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手機業務再次走低,小米能實現“軟著陸”嗎?

若手機業務再次走低,小米能實現“軟著陸”嗎?

五一假期的第二個工作日,小米赴港股IPO的消息就“按計劃”發佈了,意料之中地引發了外界的熱烈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小米IPO後的市值能否突破1000億美元。

4月30日,香港聯交所二十年來最大幅度的改革舉措在歷經四年的醞釀後正式落地,新修訂的《上市規則》正式生效。香港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最大看點有兩點,一是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二是接受暫無營收的生物科技類企業。四年前,香港聯交所因堅持“同股同權”的上市規則而痛失阿里,其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也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滑落至第四名。如今新政正式落地,香港聯交所亟需另一個具有相當體量的內地科技公司來驗證新政的效果,小米幸運入選。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小米赴港IPO的進程將會非常順利且迅速,具體可參考鴻海閃電過會A股。據傳,在港股IPO成功後,小米將會迅速登陸A股CDR,每一步都踩在了改革紅利釋放的“鼓點”上。

不得不承認,小米的招股書還是非常棒的,不僅有情懷,而且還披露大量數據和信息,滿足了外界對於“傳奇”小米的好奇心。大觀人對於小米生態及其背後可能的龐大估值不感興趣,更感興趣的是小米作為一家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這也是很多長線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小米“鐵人三項”最鐵的還是手機業務

小米招股書中明確了小米的業務定位: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這一定位並不諱言手機業務之於小米的戰略基石地位。

招股書中透露的數據顯示,2015、2016、2017三個年度的佔比分別為80.4%、71.3%和70.3%,對應的銷售收入分別為:537.16億元、487.63億元和805.60億元,屬於絕對的主營業務。2016年小米手機業務下滑,連累總收入增幅僅有2.4%,2017年手機業務以65.2%的增幅強勢復甦,由此帶動總收入增長了67.5%。這一組數據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手機業務在小米收入中的比重,同時也顯示了手機業務對於小米業績增量的決定性影響。

如果手機業務再次走低,小米“軟著陸”唯一的指望就是它的生態

雖然手機業務佔了大頭,但是小米一再強調自己不是做手機的,而是做智能硬件的互聯網公司,招股書上的“鐵人三項”模型圖也在刻意淡化手機業務。

若手機業務再次走低,小米能實現“軟著陸”嗎?

小米招股書截圖

小米描繪的生態眾說紛紜,在“藍圖”實現之前無論唱多還是唱衰都沒有多大意義。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反問:如果手機業務再次陷入低迷,小米能否平穩過關實現“軟著陸”?“米粉”以及唱多小米的圈內人士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能!”,理由可能是小米傳奇般的運營效率,也可能是聰明的管理層,還有可能是滿滿情懷的價值觀,但最靠譜的理由應該是小米的生態。

低價一直是小米手機的一個重要“標籤”,招股書顯示,小米智能手機在2015、2016、2017三個年度的平均售價分別為:807.2元、879.9元、881.3元。對於小米而言,低價不僅僅是其拓展市場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戰略意圖。在小米所謂的生態裡,手機業務是一個重要的“樞紐”或者管道,承擔著為其互聯網服務乃至IoT產品輸送用戶的重要職能。換言之,來自互聯網服務及智能家居業務的增長是小米的戰略縱深和手機單品的“護城河”以及發生危機時的緩衝帶。

若手機業務再次走低,小米能實現“軟著陸”嗎?

小米招股書截圖

那麼,互聯網服務和智能家居相關業務能夠擔起這個重任嗎?招股書顯示,小米的互聯網增值服務佔比為8.6%,樂觀估計未來1至2年內能夠達到10%以上,小米的“師傅”蘋果目前的的硬件與服務的收入比是9:1。因此,大觀人判斷,所謂的生態短期內還無法有效緩衝小米因手機業務一旦滑坡所引發的系統性危機。

加快拓展海外智能手機市場才是小米眼下的中心任務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調整期,整個市場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因此,國內手機市場走入低迷將是大概率事件。Digitimes Research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環比下降34%,同比下降13.4%,出貨量低於9000萬臺。這是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首次單季度出貨量不到1億臺。

小米對此早有預判,並早早地佈局海外市場,目前已經在印度等新興市場佔據領先地位。在國內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加快海外的市場拓展步伐才是小米平穩度過下一次低谷的抓手。小米的招股文件顯示,小米計劃將IPO募集資金的30%用於全球擴展,重點就是要加快拓展像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

然而,海外市場也並非一片“藍海”。以小米引以為傲的印度市場為例,華為、VIVO、OPPO等一眾國產品牌也在全面拓展印度市場,並且還打出了產品差異化的牌。儘管小米有諸多優勢,但是另外三家也不含糊,未來的爭奪戰不可避免,小米如何獨佔鰲頭為其生態輸血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