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合益洞察】知識社群的魑魅魍魎——令人混沌的xx大學

◎ 作 者 / 王駿聲

◎ 來 源 / “誠合益管理諮詢”微信公眾號

末日預言與認知失調

已經很久沒人提起六年前人類曾經歷的那場“世界末日”了。“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臨以後,12月22日的黎明永遠不會到來……”。按照瑪雅曆法的計算,2012年12月21日是第五個太陽紀的終點,在此之後,地球將徹底毀滅。

【誠合益洞察】知識社群的魑魅魍魎——令人混沌的xx大學

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個無稽之談,對於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這也只是個聽起來有點意思的傳言而已:在前一天略帶忐忑地睡下,第二天“啪”的一下睜開眼的時候,或許還有點“又可以活下去”的小欣喜。

然而對於那些以“末日與拯救”為核心理念的宗教教派而言,“末日”過後,末日才真正降臨——基於末日預言的一切教義都變成了謊言,這可怎麼辦?我那時曾不懷好意的想,他們得精神崩潰吧?上了這麼大的惡當,整個工作生活都被影響甚至犧牲了,換作我,估計要麼羞憤自盡,要麼報復社會啊!

事實證明,是我幼稚了。“末日”之前倒是有些狂人,用一些暴力或放縱的方式來釋放絕望之情;而“末日”之後,那些最相信末日學說的人反倒很是平靜!他們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末日並未降臨做出解釋,有說是因為他們的祈禱而阻止了災難;有說末日其實降臨了只是沒有按照我們想象的方式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究竟是怎麼了?

答案早在1957年就有了。按照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其1957年的著作 《當預言失靈》中的描述,其觀察的“幽浮末日教派”(教義為外星人將毀滅地球)的成員在其首腦的預言失敗後,同樣沒有出現暴亂和解散。為此,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來進行解釋:因為預言失敗這種“預期落空”增加了認知間的不協調,使得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的成員,為了減緩這種心理不協調而改去接受新的預言或解釋:外星人已經因為他們的虔誠祈禱而饒恕了這個星球。

簡而言之,發現自己錯了是一件讓人很不舒服的事,而如果這種錯誤已經動搖了工作及生活的根基的時候(所謂“再也回不去了”),那麼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壓垮自己,無論多麼荒謬的事物,都可能被接受(自欺欺人)。

這個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很多東西,包括當下許多人對於知識社群一些亂象的辯護。

Chapter2

販賣焦慮而非知識的知識社群

說實話,前段時間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混沌大學”的時候,我的腦子是一片混沌的。作為一名資深的“信息飢渴症”患者,居然有我完全沒聽說過的知名知識社群?而且,這個名字很是一言難盡啊,口齒不清的話一不小心就會念成“混蛋大學”……

然後我花了很長時間瀏覽那長達700多頁的PPT,終於,腦袋徹底混沌了——講的都是些什麼玩意?(後來又看了另一個PPT,一樣的感受)

“第一性原理、價值網、組織心智、成長型思維、量子力學、《失速點》、《第二曲線》、《未來簡史》、《反脆弱》、《創新者的窘境》”,好多新名詞,好多沒看過的書啊!還有好多大牛企業的案例啊,雖然沒怎麼聽懂,但他講的好有道理啊!作者好博學啊!我要好好跟他學,我也要懂這麼多才行,不然跟那些聽課的人比就落後了啊!——如果不是早就見過裡面的一些名詞,也早就看出他這是什麼玩法的話,恐怕我一定會有上面的感受——崇拜,或者焦慮和恐懼。

本質上,現在許多所謂的知識社群,都是在販賣焦慮。道理也很簡單,知識一直在那,在書本里,在別人的故事裡,從來都不會跑。如果不想辦法把你撩到心急火燎、火燒眉毛,誰有那個動力和意志力去學習?

焦慮其實也沒問題,只要不過份,焦慮勉強也能等於渴望,至少讓人想去學習——這也是一些人為混沌大學辯護時的一種說辭,問題在於之後的選擇。焦慮和恐懼這麼不舒服的感覺,當然一定要想辦法消滅掉,是選擇通過獨立自主的閱讀和資料搜索去研習、思考、批判和總結,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還是選擇最容易的一種做法——依賴?“就跟著這個人吧,他告訴了我這麼多沒聽過的道理,跟著他一定是正確的,他能指引我們前進,帶領我們到達光明的彼岸!”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選擇的是後者,因為後者真的省力。如果這個權威真的靠譜的話,那也還罷了。可惜的是,對於混沌大學而言,這位“教授”毫無專業性可言。對這位“教授”專業性的判斷,推薦參看康志軍老師的兩篇文章(文章一文章二,點擊藍字可直接進入鏈接)。

Chapter3

“你沒聽過就沒資格評價”和“總算能讓人開拓視野”

在康老師的文章留言裡,最常見的兩種辯護理由是“你沒聽過就沒資格評價”和“總算能讓人開拓視野,學點東西”,看到這兩條時我不禁啞然失笑,在網絡上,類似的論調早就被駁斥爛了。如果這些人能多上上網,多一些比較優質的信息渠道,恐怕就不會作出這種辯護。回頭想想,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恐怕也不會輕易迷信那位李“教授”。

簡單駁斥如下:

“你沒聽過就沒資格評價”——如果蘋果壞得很嚴重,我不需要吃一口才知道。

“總算能讓人開拓視野”——一家飯店菜單做得很漂亮值得表揚,可菜做得不好就是不行。

退一步講,即使沒有犯很多錯誤,當這個社群領導者起到的實際作用(開拓視野)與其享受到的名聲地位(觀點或意見領袖)不對等時,至少也稱得上是“德不配位”,是種扭曲的權力形態吧?而任何扭曲的權力,都不會導致什麼好的結果,這一點,身為中國人不會不理解的。

