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劝谏技巧?

酒熟梅子青


“文死谏,武死战。”这句俗语生动地说明了古代臣下事君的最高道德规范,也说明了劝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各种忠臣良将不顾龙颜,冒死直谏的故事俯拾皆是,今天便来谈谈古人劝谏的技巧。

一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文课本上都学过,邹忌通过说自己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看法如出一辙,都认为“徐公何能及君也”,来说明齐威王也和自己所述情况一样,很容易被身边的姬妾近臣所蒙蔽,所以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采纳群言。

二是李斯的《谏逐客书》式奏疏劝谏秦政

首先论述了各代秦王任用客卿而使秦强大,如秦穆公任用五子、秦孝公任用商鞅、秦惠王任用张仪、秦昭王任用范睢等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的功劳,然后以五帝三王广泛接纳宾客而无敌于天下来对比今天“藉寇兵而赍盗粮"的驱逐客卿必将使国危邦衰,以此劝谏秦王。

当然这种劝谏方式用到多次,祭公举西周的先王弃和不窋(ku)的治国经验,即以德服人,不轻易动兵和先王制定的法治条令等来劝谏穆王不应征伐犬戎,穆王不听,最终“得四白浪四白鹿以归”,使王室声威受到损害,从此西周王朝逐步走入衰落。

三是鬻拳兵谏楚文王

楚文王欲与巴人联合,鬻拳以为不可,对文王极力加以谏阻,文王拒绝采纳鬻拳的建议,于是鬻拳就“临之以兵”,即手持兵器对准楚文王,对其进行威胁,楚文王非常害怕,只好听从。之后鬻拳说:“我用兵器威胁君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于是,他就给自己定了刖罪,砍下了自己的双腿。

如《左传·庄公十九年》中记载:“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他冒死进谏,因为谏阻君王而自行施加刑罚,后世将这种以兵器或武力胁迫进谏的做法称为“兵谏”,可以说是谏议方式中最为激烈的一种。

总结

劝谏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正如我们说话,别人都说你这人情商怎么这样。古代盛世,谏臣发挥的作用可谓是巨大的。


历史学舍


说话艺术

说话其实真的是一门艺术吧,有些东西要直接说,但是有些东西要避免。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在双方沟通交流的时候才能顺利进行!开口说话的时候感觉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其实并不是容易的。在古代可能几句话就会引发战争,也可能几句话就能解决矛盾。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一句话,其实往小一点说很有可能会让一个人很难去做人吧,往大一点去说,就可能影响到每个国家的兴和亡吧。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主要讲述说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新旧交接,大举攻打赵国,而且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不好,就向齐国请求帮助。齐国趁机要求一定要赵威后的那个小儿子作为人质,才肯去出兵。而赵威后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怎么都不肯让小儿子为人质。触龙也很着急,想来想去还是冒死去了,结果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了赵太后,这表明要去劝谏上位者,一定要从他内心最在乎的人和事出手,这样成功机率更高,也更容易被接受!

唐朝劝谏

历史上进谏的还有一个人十分也有名,那就是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他的劝谏技巧就是为对方考虑,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那种真实和诚意。

唐朝当时的政策是18岁参加兵役,有一次,为了能够多征一些兵力,然后皇帝就要说16岁的人全部要参加征兵。魏征听了以后觉得不妥,就劝唐太宗李世民说兵不在于数量吧,而在于精和努力。不能为了要征更多的兵就降低年龄,乱于充数!而且这样做会让百姓觉得你是说话不算话的,不像君主一言九鼎的样子!唐太宗听了觉得心里不舒服,觉得他的话很难听,但是想了想还是有些道理的,认为他是忠于朝廷的,而且一心一意想要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于是就停下了命令。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如果真的是想劝谏一个人成功,不仅需要臣一定要以国家这块为自己的责任,从民生出发,还需要臣子善于去进谏,有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说话的技巧;当然也需要君王有一定的容人肚量和魄力吧,从谏如流!


