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散文》:大师散文中的“细、清、真”。

我喜欢读散文,散文比较纪实,写的事和文字中的情感,都是岁月的一种沉淀。这几日入睡前总是读几篇《肖复兴散文》,读着读着感觉能感受到肖老师的生活,文字中的那份真,特别有烟火气,特别有人情味。总是在读散文的时候,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有时候也能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比如肖老师要回北大荒的时候,那里的乡亲杀了一头猪,过去的老朋友第一次早起不喝酒,去冬天的某条河给他钓鱼吃。因为朋友知道有酒有肉,不能缺了鱼。那热气腾腾的友情,和朴实的情感交流,特别打到人,能流到人的心里面去。

肖老师说,散文写作一直是以余事为主的。他说兴起的“抒情散文”,并不是我国文学传统中固有的。我想起初中的时候喜欢读空洞的抒情散文,没有事,只有深烈的热词和情感,读起来觉得华美,也正符合那个年纪的特征。我感觉,很多鸡汤文、小品文、知音体,都或多或少的把散文引向了一条不太常规的道理上去了。或许,它们根本不属于散文的范畴吧。

《肖复兴散文》:大师散文中的“细、清、真”。


肖老师推崇了三个散文大家。他说:如果真的抒情,也只会蕴含在叙事之中,如萧红的散文;或在叙事之中含有人生哲思,如孙犁的散文;或在叙事之中浸透生活情趣,如汪曾祺的散文。我没有读萧红,只是看过电影《黄金时代》,对这个人物的生活和人生轨迹,有一点点偏见。但是我想起来,读过孙犁的。上学的时候读他的〈白洋淀〉,应该是高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没有课外书,而语文课本中,最爱读的就是孙犁,读着那清新的字句,那特别有诗意的环境,还有那白洋淀里面的一群人,特别鲜活有趣,每每百读不厌的。我也读过汪曾祺,但是他的生活情趣境界有些高,我不是特别能享受其中。

上学时老师讲散文是“形散而文不散”,那时候不是特别能理解,以为散文是最好写的文本呢,每每期待考试时作文别总是什么议论文,能出个散文的题目嘛。现在才知道,散文其实是特别难写好的,要写出优质散文,需要训练好自己的字词句,还需要把握好人、事和情境之关系。郁达夫在论述散文创作时曾说:“原来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细密的描写,若不慎加选择,巨细兼收,心向往之。”

“细、清、真”这三点的度,就特别不好把控。我想起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念别人的范文,那同学的作文中提到夏天的夜晚,大人们在星空下乘凉,在谈论之如挑媳妇选女婿之事,老师说写得特别真实贴切。于是我也模仿了一下,我想起某次乘凉的时候,大人们谈论的是村里的某个寡妇快要改嫁了……然后这文字获得了老师的恶评。哎,使用不当,结局特别难堪啊。

《肖复兴散文》:大师散文中的“细、清、真”。


肖老师写自己小时候的家和事,有些地方写得特别真挚,读的时候会浮想许多的过往。面对肖老师的文字,你很容易进入他的情境之中。比如那个时代的贫穷,比如他偷了家里的钱去买那四本书,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和一个特别不容易的大时代,就那么清晰的出现在了眼前。

还有一点,肖老师的散文中,故事讲的少而精,却令其中的人物特别丰满难忘,比如他文字中的父亲,母亲,弟弟,姐姐,还有北大荒的队友酒鬼大老张……很多人物都用笔墨不多,但是特别丰满,几乎都能触摸得到那个人物了。

散文是个很培养心性的东西,读肖老师这样的叙事散文,感受其中的意境、情境和人物,还用朴实的淡淡文风,读的人会特别享受,心境澄明起来。

《肖复兴散文》:大师散文中的“细、清、真”。


作者的笔触亲切自然,把散文的“细、清、真”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文字在向我们展现了他在生活中细细品味出来的一切,真实自然,特别令人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