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雾霭柔美的晨曦(张晓莲 摄)

图/张晓莲

一迈进颐和园西门,晓莲就“燃”起来了!咔咔咔,噗噗噗,她按动相机的快门声与她的脚步声交错着落在寂静的晨曦里,衬托着大自然的沉寂。快一点,我们要尽快赶到镜桥去,晚了就赶不上日出了!我空着手,跌跌撞撞跟在背着、挎着摄影器材、全副武装的晓莲身后往西堤小跑着。

镜桥位于西堤中部, 八角重檐攒尖顶,是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最为华丽的一座,是依照唐朝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意境而建,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乾隆皇帝在诗里赞颂镜桥道:“冰镜寒光水镜清,清寒分判一堤横。落虹夹水江南路,人在青莲句里行。”诗句中透露出这位才子皇帝对镜桥和其周围风景的喜爱。那里是拍摄昆明湖晨曦的最佳地点。

堤上的山桃花开了六分,正是最妩媚的时候。晓莲一边跑一边按动着快门。而我的心随着那些花朵,已经化成了无数瓣,努力汲取着大自然每一秒的精彩。

我们赶到镜桥,太阳也正在懒散地慢慢爬升着,她撒出了地平线上第一缕金色,精彩无比!她就像是火种,一下子把大自然点燃了、唤醒了:柳丝开始轻荡,桃花簌簌抖动着象从熟睡中醒了伸着懒腰,天空澄蓝,湖水淡绿,天鹅游弋,感官所及的大自然,每一秒都在变换着,万物美妙无比,让人目不暇接,让心不知所措。这是我跟随张晓莲第一次进园拍摄的情境,从未经历过,令人终身难忘。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万花璀璨(张晓莲 摄)

飞翔的雨燕

为了能拍下颐和园在不同时段的美,晓莲起早贪黑,“晓莲说”是个微信公众号,从2017年的三八妇女节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美篇《晓莲说》,到今天已经有80多期。加上北海、圆明园、承德等等,已经近百期了。

坚持,就是艰苦地付出,几年来,晓莲有一些难忘的经历。

“我是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8到10级狂风卷起水浪,撩起雾沙极像刮起了白毛风,掀起了高高的惊涛骇浪,风头一会儿冲上浪尖,一会儿坠入低谷。”2019年5月21日,晓莲发了一期“晓莲说”,她在开头如此说。

那天,她在新建宫门内湖边的栈桥上拍摄极端天气下的昆明湖,一阵狂风刮过来,把她吹得脚底离开地面,若不是有栈桥边的铜栏杆挡住,就会仰躺在被湖水打湿的桥面上。说不胆怯是假话,栈桥上只有晓莲一个人还坚持着,其他人也许是怕相机被湖水打湿吧,早就跑得远远地。晓莲也怕相机受损,但是她觉得,修相机好办,但这种极端天气,可能老天爷只给一次。衣服被打湿了,八级风下,冷得手痉挛,但按快门时,依然果断麻利。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飓风唤浪起雾纱(张晓莲 摄)

那一期《晓莲说》发了十张照片,那是晓莲冒着风险三次进园拍摄的成果。上午的湖水是蓝色的;下午的湖水是绿色的;傍晚的湖水是金黄色的,为了表现水浪的气势和质感,发表时她选择了用黑白来表现。

雨燕是颐和园这座古典皇家园林里精灵,是颐和园的一景。在北京的历史记录上,曾达到过50000只之多。雨燕每年春季至夏季来到颐和园,在古建的上空穿梭飞行。当一群雨燕啾啾鸣叫着掠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水面,小小的身躯在空中炫目地划过,桥东侧的体型巨大的八方亭朗廓的空间成为它们厚重的背景。

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小精灵的故事,2月份,它们从南非迁徙,4月份到北京,每年7月中旬雨燕飞离北京,11月中旬抵达南非越冬地,那里的昆虫食物丰富,能满足北京雨燕的食物需求,单程飞行距离16000公里。它们的飞行速度达到了时速110-120公里,是鸟类长距离飞行中是最快的。它们在北京产卵、孵化、育雏。除了孵蛋和喂食幼鸟,雨燕从来不落地,因为它们的脚结构特殊,不能行走,一旦落地,再次起飞很难。因而它们能在飞行中捕食,在飞行中睡觉、交配,一生飞行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12圈。平均每只雨燕的存活寿命为15-20年。在它们一代代坚韧的往返巡回中,雨燕见证了北京城的朝代更替,兴旺衰败,千百年来它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多么令人敬佩的小精灵啊!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金燕阁辉(张晓莲 摄)

