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採集、炮製、古今用量!


中藥的採集、炮製、古今用量!


一、採集

中藥品種,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後來,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又增加了七百十六種之多;以後,各地陸續有民間應用藥草出現,一般估計當在三千種左右。這些中藥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三部,而以植物佔大多數。因此,中醫藥物書籍稱做“本草”。

藥物的產地和採集時期,對於療效有著密切關係。故李東垣曾說:“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

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舉例來說,如貝母產於四川的和浙江的效用不同;羌活和獨活,草紅花和藏紅花,也不相同。因而,中藥有很多名字是根據產地而起的,如黨參因產上黨得名,川芎因產四川得名。在一般處方上,還特地寫明產地,如川貝母、浙貝母,以及川桂枝、川黃柏、廣木香、秦當歸、杭菊花、雲茯苓、建澤瀉等。目前有些已不需要,有些還是應當寫明。

由於植物的生長成熟各有一定時期,入藥部分又有根、莖、花、葉之分,所以藥物氣味的保全和消失,全靠採集季節的是否適當,及時採集不僅提高功效,還能保證豐收。茲簡介如下:

1.根:藥物用根部,取其上升之氣,如升麻、葛根等,應在尚未萌芽或已枯萎時採取,精華蘊蓄於下,藥力較勝。

2.莖:能升能降,取其調氣,如蘇梗、藿梗等,應在生長最盛時採取。

3.葉:取其宣散,如桑葉、菏葉等,亦以生長茂盛時採取為良。但不宜於下雨後採摘,防止黴爛變質。

4.枝:取其橫行走四肢,如桑枝等,採集方法同莖、葉。

5.花:取其芳香宣散,如菊花、辛夷花等,應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時採取,其氣最濃。

6.實:取其下降之氣,如枳實、青皮等,應於初熟或未老熟時採取。

7.子:取其降下之氣,如蘇子、車前子等,應在老熟後採取。

8.仁:取其潤下,如杏仁、柏子仁等,宜老熟後採取。

9.節:取其利關節,如松節等,以堅實為佳。

10.芽:取其發洩,如谷芽、麥芽等,可隨時用人工發芽。

11.刺:取其攻破,如皂角刺等。

12.皮:以皮行皮,取其達皮膚之意,如生薑皮、茯苓皮等。

13.心:取其行內臟之意,如竹葉心、蓮子心等。

14.絡:取其能入經絡之意,如橘絡、絲瓜絡等,應在成熟後採取。

15.藤:取其能走經絡、四肢,如絡石藤、海風藤等,應在茂盛時採取。

以上指一般而言,在具體應用上又有分別。如葛根根實,升津而不升氣;升麻根空,升氣而不升津;牛膝其根堅實而形不空,味苦而氣不發,則無升發之力。故具體確定藥物的作用,應從形、色、氣、味全面考慮,不能僅從某一點來下結論。即如採集時期,也因節氣有遲早、氣候有變化,對藥物的生長成熟都有影響,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二、炮製

生藥中有些具有毒性,或性質猛烈,不能直接服用;有些氣味惡劣,不利於服用;有些必須除去不適用部分,也有些生和熟的作用有差別。因此,中藥裡有很多是經過加工的。對藥物加工的意義,不外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以及適當地改善藥物性能。

前者如半夏,用生的,會刺激咽喉,使人音啞或中毒,須用薑汁制過。後者如地黃,用生的,性寒能涼血;蒸製成為熟地,其性就變為溫而補血;或將生地炒炭則止血,熟地炒松則可減少黏膩的流弊。中藥加工,稱做炮製,也叫修治。

