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因源于唐代宫廷“御戏”,又因伴奏乐器是三弦领头起板,故称大弦戏。据《河南戏曲志资料辑丛》、《滑台秋》、《滑县戏曲志》等载述,大弦戏起源于唐宗年间,名讳“杂耍班”,在程咬金百岁寿辰时,唐高宗将其赐于程府。在程铁牛任山东节度史时带到山东,后流落民间,在黄河中下游逐渐演变发展而成。

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最初大弦戏主要演唱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等。演秦乐器以竹笛、笙、三弦为主,表演形式简单。宋朝时期,在表演风格上融入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创建的大洪拳架式,使表演彰显古朴浑厚,场面激烈。到了元初,乐队引进了四大扇(即大铙、大镲)、尖子号、螺号,同时由竹笛改换锡笛为主奏乐器,从而形成了今天粗犷激烈的舞台气氛。大弦戏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具有古朴刚烈、泼辣刚毅的风格,且曲牌繁多,可分文、武两类。按调又分为B、E、A、D、G五大调和400余个唱腔曲牌,形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唱腔体系。它的音乐在原“乐府”曲牌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小调、俗曲小令和锣戏、卷戏等其它剧种的一些成分,如:青阳腔(大小羊)、石牌腔(石牌子)、罗罗腔、弦索高腔、月儿高、清水令等。元未明初,大弦戏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剧种。

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班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 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消,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在全国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滑县大弦戏发生、发展经历了唐代的产生期,宋元代的形成期,明、清两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衰更迭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绝迹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8年挖掘、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自恢复建制以来,滑县大弦戏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该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于《河南省百佳文化文明经营单位》称号。2004年被列入省“民保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后,工作又了新的起色,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办的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出、音乐伴奏双金鼎奖和演员个人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居各参赛团队之首。目前,滑县大弦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大弦戏是我国优秀古稀戏曲艺术的遗存。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大弦戏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号称“戏曲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填补了我国古曲牌音乐断代的空白。大弦戏历经千余年的文化洗礼,逐步发展成一个规模性剧种,处处彰显时代烙印,对研究我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二、研究价值:它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戏曲艺术均属罕见,其曲牌和唱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为我国古音乐曲牌的起源,形成提供了资料佐证,所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保护实用价值:音乐是以汉唐古“乐府”和“宫廷梨园”、宋元杂剧、北曲、弦索音乐为主。早已失传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和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都在大弦戏中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对它发掘、整理,将会再现汉、唐“乐府“原貌,填补我国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音乐失传,断代的空白;并有助有于充实、丰富、完善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为此,具有重要的保护实用价值。

滑县非遗【国家级】系列之(二):滑县大弦戏

四、传承价值:大弦戏传统剧目众多,擅长演出的打、破、反、战、斩等一类的袍带戏和架子花脸戏就有200余部。演员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脸谱有别于其他剧种,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大弦戏艺术风格独特,表演既有大洪拳架式,又有古杂技高难艺技,唱腔结构繁杂且悦耳动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视为御戏,大弦,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延续传承价值。

“老梁趣谈古今”欢迎您关注、留言、评论,趣谈古今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