品史知兴


恰恰有个这样的例子,不过是发生在大家不太喜欢的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大臣,名叫冯道。

他尽管被很多人所批评,但在劝谏君主上却非常有一手。

有一次,冯道和辽太宗耶律德光讨论为政之道,当时耶律德光非常不喜欢汉人,但仍然问道:天下百姓如何才能救?

冯道回答道:这时候佛祖降临也是救不了的,但是皇帝可以救得了。

耶律德光为此大喜,改变了打算屠杀汉人的策略。

又有一次,这一次冯道的君主换成了李嗣源

李嗣源偶然得到了一个玉杯,于是和冯道炫耀着玉杯的精美。

冯道看着说,这个杯子自然是极美的,但这是有形之宝。陛下您作为帝王,应该拥有的无形之宝。

李嗣源一听觉得奇了,就请教道:何为无形之宝呢?

冯道这时候气定神闲的回答道:仁义之道,那是帝王的无形之宝。

李嗣源因为冯道的这番话,稍微收敛了喜欢宝物的心思。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劝谏也不算什么吗?

但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许多臣子与皇帝的地位本来就是平等,偶尔有几个皇帝大肚能容,那倒是能从善如流,但是我们不能拿特殊性来代替一般性。

事实上,我认为,只要能够达到劝谏的效果,让帝王们能走向治国理政的正道,用拍马屁或直言劝谏的形式其实不重要,效果才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劝谏要让人听得进去才有用!


红袖君


劝谏有效,其实不容易,戏台上那些自残的忠臣,有时候撞得头破血流也没能让君主们回心转意,徒留一个清直之名,还陷君王不义,让君王腹诽:这厮自己留名,让老子背骂名。

有些人聪明些,让上头听进去了,自己也不必去死,譬如触龙。


触龙是战国时赵国左师(左师是古代的官名,相当于卿)。

某年秦国攻赵,连下三城,赵国危急,求救于齐,齐国表示:出兵可以,得赵国的长安君来当人质。

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喜欢的小儿子。赵王想让长安君去齐国,太后不允,而且扬言:哪个来劝,老娘唾他一面。

赵国上下无计。

左师触龙求见。太后不好驳老臣的面儿,绷着脸说见。

触龙先和太后套近乎:唉呀老了,腿脚不好,半天才走到。

太后也有同感:是呀是呀,人老先老腿。

触龙趁机求太后:眼看老臣不中用了,担心我家幺儿没前程,这里求太后给个恩典,让小儿来宫里当个侍卫。

太后笑:唉呀你们男人家也跟妇人样爱孩子呀。

触龙道:是呀,就跟您爱长安君一样,不过,老臣比您爱得狠些。

太后:才怪咧。

触龙:依老臣看,您倒喜欢女儿燕后些,当初燕后出嫁燕国,您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叮嘱她安心在燕侍夫,不要回来,您跟她想得长远。但是长安君,您就没给他做长远打算。


太后:我什么好的都留给长安君了,怎么不是给他打算?

触龙: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您看看,有什么人能躺在祖荫上过一辈子呢?说句不好听的,将来您百年后,长安君凭什么立世呢?

太后思忖良久,涩然道:你说得对。

不久,长安君就启程往齐国为质,齐国依约发兵,赵国危机解除。

先贤触龙站在赵太后立场上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最终说动了太后,解了赵国危机,不愧为会劝谏的能臣。


钱多多读文史


中国历史上犯颜直谏的例子很多。因为他们多为忠臣良将。为黎民为社稷不怕丢官甚至丧命。

如谏太宗十思疏的魏征,多次使唐太宗下不来台;力谏宋仁宗的包拯,竟敢与仁宗朝堂之上吵了起来;抬着棺材死谏嘉靖帝的海瑞。

皆因封建社会中,文谏死,武战死是做为臣子的本份和基本操守。论起劝谏的技巧也可举上几例:

一,触詟说太后,战国时,秦欲伐赵,无奈向齐国求救。齐以赵国国君之弟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岀兵。赵太后疼爱此子,多人劝说无济于事,并发下狠言,谁再来劝,将唾其一脸。

大臣触詟一日来宫中见太后,先东拉西扯一番,称自已年事己高,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幼子,请太后日后给予关照。太后好奇,男人也疼爱幼子吗?答,甚于太后。于是切入正题,最后说动太后让长安君去了齐国做人质,齐国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二,汉刘邦攻入咸阳,入住皇宫,立刻被宫中奢侈荣华、众多美姬迷住了心。没有离开的意思。无人单独敢劝。于是张良、萧何率众人大声疾呼:汉王是只贪图眼下的享受?还是要得天下?刘邦顿悟,随封库退出咸阳,积极备战,四年的楚汉之战,终于击败项羽,成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三,滑稽大师东方朔。汉武帝乳母的儿子犯了死罪,无人敢替其求情。于是找到了东方朔。经过思考后,如此这般的向乳母交待了一番。

第二天乳母上朝求武帝,自然不准。于是乳母一步三回头痛哭着退去。只见东方朔大声呵斥:你还看什么?陛下早已不是你当乳母时的皇子!

武帝闻言,想到当年乳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恩。赦免了乳母儿子的死罪。


晚亭与落霞同晖


毛泽东诗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李老师讲共运


谈及这一个问题,我想先给大家引入一篇,我们在中学学习过的文章,就是《战国策》中所记录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里咱们不耽误大家的篇幅,就不把文章全部都引过来了,咱们只引一段话,“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是一篇记载于《战国策》中的著名文章,而邹忌的这一段话,也是其劝谏的技巧所在,他以自己的经历,来告诉齐王所面临的问题,希望齐王可以广开言路,吸收别人的建议,而之后齐王也确实听从了他的这一“讽谏”下旨要天下之人都可劝谏,最后促成了齐国的强大。可以说,这是有史料以来,较早的一篇关于劝谏的文章了。

接下来,我再跟大家交流一个问题就是“谏”,对于“谏”的释义如下: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是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当然随着时间的推演也就不止是限于帝王了。那么劝谏(这里的题目说的很清楚,是劝谏,既然如此兵谏是不能作为例子的)的技巧有哪些,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当然,受自己所学有限,所列的例子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谅解。

第一个也是我们所学过的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左师公即触龙)这里面表现了触龙的劝谏的技巧,当赵国面临秦国威胁,而需要齐国相助时,齐国需要赵国提供一人为人质,这时候赵国需要把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交出去才可得到帮助,但赵太后不愿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所以触龙用“威言”来劝谏赵太后,告知赵太后如果长安君不去的坏处,而让赵太后自己做抉择,最后赵太后听了劝谏,让长安君以为质,也得到了齐国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个历史上所熟知的人物,海瑞,海瑞是明朝的大忠臣,大清官,他曾写有《治安梳》用来劝谏嘉靖皇帝。我们来看看海瑞是怎么做的,海瑞以《治安疏》来规劝嘉靖皇帝不要兴土木,要重朝纪,而他在上疏时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材,如果惹怒嘉靖皇帝,要把自己处死,那么棺材都准备好了,可见他的无所畏惧。最后,果然惹怒了嘉靖,嘉靖本意处死海瑞,可一旁的徐阶劝嘉靖帝,说:“海瑞是想以死求名,陛下杀了他,恰好是成全了他。”嘉靖听了,感叹说:“这个人大约算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纣王。”这一来就海瑞没有思,结果还得了忠臣的美名。我们无法来考证海瑞当时的心理是如何想的,但海瑞也因此获得了美名,虽说嘉靖也没有吸取他的劝谏,但是海瑞这种法子在面对有的皇帝是,还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人名叫汲黯,这个人也是一个以劝谏闻名的大臣。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同海瑞一样,汲黯也是一个敢于死谏的大臣,他们的劝谏是不顾个人安危的,目的就是皇帝吸取建议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说一个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在《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的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这个例子其实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表面上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不直接指出领导的问题,而是或以自己为例,或以动物暗示,的旁敲侧击。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人,这个人是唐朝的重要诤臣,魏征。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一份奏章,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而魏征也对于做良臣还是做忠臣与太宗有过一次议论,魏征曾向李世民进谏说:“希望陛下让我当一个良臣,面不是个忠臣。”太宗问:“忠和良有什么不一样?魏征说:良臣让自己获得好的名声,君主得到好的声誉,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疆。忠臣就像比干一样,自己被杀,君主得到恶名,国破家亡,光他自己得到了一个忠臣的空名。二者相去甚远”魏征的这番话,表明了自身的政治抱负,说明自己并非是一味死谏的人物,面是希望达到双赢的结果。