1.煅:將藥物直接放在火裡燒紅,或放於耐火的器皿內將其燒透。這種方法,大多用於礦物類和貝類藥物,如龍骨、牡蠣等。

2.炮:將藥物放於高溫的鐵鍋內急炒,以四面焦黃爆裂為度,如炮姜等。

3.煨:將藥物裹上溼紙或麵糊,埋於適當的火灰內,或放在弱火內烘烤,以紙或麵糊的表面焦黑為度,如煨姜、煨木香等。

4.炒:將藥物放在鍋內拌炒,或炒黃,或炒焦,或炒成為炭,如炒白朮、炒谷芽、焦山梔、焦楂炭等。

5.炙:在藥物拌炒時,和入蜂蜜、酥油等,以炒黃為度,如炙黃芪、炙甘草等。

6.焙:將藥物用微火使其乾燥,如制水蛭、虻蟲等。

7.烘:即將藥物用微火焙乾,但火力較焙更弱,如制菊花、金銀花等。

8.洗:將藥物用水洗去泥土雜質。

9.漂:將藥物浸在水內,除去鹹味或腥味,時間較洗為長,並須經常換水,如制蓯蓉、昆布等。

10.泡:將藥物放在清水或沸水內,以便捻去外皮,如制杏仁、桃仁等。

11.漬:將藥物用水漸漸滲透,使其柔軟,以便切片。

12.飛:將藥物粉末和水同研,使其更加細淨,如制滑石、硃砂等。

13.蒸:將藥物放在桶內隔水蒸熟,如制大黃、首烏等。

14.煮:將藥物放在水內或其他液汁內煎煮,如制芫花等。

15.淬:將藥物放在火內燒紅,取出投入水或醋內,如制磁石、自然銅等。

概括地說,炮製不離水火,上述各種方法中,一至七是火製法,八至十二是水製法,十三至十五是水火合製法。

炮製時,有用酒、醋、鹽水等配合者,這是根據治療的需要。

如酒製取其升提,薑汁製取其發散,鹽水製取其入腎而軟堅,醋製取其走肝而收斂,童便製取其清火下降,米泔製取其潤燥和中,乳汁製取其潤枯生血,蜂蜜製取其甘緩補脾。還有用土炒取其走中焦,麩炒取其健腸胃,用黑豆、甘草湯浸泡取其解毒,用羊酥、豬油塗燒取其易於滲骨。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現在仍舊沿用。

中醫也需要用的溫度計!(最方便型)

此溫度計最關健是快速,運用紅外線測溫,小兒必備成人同用,取代傳統水銀式溫度計

中藥鋪裡對有些應當炮製的藥物,大多預先加工,即使處方上不寫明,配方時也是制過的。但是各地情況稍有出入,而且有很多藥是生熟兩用的,炮製的方法也有不同,故在處方時以寫明為是。

比如生苡仁、炒苡仁,鮮首烏、幹首烏、制首烏及姜半夏、法半夏,水炙遠志、蜜炙遠志等

古今度量衡對照表:

一、漢代

1 石 = 四鈞 = 29760克

1 鈞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兩 = 248 克= 液體250 毫升

1 兩 = 24 銖 = 15.625 克

1 圭=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類2.74 克= 藥末約2 克= 草木類藥末約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錢匙= 1.5 克

一錢匙 = 1.5-1.8 克

一銖 = 0.65 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鬥 = 20000 毫升

1 鬥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石”:讀shí,後來讀dàn

“龠”:讀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釐米

1 丈 = 10 尺 = 231 釐米

1 尺 = 10 寸 = 23.1 釐米

1 寸 = 10 分 = 2.31 釐米

1 分 = 0.231 釐米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1 枚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約40 克