2019年7月22号,《晓莲说》推出了一期“雨燕”,全篇41幅照片,这是《晓莲说颐和园专辑》第68集。晓莲拍的雨燕令人惊奇、感动。惊奇在小精灵们那么快的飞翔速度,晓莲的镜头竟然拍出了它们呆萌的小眼神;感动的是,这种自然的精灵与古老园林的互动,让动与静、古与今、天与地、人与万物,都通过雨燕融汇贯通在了一起。《晓莲说》雨燕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雨燕,更引起人们深度的思考,而晓莲为了她热爱的颐和园也像雨燕般地勤奋飞翔着。

2019年夏天,晓莲成功地拍摄了一张象形晚霞。天气当时比较差。没想到晚上7点西边红霞起来了,瞬间的红霞级像雨燕。但是西堤有一个高高的铁护栏,令人无法取景。恰巧碰上朋友的朋友,这位男士一手扶着栅栏,一手举相机,3人根据自己经验把相机数据调好递给他,他负责按快门。这是老天爷给的稀缺天象,有不可复制性,这张片子晓莲非常喜爱,得来不易啊!

她成功地拍了䴙䴘的“鸟生”:相恋、嬉水、撞胸、献草、踩蛋、搭窝、孵化、育雏,以及鷿夫妇带领䴙䴘宝宝在湖中游弋的全过程。颇有喜感,也令人爱怜。因为观察细致和经验的积累,晓莲一看天鹅在拉开距离在排队,就知道它们要起飞了,所以她能拍到很多天鹅的精彩镜头。

2019年3月15号,我还跟随晓莲有一次拍摄经历。那天我们清晨先拍西堤的山桃,接着往佛香阁上跑,因为今天要出船。每年春季,游船要从西堤北侧的大船坞运到东堤、南湖岛等几个租船码头,深秋时再拖回船坞藏储。因为要在昆明湖上运转,所以必须在万寿山高处的佛香阁才能拍到壮观的全景。她必须在九点前到达拍摄点。从后山的八大庙到佛香阁,路虽然陡,确是距离最近。她奋力往山上爬着,紧跟其后的我听到她粗重的呼吸象拉风箱,后来我才知道,她在2016年早已被确诊为慢阻肺,但她依然脚步匆匆。

佛香阁的南山门外,两侧有一个四五十公分宽的石台,下面是几十几米深的台阶。我揪心地看她走到那个窄窄的台上,怕她忘情拍摄掉下去。但是只有站在那里,才能够俯视湖面,才能成功拍到船队。不知是不是有意造型给晓莲看,湖面上的小船连成一串,做出各种造型。天鹅也飞来凑趣,在湖面上优美地舞蹈。此时的晓莲已经连续拍摄四个多小时了,她依然亢奋地不停按动着快门。为了减少身上的负重,进园拍照时晓莲从不带水,她宁可多带一个镜头。为了出手快,她的腰包是个相机包。她像个耐力极强的骆驼,也像勤奋灵动的雨燕。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醉于夕雪之畔(张晓莲 摄)

其实,晓莲的身体并不好,2019年冬季,晓莲“慢阻肺”加重了,只能住进医院治疗。很难想象她一天背着几十斤的摄影设备,在园子里转悠好几个小时。她说:“园里各种的鸟类,春秋季短暂,我得和时间赛跑。”其时不止春秋两季,她热爱自然,热爱颐和园里所有的自然赐予的一切,如果没有这种挚爱和顽强的毅力,是拍不到好片子的。

看完新一期《晓莲说》,人们总是期待着下一期,《晓莲说》成为京城喜爱摄影和热爱古典园林人群体的挚爱。让人们在学习和欣赏的时候,还应该看到她背后的故事,看到她对古典园林的宣传、保护和思考。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天地间唤出彩虹(张晓莲 摄)

大自然的合伙人

晓莲的片子很有“魔性”,人们都熟悉的颐和园,在她的镜头下变得陌生了、不可思议了,仔细再看看,那个熟悉的场景,只是美得令人窒息,美得令人赞叹不已!每一期的《晓莲说》和美篇都在35张图左右,成为人们期盼的审美饕餮。

拍好一座古典园林,需要掌握一个密码,那就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园林是什么?在我们的古人那里,园林是来安放心灵的。不管是皇家园林的宏阔,还是士人园林的精雅小巧,都在通过园林的语言表达着天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关系。如果没有大自然的表演,建筑是没有灵魂的;如果没有人类文明结晶的建筑,大自然是荒蛮的,缺少了内容。

园林的建筑是固定的,晓莲需要的是与大自然的密切合作。作为摄影人,要合作到水乳交融、天人合一才能解读这个密码。而往往老天给的契机只在一瞬间。为了这一瞬,晓莲需要付出几个小时,几天,乃至更多,用她的话说叫“十网九空”。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晓莲渐入佳境,她对花期、对园中的小动物、季节气候都稔熟于心,她甚至会看天象,傍晚会不会出晚霞,早上会不会有雾,她都能做出准确率很高的预测,因为她已经和这座园林空间融为了一体。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张晓莲 摄