其实历史上的劝谏例子有很多,但大概总结起来就这么几类,一是,顾左右而言他,旁敲侧击的劝谏,二是摆明厉害关系,让被劝谏者自己来思考,三是直来直去,死谏到底,皇帝不听,我就不走。


随意言之


劝谏分好多种,直谏、婉谏、兵谏等等。

直谏主要特点是奏疏词硬、气冲,可以把君主批得体无完肤,也可以把君主说得一无是处。比如海瑞给明世宗上的奏疏,虽然内容诚恳,对皇帝重新振作起来治理国家充满期待,但因为来了一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把皇帝气的五雷轰顶,直接给关到死囚牢里,幸亏皇帝良心未泯,知道海瑞本意是好的,最终没有杀他。有的皇帝则不然,忍不住就直接拉出去施以杖刑,比如人称贤君的汉明帝,一次因为被劝谏着急生气,顾不上皇帝威严,拿起棍子就朝臣子身上打去,这个臣子被迫躲到床底下,汉明帝拿着棍子还在外边嚷嚷呢,“出来,你给我出来!”这个臣子说“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这才让汉明帝又理智起来,消了气。不过他是幸运的,碰上不幸运的就完了。比如隋文帝就好对臣子施以杖刑,好多大臣一再劝谏,隋文帝勉强接纳,但老毛病不改,碰到有谁劝谏不对自己心事,直接开打,打了又后悔,后悔了再打,就是改不了。这为他的儿子隋炀帝带了个很坏的头。隋炀帝特别厌恶臣下劝谏,公开宣称再有劝谏我的,即使当时不杀,事后必杀。又说:“我生性不喜人谏,尤其不能容忍位望通显的大官僚上谏。官位卑贱的上谏我虽然稍予容忍,但决不会提拔重用他。”你如果是他的臣子,可别听他的话,一旦劝谏了,还是会大祸临头的。就在隋炀帝冒着天下大乱,最后一次非要去南方巡游的时候,一位臣子就站出来冒死直谏,隋炀帝大怒,命卫士把他的下巴割掉,不让他再说话,然后施以斩行。这个刚死,又有个劝谏不要去的,隋炀帝二话不说,直接杀掉。最后再没有一个人敢反对他去江都,也就是到现在的扬州去游玩了。

还有的劝谏目的就是让皇帝着急,引起注意,甚至靠直谏来求名。明神宗常年隐居不出,朝政荒怠,有个御史叫雒于仁,上了主题为“酒色财气”的奏疏,意思是说皇帝有四个缺点,嗜酒,贪色,爱财,使气,明神宗看了以后,气不可遏,把内阁大臣都叫过来,对雒于仁的批评一一辩驳,说完后,要求必须重处雒于仁,首辅大臣申时行劝阻说,不能处罚他,处罚他一来说明皇帝有这些毛病,正好让他说中,而来就是没有,处罚了他,不正好让他出名了吗?所以还是留中不发,让他自动辞职吧。明神宗一想,是,最后这件事以雒于仁罢官归家了事。

