的支持,但這種支持並不是無條件的支持,慈禧雖然支持洋務派,但是她的底線仍然是滿洲皇族掌天下之柄,慈禧不是一個改革家,她是一個政治家,她擅長的是玩弄權術,是制衡和平庸,她信任李鴻章也會制衡李鴻章。

李鴻章和俾麥斯的對話,是李鴻章一生的悲劇的縮影

頑固派諷刺他“喜談洋務”, 指責他“直欲不用夷變夏不止”,“竭中國之國帑、民財而盡輸洋人

”,罵他是奸臣。他曾經期盼以洋務運動來救中國,受到的都是罵名

清王朝把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當作是李鴻章不朽功績,但李鴻章在乎的不是這些。俾麥斯對李鴻章說:兄弟之間的鬥爭怎麼能夠作為功績呢?李鴻章深以為然。所以他把一生都投入到了洋務運動當中。

李鴻章對外忍讓不僅是無奈,也是自身希望的寄予。林則徐主張積極抗戰,固我海疆;有“海上蘇武”之稱的葉名琛,則是消極抵抗;而李鴻章屬於冷靜務實一方 的代表。早在李鴻章率領淮軍與太平軍在江浙作戰期間,其在與洋人的交涉中就對當時的國情有了清晰的認識。與那些激進的清流派相比,李鴻章提出了“戰 守無具,不能不以和,允為禦侮長策”,希望儘可能的和平為國內變法贏取時間。

但李鴻章的外交和變法都是失敗的,列強不會放過,頑固派也不會支持。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並一味堅持所謂的 “和戎”政策,認為退讓就可以換來所謂的和平, 加上國內對李鴻章政策的不滿和反對,超出了李鴻章最初的預想,甲午戰爭給了李鴻章當頭一棒,洋務運動失敗了,那個時候的李鴻章可以說心就已經死了。


李鴻章和俾麥斯的對話,是李鴻章一生的悲劇的縮影

老年的李鴻章內心可以說是悲哀的。臨終前他有一首詩: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他知道自己失敗了,並且也沒有當初的心力了,他只得把所有的一切都寄託於後人,當辛丑條約簽訂的時候,李鴻章已經在吐血了,沒多久就一命嗚呼。

列強把李鴻章看作清朝的代言人,認為他是東方的俾麥斯,但是他不是俾麥斯,他也不是一個完全受君主信賴的權臣。當他睜眼看世界的時候,寄希望於“物”,把洋務運動看作自己一生的心血,老了老了卻被一棍子打醒。

對外條約大多是由李鴻章籤的,但誰籤不是籤呢?在一定程度上李鴻章是一個可憐人,貌似風光無限,想要推行變法盡是阻攔,即使是洋務派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又如何能夠成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