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修道之谓教”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小刺猬的吉他声


这是《中庸》开篇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的内涵几乎涵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解读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事情。

因此,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这里略谈点修道之谓教的现实意义。

第一,先了解一下修道之谓教的基本意思。

大概是说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别人的天赋秉性,但是可以通过疏通、完善、影响的方式,把一些东西理顺,让他人自觉发现改变的需求,从而做到完善提升自己,这也是所说的一个人的修道的路打通了。只有路通了,修行之路才能走得正,走得远。

第二,现实意义在教育上会更加鲜明。

这种通过疏通、完善、影响的方式,对于现行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在于:祛教者的权威性。

教的方式,从不尊重客体的特殊性、独立性,到充分发挥尊重客体的主体性,把权威的教者,变成受教者的旁观者、研究者、影响者。通过潜移默化,通过因地制宜,去影响他人,而不是粗暴的灌输,粗暴的改变。

修道之谓教,提出的是一种关于个体寻道的方法论问题,要根据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寻找更有效的疏通途径。


图腾读书


修道之谓教’,教就是教育。我们学《中庸》,学圣人,不但自己在学,你明了这个道理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在学,自己在学也是学圣人之教,一方面也把这个道理告诉他人,这叫作教。古时候那些圣人,在位的圣人,那就如孟子所讲的,‘作之君,作之师’。他一方面是治国天平下的君主,一方面又是当老师,当老师教什么呢?就是教人学圣人之道,教人家开发自己的本性。当然这个不是直接,对于任何人都是这么讲的,那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各人,他的学习的能力、程度不同,一步一步地来教化。

就是没有圣人,天子地位的,像孔夫子,他也是终身的在那里诲人不倦,那就是教啊!己经成为圣人,他就是永久地在那里教化众生,孔子除了自己那样诲人不倦以外,同时也教他的学生,教他的学生什么呢?‘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个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呢?自己学道,自己专门在自己学,学好了自己就了了,生死问题解决了,自己在享受了。孔子不赞成这么作法,孔子教他的学生,你啊!要做个君子儒,君子儒是什么呢?一方面自己在学,学到自己,有相当教人的能力了,自己也懂了道了,修道也有相当的能力了,那么你就是可以教化别人,当然教化别人的话,你还是根据圣人所讲的言论,圣人的言论,都是记载在五经里面, 你拿这个五经,根据这个经典来教化他人。


一壶世界万佛山


这是《中庸》总纲,可结合前面两句话来解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人皆有本性,平日潜藏不知,一旦认知天命、回归天命,即时本性也就显现了;

一旦心性显现,人的行为表现也就可以率直天真,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天道自然的功用;

天道不存在好坏,所以,这里的"修”是指修正方向,这里的“道"是指通往天道的路径,古往今来最高明的教导,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修正人生前进的方向,实践真正自我!

借用一句诗来总括:

惟鹊有巢,惟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崇立一二


《中庸》字数不多,只有几千字,其中第一章,开篇有这么三句话——叫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运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么叫“天命之为性”?

我们如果把它简化一下,就是“天性”二字。把“天命之谓性”中间的字去掉,就剩下了两个字——“天性”。

什么叫天性呢?天性,就是你本来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那个东西。比如,我们夸一个人很善良,经常说某某人天性就很善良,其实这就说明,“天性”是不需要别人教的,他天生就具备这个。我们人人在本性里都有的。

第二句话,率性之谓道。

率,就是找到,统领、率领的意思。结合第一句去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天性”,这个“天性”如果你找到了,并且按照这个“天性”去做,这就叫“道”。我们经常说某某是得道的高人,这个“得道”怎么理解?其实就是找到了本来就有的那个“天性”才算“得道”了。

第三句话,修道之谓教。

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什么是“教育”?

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比如学个画画,考个学历,学个技术,开发个软件,实际上这些东西,在中国古代只能算作是技能的培训。而真正的教育,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面,只有“修道”才是教育

什么是“修道”呢?

刚才讲率性之为道,什么是率性?率性就是找到上天赋予我们本来就有的那个天性。那么这个本来就有的“天性”,就得结合我们《大学》里面讲的一句话去理解。

四书五经里面有一本书,叫《大学》。开篇有句话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叫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擦亮你心中本来就有光亮的德行

第一个“明”,翻译过来,就是使动用法,叫“使什么什么明”,第二个“明”,就是形容词,光亮的德行。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那个不需要别人给,而是本来就有的,一种光亮的德行。

这个德行当然有的时候可能会被蒙蔽,怎么蒙蔽的呢?有的时候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会沾染很多恶习,沾染恶习的过程中会让自己天性里边那个善良的、光亮的德行,会蒙上灰尘,但是它有。

所以找这个东西,在《大学》里边叫什么?叫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道心。其实就是这个道心,儒家把它称作良知,在佛家又被称作佛性,实际上就是要找这个。

其实“天命之为性”,什么叫“天性”?就是这个道心,就是这个明德,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之中都有上天本来就赋予我们的——明德。

那么,我们找到这个明德,找到这个光亮的德行,就叫“率性之谓道”。就是“得道”,什么叫“得道”?一个人的“得道”就是把光亮的德行上面的灰尘全部去掉,然后让一个人光亮的德行光芒四射,这个状态就是孔子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最后一个状态叫“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什么状态?这就是说,孔子老人家修到70岁的时候,他的道心完全呈现出来了,把人性的污点,把人性的缺点都给去掉了。