其实劝谏,不一定非要直谏,完全可以婉谏,也可以理解为几谏,说白了就是见机行事。东汉末年,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我要去江东打猎,等着我。孙权吓坏了,属下吓坏了,都嚷嚷着建议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不吭声。趁孙权上厕所时,鲁肃追到厕所外跟孙权说了投降和不投降的利弊,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这才有了赤壁鏖兵和三分天下。这就是婉谏,几谏,而不是直谏。对这个,十六国时期前赵宰相刘殷就深有体会,他说“事君之法,当务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而况万乘乎!夫犯颜之祸,将彰君过,宜上思召公咨商之义,下念鲍勋触鳞之诛也。”也就是说,凡人还不能当面说人家不是呢,何况是万乘之尊呢。龙逢比干那种冒颜直谏,触犯龙鳞既让自己送了命,又没有达到目的,他们的做法实不可取的。正是因为这样,刘殷作为乱世中的乱世的一国宰相,最终寿终正寝,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好好表扬了一番。

对刘殷这个说法,唐朝名臣魏征也曾对唐太宗说,“请您让我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说,“忠和良有区别吗?”魏征说,“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会在使享有美名的同时,让君主也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则会因犯颜直谏而遭难被杀,君主也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亡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唐太宗听了十分赞赏和认同。

兵谏更有意思了。一般都是被逼的,几乎等同于谋反。唐末唐昭宗就被一群宦官搞了一次兵谏,被废了一次。这个太监把唐昭宗软禁后,在他面前拿着棍子在地上边划拉,边一条一条的说着皇帝不听他话的罪状,一边说一边骂,看史书时,这个情景十分带感,跃然纸上。宋高宗初年也发生过一次“苗刘兵谏”,是因为宋高宗本身做事不对导致的,这次兵谏搞得自己失去生育能力,还搭上了,还搭上了唯一个儿子的性命。西安事变也是兵谏,把老蒋吓得不轻,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

以上说的是劝谏的几种形式。各有长短,各有春秋。而劝谏不仅仅是靠勇气,还要靠知识渊博,必须要旁征博引,能以理服人。可是问题来了。现如今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当然有很多例子可以用。古代的人,特别是秦汉以前的人,读书有限,知识匮乏,怎么办。也有法子,一个是搞天人感应,哪里发大水了,闹地震了,或者来了彗星了,还有谣言和谶语等等都能成为臣子们劝谏的例子。特别是天人感应,是老天爷对皇帝做错事的一种警告。有时候就吓得皇帝一愣一愣的。西汉时期最厉害,有了天灾或星变,大臣就要被免职,甚至引咎自杀。

当然,劝谏还是需要举一些真正的例子来说服皇帝的,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越往前,能举得例子就越少,怎么办?另一个方法及时通过真假结合,编例子,什么“窃闻”之类的话,有的道听途说,有的是谚语,有的是引经据典,有的则纯属胡编。


重岐真好


《墨子》与《战国策》均为先秦时期的优秀散文。《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文中善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方法进行说理,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墨子》中的《公输》和《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体现了“说谏”特色的优秀篇章。墨子和邹忌都是能言善辩之士,在“说谏”过程中均体现了高超的论辩技艺。

  一、引鱼上钩、巧用迂回的墨子

  墨子论辩的巧妙就在于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这样就可以抓住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墨子见公输盘,采用的是“引鱼上钩”之法。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直陈其事,而说:“北方有侮臣者,原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自己想要他说的话。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

  墨子见楚王,则又是“巧用迂回”了。一开头就对楚王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说“倘若”“假使”等假设字样,好像是在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来。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可谁知楚王虽言“善矣”,却又以“公输盈为我为云梯之械,必取宋”,再一次把责任推回给公输盘。