厚朴1 尺約30 克

竹葉一握約12 克

二、清代

1 石 = 120斤 = 70800克

1 斤 = 16 兩 = 590 克

1 兩 = 36.9克

1 錢=10分=36.9 克

1石=2斛=100000毫升

1 斛 =5鬥 = 50000 毫升

1 鬥 = 10 升 = 1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

1 合 = 10 毫升

1 引 = 10 丈 =355釐米

1 丈 = 10 尺 = 35.5 釐米

1 尺 = 10 寸 = 3.55釐米

1 寸 = 10 分 = 2.31 釐米

二、進制關係

1. 十 六 進 位 制 與 公制重 量 單 位 對 照 表

一釐:約等於十毫(0.03125克)。

一分:約等於十釐(0.3125克)。

一錢:約等於十分(3.125克)。

一兩:約等於十錢(31.25克)。

一斤:約等於十六兩(500克)。

2. 古 代 醫 家 用 藥 劑 量 對 照 表

一方寸匕:約等於2。7毫升,或金石類藥末約2克;草木類藥末約1克。

一錢匕:約等於5分6釐,或2克強。

一刀圭:約等於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一 撮: 約等於四刀圭。

一 勺:約等於十撮。

一合;約等於十勺。

一升:約等於十合。

一斗:約等於十升。

一斛:約等於五斗。

一石:約等於二斛或十鬥。

一銖:一兩等於二十四銖,十六兩為一斤。

一枚:以銅錢中較大者為標準計算。

一束:以拳儘量握足,去除多餘部分為標準計算。

一片:以一錢重量作為一片計算。

一字:古銅錢面有四字,將藥末填去錢面一字的量。

一茶匙:約等於4毫升。

一湯匙:約等於15毫升。

一茶杯:約等於120毫升。

一飯碗:約等於240毫升。

古方中幾種特殊計量單位

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計量單位外,還有方寸匕、錢匕、刀圭等,列舉如下供參考。

1.方寸匕

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狀如刀匕。一方寸匕的容量,約等於現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藥未約為2g,草木藥末約為1g左右。

2.錢匕

用漢代的五銖錢幣抄取藥末以不落力度者稱一錢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錢匕者,系用五銖錢的一半面積抄取藥末,以不落為度,約為一錢匕的1/2。錢五匕者,是指藥末蓋滿五株錢邊的“五”字為度,約為一錢匕的1/4。

3.刀圭

形狀像刀頭的圭角,端尖銳,中低窪。一刀圭約等於一方寸匕的1/10。

4.字

古以銅錢抄取藥末,錢面共有四字,將藥末填去錢面一字之量,即稱一字。

5.銖

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漢以二十四株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三)公制與市制計量單位的折算

1.基本折算

1公斤(kg)=2市斤=1000g(g)。

1g(g)=1000mg(mg)。

2.十六進位市制與公制的折算

1斤=16兩=500g(g)。

1兩=10錢=31.25(g)。

1錢=10分=3.125(g)。

1分=10釐=0.3125g(g)=312.5mg(mg)。

1釐=10毫=0.03125g(g)=31.25mg(mg)。

1毫=3.125毫克(mg)。

3.十進位市制與公制的折算

1斤=10兩=500g(g)。

1兩=10錢=50g(g)。

1錢=10分=5g(g)。

1分=10釐=0.5g(g)=500mg(mg)。

1釐=10毫=0.05g(g)=50mg(mg)。

1毫=5毫克(mg)。

度量衡制的演變

1.度量衡制

《傷寒論》中用的是漢代的度量衡,和我們現代的不同,所以我們要考證漢代的度量衡。

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明確的指出了漢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單位和進位關係。記載說: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就是說1200個黍米重12銖,兩個12銖是一兩。單位應用了銖、兩、斤、鈞、石。石這裡讀shi,在後來讀dan,是個衡量單位。

但是現在要用黍米來推測漢代的度量衡肯定不準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物考察來準確的到結果。北京博物館裡有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國家最高的管理農業的行政部門,它所制定的標準的衡重器具,實際稱下來漢代的1斤=250g,漢代的1兩=15.625g,約等於15g。

容量單位,還是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千二百黍實其龠(yue),合之為合(讀ge),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這是五個容量的計量單位。還是通過文物來考察它實際容量。結果是:1合=20ml,1升=200ml,1鬥=2000ml。故麻黃湯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湯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現在的用量差不多。