在实践中,晓莲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摄影理念:创新、光影、勤奋。

她所言的“创新”,不仅仅是构图,还有视角。发现新的视角,反映不同天时、不同时间段、不同视角的微妙变化中的园林之美,需要沉浸,需要浓烈的热爱情怀。为此她几乎每天都用脚步丈量着颐和园的一寸寸土地,用心灵发现、用镜头表现着大自然投放在颐和园这座古典园林里的生命之美。微雨后的建筑倒影,阴天时的静谧湖面,一株山桃后面的佛香阁。她最有创意的是把西堤拍成了“横看西堤竖看松”。那个时候晓莲没有一点版权保护意识,她的姐姐赞叹别人把杭州的苏堤拍了这样,晓莲说这是我的创意,我早就拍了。

如果没有光影,照片就没有灵魂。晓莲拍了很多动人心魄的作品,成功在她对光影的准确使用。长廊、窗棂、佛像、门缝、建筑上的小脊兽,都在光影里给我们诉说着故事。

几年的拍摄经历让她感悟到:“创新,光影,勤奋”是摄影的命脉。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没有光影就没有灵魂,没有勤奋就没有作品!是的,没有勤奋,前边都是空的。用镜头还原大自然真实的美,她不主张炫技,不主张多用“二爆、多爆”等摄影技法,她说:大自然就是最美的,我们要尊重、敬畏大自然!因此她作品呈现出的质朴、自然之美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春归何处(张晓莲 摄)

更上一层楼

景色再美,也还是景色。连续拍了几年颐和园,晓莲有了新的体会,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反映自然之美,更要深挖文化之内涵,要把两者结合呈现出来。她的“仁寿殿”一篇,就是尝试:围绕一组建筑,反映它在不同时序、不同光影下的文化内涵。

仁寿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仁寿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卷棚歇山式屋顶,金龙和玺彩画。在金碧辉煌的同时,彰显着一种潇洒、飘逸与闲适的气度。

清代皇家园林里凡是临朝的殿宇都叫勤政殿。当历史的脚步从清漪园跨越到颐和园,昔日的勤政殿被更名为仁寿殿。这不仅仅是名字的转变,更标志着清朝权力中心从光绪皇帝向慈禧太后的转变,同时也是清朝国运的转变。张晓莲这一组仁寿殿的作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做了多角度的诠释:前景的凤昂首挺胸,投在大殿上巨大的龙的影子,在虚幻中张牙舞爪,这前景的凤昂首挺胸,投在大殿上巨大的龙的影子,在虚幻中张牙舞爪,这晓莲的镜头有强烈的带入感和引领感,她开始从景色的宏观转向文化的晓莲的镜头有强烈的带入感和引领感,她开始从景色的宏观转向文化的微观,她引领人们回眸凝视,在深情的凝视中,历史的厚重感、纵深感扑面而来。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虚实之间(张晓莲 摄)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张晓莲 摄

从2018年开始,除颐和园外,她又涉猎了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北海等,晓莲把拍摄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作为自己一生的课题。

60岁,一个人活了一个甲子,沉淀的东西太多了!60岁之后的路怎么走,比总结走过的路更重要。晓莲用的相机,是2015年她60岁生日那天,爱人周永秋送给她的礼物。那可是一份大礼哦:佳能5D3相机,100-400长焦;16-35广角;24-105中焦;三脚架以及所有的配件。这礼物成就了她60岁之后的人生。五年过去了,机身磨损得就像晓莲的身体,但是它成就了晓莲60万张美好的记忆。

“颐和园我拍你万遍不厌倦”,“拍摄颐和园是我永远做不完的梦,我愿做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追梦人。”晓莲在《晓莲说》在这个平台已经发表2800多张精品,表达着她对颐和园绵绵不尽的爱!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张晓莲 摄

坚守一份失败与重复,坚守一份落寞与孤独,张晓莲让我们看到了摄影人不一样的风采!

即便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晓莲多次在影群中认真地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艺术没有止境,不能做井底之蛙”。晓莲还在向艺术的顶峰攀爬着。

晓莲仰头指着天空下的柳树说,明新你看她们多美!湛蓝的天幕上,是嫩嫩的绿柳曼妙的舞动。我们稍稍挪动一下脚步,天空的构图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又一种美。大自然每时每刻都是新的,晓莲的眸子被热烈的爱和柔情燃烧得亮亮的。她就像只勤奋的雨燕,追逐着梦想,飞翔着,飞翔着!

原来皇家园林这么美!这12张照片,记录了你未曾见过的颐和园

张晓莲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