就是老人家的德行光芒四射,完全是用良知做主,或者用自己的真心做主,这个状态,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做什么都不违背规矩。

这就说明,一个人已经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完全内化成了一个人道德的自觉,这就是圣人。

“修道”的意义,“教育”的意义。

所以“率性之谓道”,就是明明德之后,才是真正的修道,所以,修道修的是什么?修道就是明明德。修道,就到就是找到心中的那个良知。是这么一个过程,一个真正去明明德的过程,是一个去不断找到自己的良知,让自己良知做主的过程,培养自己道心的过程,实际上,这才是我们所谓的教育,真正的教育。

我觉得中庸这三句话,既是中庸这本书的开篇,同时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教育,有非常大的启发。

所以任何和一个家长如果读了《中庸》,就知道培养孩子,让孩子有个技能,将来找工作可以赚一碗饭钱,买个房子,这些当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道心”。

修道,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知,健全孩子的人格,让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对学校而言,我们的学校课程设置,我们让孩子学技术,固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要忘了“良知”的培养。一定不要忘了,对孩子进行“厚德载物”的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除了“术”之外,一定要培养“道”。如果没有“道”作为支撑的“术”,是走不远的。当然了,如果只有“道”没有“术”,那么这个“道”就是悬空的,不能落实。

可是如果只有“术”没有“道”,那么,这个“术”是很危险的,有的时候,“术”如果没有“道”作为节制,未必造福社会。甚至可能危害社会。

所以,我们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一个经得起检验的那种德行和品质。那么将来,我们的受教育者无论发展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或者名声有多大,由于他“修道”这个环节没有缺失,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都能在任何一个环境里边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堂堂正正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这才是我们说的教育的目的。

《中庸》对人人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一辈子要提高修为,最核心的就是率性之谓道。率性之谓道,其实就是找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份良知那份德行,而这个东西是本来就有的。

但有的人也可能问了,我心中有那份良知吗?答案是,我们人人都有。

良知,我们人人都有。我们这一辈子,经常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其实就是养活我们的道心,就是养活我们心中这个良知,所以中庸,这开篇三句话特别重要。

实际上既是中庸的主旨,也是我们教育或者我们培养孩子,或者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须臾不能忘掉的。

我们今生时时刻刻都不要忘掉,养自己心中那份良知,那份对别人、对社会的责任情怀和慈悲,而这个东西才是让我们能够活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人生的基础。

希望以上这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大家继续探索《中庸》,欢迎评论交流。


一二一学堂


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庸》里原文是这样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指的是啥?天命就是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些天理的元素随着生命的诞生而注入每一个个体,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品德,这就是人的性,所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则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推广就是教化。我们常说文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等。这个“化”字就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教化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引导和规范,让道德、道理和规则、规矩这些“道”的理念,慢慢渗透进人们的脑海里行动上,成为大家日常行为的自觉,达到一以文化人的目地。

现在很多单位都在争创文明单位,并且与各类荣誉挂钩;交警系统持续开展“礼让斑马线”行动,引领社会新风尚: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凡是不合规矩不合法律的表现,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制裁;有些“老赖”乘车坐飞机都受到限制,形成了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都是“修道之谓教”的范畴,“修”就是修理、修正、修炼,手里那把尺子就是“道”,修道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大家看“教”这个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文”。意思就是用孝悌仁爱这样的人间大道来感化黎明百姓,实现和合大同的理想世界。


环评红楼


“修道”,即是完善、疏通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这个路是可以延伸到人的生命中的,“修道”也包括对他人生命中阻碍道路通达的因素进行完善、疏通,具体体现在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生命活动上。“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完善、疏通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就叫做教。

“教”,不是对他人自性的直接修改,事实上,人的自性与天命相合,是不能通过外力直接修改的。教是通过完善、疏通他人向善的道路,来引导、鞭策他行在这条路上,通过他人生命活动的改变,来改变他人的生命结构,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变化。

“教”的最终结果,是改变了人的天命(前提是后者要学习、要行在教的道上)。人常说的命的好与不好,从理论上讲,一切都是天命,这是对的,但一个人不努力到最后(无法改变的地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的。况且,人的天命是伴随着万物的运行和自身的生命历程而变化的,非常显明的证据是,人会生老病死,也就是说如果天命是恒定的,人是不应该有生老病死的。

大自然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运行的规律。所谓天命,只是大自然自我运行的微不足道的需求与实现,它仅仅是大自然运行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并不能代表大自然的本在。

大自然没有对任何人或物进行特殊的关照,也不会刻意对哪个人、哪个物进行特别的限制,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于人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于大自然而言,却未必有什么意义。

“修道之谓教”,道出了“教”的根本方式,即完善、疏通孩子(他人)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来引导、鞭策他行在这条路上,也道出了“教”的根本目标,即通过他人生命活动的改变,来改变他人的生命结构,自然而然地使他人自性得到变化(改变天命),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及社会的长治久安。




鹰击长空73013365


教化之道!!!学而为道!!!学有所用!


伸掌看乾坤


这里的道是天性的延伸,永葆赤子之心,就越接近于天性,然而在现实中,特别是当今的现实中,人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好好一个人被玷染的污七八槽。教化的目的是让我们重拾天性,古人难走这条路,今人走更难。所以我们的教化首先要明确我们到底要什么?这值得每一个人好好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