《傷寒論》中還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說白飲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說厚朴用1尺。那麼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還是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一黍為分(這句不是原話),“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漢代關於度量的5個計量單位。進位關係都是十進位。從中國科學計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國博物館所保存的14把漢代尺子測量來看,1寸=2.3cm,1尺=23cm,三國大將關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當於女排郎平的高度。

漢朝後是晉朝,晉朝在衡重的兩和銖之間加了分,6銖=1分;4分=1兩。在《傷寒中》只有一個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黃升麻湯,顯然在仲景時代是不會用分來最單位的,是後人在傳抄的時候進行了換算,或者這張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匱要略》中出現了許多用分作為計量單位的方子,肯定是晉唐以後的人在抄寫時給改過的,不是張仲景原來的東西。當然有的方劑如三物白散,說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這個分不是實際的衡重單位,而是藥物之間的劑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樣的意思。但是《金匱要略》中好幾張方子是用分作為計量單位。

從晉朝到宋朝,我國的度量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1斤從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從200ml上升到1000ml,1尺從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裡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為什麼呢?根據中國計量科學研究員他們的理解認為,在這個時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國家收稅想多收一些,於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鬥給擴大了,後來大家都這麼作,國家就從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後一直到清代的庫平制,中國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穩定了下來。沒有隨意擴大,主要是我國的經濟發生了變化,地主收租,國家收稅不再單純的收糧食,而是收銀子或銀票,再改度量衡已經失去了意義,所以就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晉、唐、宋的度量衡發生了變化但是,當時國家規定,醫藥和天文是關係到人命和國家興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舊制,其他行業用新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燾的《外臺秘要》它的藥物計量仍然保留的是漢制,宋朝以前的中藥書都是應用的漢制。宋朝在各方面都進行了改搞,包括中藥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藥劑量,宋朝應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藥物作成粗散,煮過後連藥渣一起吃,這是宋朝的獨特的服藥方法,如果連藥渣一起吃的話,藥量一定要減少,這樣它就用了宋朝當時的度量衡制,從衡重的方面來看,它用了斤、兩、錢、分、釐、毫。從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故以後的方書基本用的是宋代這種度量衡制。因此說雖然度量衡在我國曆史上發生過很大的變化,但是在中醫藥方面確很簡單,就是宋朝以前是漢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經方藥量的折算

如麻黃湯: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過來就是:45g 30g15g28g。但是從麻黃湯的煎煮方法上來看: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療量,如服藥發汗後,不再服用。那麼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們現在一次開的麻黃湯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樣的。

再如桂枝湯: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療量故折算為: 15g 15g 15g 10g 4枚。

我們在換算的時候要記住兩點:一是漢代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克,還要記住這個方子分幾次吃。如四逆湯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吳茱萸加生薑湯是分五次服用的,這樣摺合才能準確。

這樣記起來就有點麻煩,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你瞭解了當地的藥物用量習慣後,按照《傷寒論》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麼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麼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這個方法是最簡便的。即符合的當地的用藥習慣,又符合經方的用量。

《傷寒論》中還有以容量和數量來計算的藥物。有的我們現在仍用容量來計量,如水。但是許多我們現在已經不再用容量來計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麼我們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為現代的容量然後再稱重。比如說粳米一升,就用現在的粳米200ml進行稱重就是180g。半夏半升,我們用半夏100ml,今天稱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當然是23cm,但是寬和厚沒有說,我們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寬3.5cm,長23cm,稱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個邊長是一寸的正方形藥勺來去這個散,我用一個2.3cm見方的紙板來取五苓散,稱重大概是5-6g。

用數量來計算的藥物,我們今天還有用數量來計算的如大棗等。但是這種方法已經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稱重的方法。如杏仁,我們不再數多少個杏仁,而是稱重。有人稱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稱重是30g,枳實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烏頭一枚大約是5g。還有個一錢匕,說法很多,沒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