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宜昌 | 遊三遊洞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激情洶湧的長江流經宜昌

展現出了她的安詳溫潤

歷代文人墨客行至宜昌

寄情于山水,題詞賦詩

留下無數絕妙佳作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

在旖旎風光中,詩情話“宜”

一起走進這座詩歌裡的城

詩詞中的宜昌·三遊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三遊洞,素來享有“長江三峽第一洞”的美譽,因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這裡有著深厚豐富的人文文化、山水文化和古現代軍事文化,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和重要歷史文化遺存。

三遊古洞

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喜歡寄情山水,題詞賦詩。

公元819,白居易、白行簡和元稹三人相會於夷陵(今宜昌市),在峽口飲宴時發現一天然洞府,由元稹提議:“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並由白居做“序”而紀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遊,故為三遊洞”。三遊洞即此而得名,人稱“前三遊“。

到了宋代,蘇軾、蘇洵、蘇轍慕名而來,為“後三遊”。

摩崖古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文壇佳話,千古流芳。後世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詠留墨,贊江山俊秀,抒人生感懷。

唐宋以來,歷代遊覽過三遊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過職的官吏,或題寫詩文、或刻碑記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來並已經發現的近60件,楷、隸、篆、行、草各體皆備,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摩崖古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古軍壘

古軍壘遺址位於西陵峽口的下牢溪與長江交匯處,古人稱此為“險隘之區,如鄭之虎牢,秦之幽谷”。據《北國地理志》,這一帶漢代曾稱“下牢戍”或“下牢關”。

一九八三年在修建濱江長廊時期發現該遺址,一九八四年正式發掘出土。古軍壘南北長十餘米,東西寬九米,殘高三米,均用幾何紋和繩紋砌就,逐層收分,形若倒置的升斗。

古軍壘遺址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出土文物中有古代箭鏃以及東漢紀年磚等,紀年磚名文“延光四年,公元一二五年”,為研究軍壘的時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據考證,古軍壘始建於東漢晚期,延用至六朝。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張飛擂鼓臺

西陵峽峽高谷深,水流湍急,為川鄂咽喉要塞,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劉備曾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便在此處屯兵操練,張飛親自擂鼓助威,千帆軍船爭相齊發,士兵氣勢如虹,蔚為壯觀。

張飛擂鼓臺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張飛擂鼓臺背依幽深峽谷,下臨滾滾長江,環眼圓睜,虎鬚戟張,巨臂揮捶,似聞隆隆戰鼓聲,再現了一代名將的勃勃英姿。

張飛擂鼓臺|圖@行走的宋宋同學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於宋朝,由峽州(今宜昌)太守朱慶基修建在大江邊,為的是方便船伕和商旅休憩。

古時川江行船艱難,船伕們闖三峽、歷險灘,一路驚險,“江出峽始漫為平原”,到此處方才算是脫離險境。因此在亭中“瀝酒再拜相賀,以為更生”(《峽州至喜亭記》歐陽修)。因此亭子取名“至喜亭”,寓意人至此而後喜。

至喜亭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楚塞樓

楚賽樓始建於北宋時期,古人登高攬勝,把酒臨江,詠唱出了一首首讚歎峽江風光的詩歌。

楚賽樓|圖@行走的宋宋同學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請關注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微信:愛上宜昌

愛上宜昌綜合西陵峽發佈

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請自行聯繫

诗词中的宜昌 | 游三游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