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三個月的糧?算了吧

近日,網上傳言疫情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危機,有聲音號召網友“空下來去超市買點米,囤三個月的糧”。

囤三个月的粮?算了吧

原因是,網友僅憑几段消息就斷章取義、製造謠言:“現在從綜合各路消息,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的消息已成真,原因主要是因為自然災害(病蟲害)以及疫情影響嚴重,不少國家為保證國內糧食價格穩定,供應充足,採取了過激的措施。”

於是,國內網絡上出現了“囤糧三個月”的說法。

“大國糧倉”庫存充足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糧食出口國傳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近年來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的同時,從2014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重新核定並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各地已全部落實到位,而且大中城市還建立了滿足市場供應10天至15天的成品糧油儲備。同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品種結構中,小麥和稻穀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

除上述政府儲備外,2004年以來,我國對稻穀、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市場情況每年收購了一定數量的最低收購價糧食,這部分糧食主要通過國家糧食交易平臺向市場投放,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穩定了市場價格。多元市場主體也建立了用於正常生產經營的商業庫存。我國糧食庫存充裕,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糧食物流運輸通暢,糧油市場供應不脫銷、不斷檔,國內糧油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疫情前期,群眾居家不外出多購買儲存一些糧食,由於超市、賣場等零售市場貨源充足,短暫的群體性集中購買也得到了基本滿足。目前居民採購米麵油心理穩定,受餐飲業等消費需求減少影響,國內米麵油消費總體偏弱。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3月23日全國加工企業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進廠價格比春節前增長0.1%、下降0.2%、增長0.4%、增長1.3%。麵粉、早秈米、中晚秈米、粳米出廠價格比春節前下降0.4%、增長0.6%、增長0.5%、增長1.3%。

百姓米麵“兩無憂”

我國稻穀供給充裕,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2019年我國稻穀產量2.096億噸,同比減少252萬噸,食用消費1.58億噸,同比減少50萬噸,儘管稻穀飼用和工業用糧有所增加,預計年度結餘1430萬噸,已連續多年結餘,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主產區早稻面積將會增加。疫情防控期間,有關部門合理安排政策性稻穀競價銷售,2月10日開始每週向湖北地區增加投放中晚稻80萬噸,成交率僅0.28%,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

小麥供求平衡有餘,連續多年產大於需。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1.34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已連續5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由於消費結構升級,麵粉消費下降,國內食用消費總體平穩,但飼用和工業消費有所下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麥消費1.235億噸,同比減少532萬噸,年度結餘1400萬噸,同比增加870萬噸,已連續7年產大於需。

今年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1億畝,目前苗情長勢良好,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佔比分別為23%、77%,北方冬小麥苗情明顯好於上年同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有較好基礎。國家穩定投放最低收購價小麥,2020年以來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儲備小麥陸續輪換出庫,小麥價格走勢總體偏弱。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國採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對目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大,有利於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我們的口糧絕對安全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佈暫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佔世界貿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部分糧食出口國為保障國內供給也可能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當然,通常應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2019年我國進口越南大米僅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1~2月從越南進口大米僅3萬噸。事實是,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

儘管近年來國際市場曾幾次出現“過山車”式的糧價大幅波動,但由於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保障有力,糧食市場總體保持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國家採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舉措,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連年獲得豐收,實現了口糧完全自給,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目前我國穀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較為堅實。2019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加594萬噸,增長0.9%。總體看,我國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重慶庫存糧食可滿足10個月以上的消費!

4月1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第六十三場),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寶權就我市糧食儲備問題答記者問。

進口大米、小麥對重慶市口糧供應影響很小。

“近期,有媒體報道部分糧食出口國限制大米、小麥等農產品出口。”趙寶權介紹,3月28日,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即使我國不進口大米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

趙寶權介紹,重慶市的進口糧食量少,2019年全市直接進口糧食僅1.5萬噸,主要為長粒米、中短粒米、小麥,用於調劑市場品種餘缺,豐富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進口大米、小麥的消費只佔市內市場消費的2.5‰,對我市口糧供應影響很小。”

庫存可滿足全市居民口糧10個月以上

在糧食儲備方面,趙寶權表示,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重慶市完成了儲備糧增儲任務,已建立了中央、市級、區縣級三級政府儲備體系,除政府儲備以外,還有數量充足的企業商業庫存等,我市各類庫存可滿足全市居民口糧10個月以上的消費。同時,建立了可滿足15天市場供應量的成品糧油儲備。“全市糧食儲備非常充裕,不管是原糧還是成品糧都儲備到位。”

關於糧食應急體系方面,趙寶權介紹,全市共建立了糧食應急供應網點1039個,糧食應急加工企業86家,糧食應急配送點81個,糧食應急儲運企業63家,主食加工企業15家。全年糧食應急處理能力約210萬噸,油脂應急處理能力175萬噸。3月10日,市內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就已經全面復工復產。其中,市儲備糧公司、紅蜻蜓食用油、可可香米業、龍泉麵粉等大型應急企業從1月26日(大年初二)就全面恢復生產,有效保障了全市糧油商品供給;重百、永輝、家樂福、華潤萬家、麥德龍等重點商超在市場供應中發揮了重要終端作用。

“從總體上來看,在國家統籌調度下,我市的糧油生產正常、儲備充足、供應穩定,請廣大市民放心。”趙寶權在發佈會上還向市民發出溫馨提示:大米是有生命力和保存週期的,市民家庭儲糧條件不如專業成品糧低溫庫,在潮溼或炎熱情況下極易生蟲、變質,反而影響口感。當前,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是兩大主旋律,需要及時有效遏制有關“囤糧”的傳言,不給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添亂。我們每個人要回歸理性,把權威聲音作為生活參考,而不是把不靠譜的傳言作為指南。(共青團中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