Chapter4

宗教、傳銷組織和韭菜

實際上,在看到康老師文章裡很多人的辯護以及其收到死亡威脅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宗教和傳銷組織。

【誠合益洞察】知識社群的魑魅魍魎——令人混沌的xx大學

除了同樣源自某種焦慮以外,宗教和傳銷組織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即領袖的可靠性是不容易確認的(因信稱義),所以都需要通過許多心理學手段來塑造權威感和群體認同。上面已經提到,面對焦慮和恐懼時,人們會陷入到一種非常容易盲從的境地,本身就容易迷信權威,如果組織再有意識地強化權威感和認同感,很多人根本無路可逃。

比如“自創理論和術語”,宗教組織和傳銷組織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和語言體系。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上帝之愛;傳銷組織的五級三晉制和一些黑話等等(這裡不涉及價值判斷,僅討論這種做法的實際結果)。這種區別於其他組織的理論和術語,會形成一種天然的區隔,形成一種認知標籤:認同且使用的就是自己人,不認同不使用的不是自己人。顯然,人更喜歡和自己人一起玩耍,更願意接受自己人提出的要求,也更相信和服從那個最大的自己人——社群領袖。

有意思的是,如果這個知識社群的核心人物水平夠高或者夠有底氣,他反而不太會刻意運用這些方法。比較知名的幾個知識社群,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樊登讀書會和混沌大學,其中後兩者的爭議比較大,原因就在於,樊登會兜售自己的理論,可惜專業性不足;混沌大學更是一堆自創的名詞,組合成一個毫無邏輯的理論框架。羅正宇可能是因為起步早底氣足,也可能是因為比較有自知之明,所以不太強化自己的權威形象,而吳曉波則是自身水平目前還夠硬,撐得住他的聲望和地位。

可惜的是,當你認同的權威並不靠譜時,你將不得不面臨許多需要辯護的場合。性格弱一點的,會成為“背後的人”默默支持;而性格強悍一點的,則會成為“打手”和“幫兇”。為什麼?明明只是知識探討而已,何至於口出惡語,甚至要人性命呢?原因就是開篇所說的認知失調。

並不是所有的維護者都是認知失調,有一些人是這個組織的獲益者,無論是名望、資源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他們都有充足的維護理由,這部分人其實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最可憐的是那些腦殘粉,他們最真誠然而也最愚蠢和最可怕,為了平息自己的認知失調,去維護一個充滿了錯誤的偽專家,以至於要威脅人的性命,何苦來哉?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韭菜”,好比股市中的那些只知道盲從的新手,除了犧牲自己成就他人,得不到任何好處。

【誠合益洞察】知識社群的魑魅魍魎——令人混沌的xx大學

Chapter5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為什麼認知失調會導致如此荒謬的情形呢?因為精神上的軟弱,需要一個精神上的父母,去替自己包打天下。當存在困惑時,不喊餓了嗎而是喊媽,是最直接的反應。人是群居動物,天然就對他人有依賴性,沒有人能夠完全依賴自身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很好地生存。《金剛經》中須菩提替芸芸眾生向佛陀問了一個問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都別依賴才能解脫。這境界太高,我們普通人沒這麼高明,總還要把心安在一個地方,或者說相信一些什麼。只是,別瞎信啊。什麼才比較可信呢?或者說,哪個“媽”叫起來比較安全呢?——科學。

實際上,科學這個“媽”也不總是那麼靠譜,特別是人文社科領域。不像理工學科,其結論往往能夠由重複實驗來驗證,因果關係十分清晰。人文社科的很多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依賴於實驗過程和統計檢驗方法的可靠性。就在前段時間,社會心理學巨擘菲利普·津巴多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遭受了很激烈的質疑,引發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目前雖然尚未蓋棺定論,但至少讓人不敢再直接簡單採納其結論。

【誠合益洞察】知識社群的魑魅魍魎——令人混沌的xx大學

哦,看來誰都不能信了?那種感覺真是,放眼望去誰都不可靠,誰都不可信,天下烏鴉一般黑,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難道就沒法獲得點安全感了嗎?當然不。首先,科學仍是最靠譜的那個“媽”,比起只從個例、直覺和暢銷書中總結出的“成功經驗”,運用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要嚴謹和普適得多。其次,科學本就不是真理,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可以被質疑、被批判,講究證據和邏輯的思維模式。換句話說,對科學媽媽的話,要批判著聽。

可惜的是,批判性思維這件事,中國人又是很欠缺的,本文對此不作贅述。

Stay picky, stay naughty

回到知識社群的話題裡,那些作為社群核心的偽專家,勸人讀書沒錯,夾帶私貨可恥;而作為學習者正確的姿態也很簡單,保持懷疑,自主學習,別迷信任何一個導師的二手知識。Stay picky, stay naughty(保持挑剔,保持淘氣)

說到底,成功的慾望和焦慮始終是存在的,所以類似的組織也將始終有生存空間,我所期待的是,民眾越來越明智而真正的科研成果能夠越來越普及,讓這類偽專家存在的門檻高一點,再高一點。至於學術界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大眾不信專家而信那些偽專家,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題外話:混沌大學請的那些外部的專家還是相對靠譜的,還是可以去聽的,不要因噎廢食。一樣,帶著獨立思考和批判的心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