  面对此种情况,墨子不得不在战术上同公输盘来一次较量,结果“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下,楚王不得不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至此,墨子“止楚攻宋”的目的已经达到。

  二、近取乎身、以小喻大的邹忌

  邹忌论辩的巧妙就在于他用诙谐幽默的戏剧性手法来说谏。他劝谏的目的是要齐威王广纳忠言、振兴齐国,但给国君提意见、说“弊”事,是有一定风险的,弄不好反而会招来祸端。从文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齐威王受弊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邹忌的劝谏也就是切实需要的。该以何种方式劝谏,齐王才容易接受呢?敏于事、善于言的邹忌决定以设喻的方式巧妙地讽谏齐王。

  邹忌由私事推及朝政,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并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以家事喻国事,拿齐王所处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由于这两种“蔽”十分相似,齐王听后如梦初醒,深以为然,不但称“善”,还立即下令赏赐,促使群臣吏民进谏,显示其广泛纳谏的决心。

  三、墨子与邹忌的论辩技艺之比较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墨子的论辩朴实、逻辑严密,主要是通过巧妙地设问、启发、诱导,使对方来肯定他想说的问题;或者说,通过设问、步步逼迫,使对方不能不承认。它的好处就在于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落入“圈套”,逃不了,挣不脱,只得就范。邹忌的进谏不同于墨子,他巧于设喻,善于铺设,用设喻讲述道理,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更易接受。很明显,墨子与邹忌的论辩技艺有明显的不同。

  1.从身份地位、论辩实质看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出身微贱。墨家学说主张从保护小生产者的劳动果实和私有财产出发,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争取实现其“兼爱”、“非攻”思想;倡议保障民主参政权利,从而达到一定的民意集中,实现其“尚贤”、“尚同”理想。因而,当墨子得知强大的楚国即将攻打弱小的宋国时,他不辞辛苦,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这都体现了他“非攻”的思想。然而,从二人论辩的实质来看,一个是为天下苍生不求名利,只求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救民于水火。而另一人却就助王治国而成就自己的名利。

  2.从论辩方式来看

  墨子的论辩逻辑性强,手法多变,面对公输盘用激将法“引鱼上钩”,面对楚王用设喻“迂回”达到目的。最终,公输盘之“义”,楚王之“窃疾”均成了墨子之制敌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公输盘、楚王均陷入理屈词穷之境地。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可看到当时齐国的政治并不算清明,很多弊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邹忌给齐王进谏时却只字未提齐国当前的弊政,而是大谈当天早上自己经历的一桩闺房秘事——与徐公比美,而妻、妾、客都不约而同地对他极情赞美。在这样一桩闺阁秘事营造的轻松氛围之中,切入朝议主题,使齐王欣然接受、心悦诚服。

  因而,从二人的论辩方式看,墨子的论辩不仅运用了强大的论辩技巧,将他人带入自己的思维中,最后以“理”攻人,还凭借了自身的军事实力,从论辩到实际演练,使对方彻底折服。而邹忌则是依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生活中提出论证,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委婉而形象地提醒君主,以“情”待人。

  3.从论辩语言看

  墨子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都借助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而在揭露公输盘的杀机使楚王最终打消攻宋企图的对话中,长句、短句交错使用,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而且这种语重心长的劝说方式自然亲切、委婉含蓄,充分尊重了齐王这一被劝说者。

  因而,这二人的劝谏一个言辞极富表现力、有气势、有威慑力,俨然—位大义凛然的英雄;而另一人言辞委婉含蓄、自然亲切、柔中含骨,更似一位在进谏中既能保全自身又能伸张正义的谋士。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二人虽所用方法不同,但在劝谏的时候都会注意对方法的选用,根据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劝谏的目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墨子与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不过分刺激对方,也不失自己的尊严,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论辩的技艺!



文雅小仙女


史记上有一篇专门讲过这个,特别逗。主要就是先用问题吸引皇帝注意让他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