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土高原有厚厚的黃土?

李冉靜


最為世界最大黃土區,黃土高原擁有超過67萬平方千米的廣闊面積。至於黃土高原厚厚的黃土,或者說黃土高原的形成,可以說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地球地質運動造成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60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越來越高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造成暖溼氣流無法進入現在的我國西北部地區。隨之越來越乾旱。植被死亡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

恰恰的,隆起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把西風帶從中分為兩股風流。一股沿喜馬拉雅山西南側向東流動。一股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朝西南側的這股風長年累月拂過戈壁沙漠,攜帶大量沙塵受到秦嶺阻隔停下,最終堆積,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了現在的黃土高原。


壹點科譜


任何一個地形地貌的形成,都不是一個簡單內力或外力作用的結果。關於黃土高原上黃土的來歷,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風成,二是風化殘積型,三是水成。其中後兩種類型的黃土分佈很少。主要還是風力堆積而成。關於具體的風成說,這裡不做具體的解讀了,有回答已經很詳細,這裡簡要說一下,風成說在學術界是怎麼由外國人的學問最終成為中國人的學問。

簡單來說,就是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高原。這個觀點最早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提到這個人物,我們最先能想到的應該是最近的一個熱詞——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個詞,最早就是由李希霍芬發明的。

李希霍芬像

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不遠萬里從歐洲的普魯士來到當時的大清王朝,行程遠涉清朝中國13個省,對中國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情況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因為李希霍芬的專業是地理學,所以他特別注意地表地貌的形成過程,對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不同類型也有探究。在對中國的考察行程中,李希霍芬當然也特備註重對中國地貌的研究。

在《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李希霍芬在中國的最後一次大旅行,這次旅行的路線,是從當時的京師直隸,西南行經過內蒙、山西,再向西南穿過黃土高原到達陝西,自陝北向南,穿過關中平原,越過秦嶺山地,到達四川盆地,最終出川沿著長江直到上海,結束了這次大旅行。在李希霍芬穿過山陝二省的黃土高原時,相必對滿眼的厚重黃土所震撼。他基於地理學的素養,對黃土的來源做了猜想,這就是黃土風來說的起源。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書影

之後學術界對黃土高原的研究依然持續不斷,值得一提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中國科學院已故院士劉東昇,他從500年代起就致力於黃土成因的研究,對黃土高原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最終提出了有重要學術突破和影響力的“新風成學說”,在過去只強調搬運過程風成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進一步推動黃土研究,成為一門國際化的“黃土學”。正是因為劉院士對黃土的厚愛與深入研究,他也被譽為我國的“黃土之父”。

如今,黃土風成說已經被眾人接受,並進入中學地理教材,成為一種定論。然而,在這種理論的背後,是中國地理科學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使得中國的黃土學終成為中國人的學問。


歷史寶藏


亞歐大陸和印度次大陸碰撞後,隆起了喜馬拉雅山脈,阻隔了印度洋氣流到到新疆和中亞,這樣新疆和中亞就是地球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而太平洋的氣流也到不了蒙古高原。

根據中亞和新疆有石油、天然氣判斷,這裡曾經有過森林,但離海遠就有一個問題,降水少,所以森林就會慢慢消失,於是有一天全部變成了禿禿的陸地。

海洋吸熱慢散熱也慢,所以離海越近,溫差越小;而陸地是吸熱快、散熱也快,溫差就大,這也是新疆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

設想一下,一塊石頭,早上0度,中午50度,晚上又0度,這樣來回的膨脹萎縮、膨脹萎縮,石頭就碎掉了,碎掉的小石頭還會膨脹萎縮繼續碎下去,這樣新疆就有大石頭、中石頭、小石頭、碎成渣的石頭。

蒙古高原也有同樣的問題。

由於中國是季風氣候,冬季是西北風。於是風不斷的夾雜這碎成渣的石頭在空中飛,飛舞的石頭打在岩石上,岩石又會不斷的解體。但風力會越來越小,所以有些石頭就慢慢掉落下來形成戈壁或沙漠,而最細小的那一撮碎成粉末的石頭隨著風一路往東飄,飄到現在的黃土高原上空,風力太小也都降落到陸地上了,這樣日積月累,堆積的黃土越來越高,形成了黃土高原,所以黃土高原是堆積出來的,不是像青藏高原是被擠壓出來的。


劉權林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靠秦嶺,北抵長城,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建都,至今保留著許多文物古蹟,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精粹所在地,也是21世紀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根據地。

看完這些,你應該就知道為什麼黃土高原會有厚厚的黃土了吧,就是因為它是我們黃種人生活居住的地盤,是生養孕育黃種人的土地,我的地盤我作主,它敢沒有厚厚的黃土嗎?


火山大哥的鐵哥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佈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佈的一種土壤。

我國是黃土分佈最廣的一個國家。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里,堪稱世界之最。

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20世紀初就有20多種假說,最具代表性的是風成說和水成說,分別認為,黃土是由風搬運和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各執一詞。

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是風成的,它的原籍在新疆、寧夏北部、內蒙古乃至遠在中亞的大片沙漠。荒漠上乾燥的沙粒,在強大的反氣旋控制下隨風飛揚,萬量迢迢來到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沉積下來,久而久之就堆成了一片黃土高原。人們發現,黃土的顆粒越往西越粗,這也是風成的一個證據。

這一學說還有許多佐證,首先是歷史事實,據《前漢書》記載,公元前32年的一天,“大風從西北起,雲氣亦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無獨有偶,1984年4月26日,陝西關中地區天色驟然昏暗,空中黃塵紛紛揚揚地飄落,原來,這場罕見的黃風暴源自南疆,途經甘肅,寧夏,一路上裹挾著大量黃土塵埃呼嘯而來,最後在陝西降落。近數十年來,黃風暴、黑風暴接連不斷,北京城泥沙俱下,江南泥雨紛紛揚揚,這又給黃土是風成的,黃土來自新疆、中亞的見解提供了一個證據。

然而,有科學家經過細心考察,否定了黃土是風成的說法 理由有二:一是黃土的分佈高度有一極限(高度各地不一),超 過這一高度,黃土就不再出現了,這就否定了黃土是風帶來、由天上落下的假說;二是人們發現黃土層的底部有一礫石層,而這渾圓的礫石層卻是典型的河流沉積物,於是這些科學家認為黃土是水成的,黃土的原籍在黃河的上游。

此外,對黃土的成因還有各種看法:一種認為黃土既不是風成的,也不是水成的 它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風化而成的,它的原籍就在本地, 是”土生土長”的;還有一種認為黃土既來自西北中亞,由大風颳來,又有源源不絕的河流攜帶而來,還有本地土生土長的基岩上風化的,它是三種作共同形成的。至今對於黃土的原籍何在,仍然爭論不休。

黃河中游有連片的黃土分佈,約佔中國整個黃土面積的50%,其厚度較大,常達50米以上,形成獨特的黃土高原。黃土堆積地層中 含有許多古地理、古氣候信息,是研究佔地理環境和全球變化的信息庫之一。

黃土的堆積與侵蝕對環境和工農業生產群會有重大影響,與人類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關,中國黃土高原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是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和壞境建設的重點,搞清黃土從何而來,也就找到了黃土的成因,這對黃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聽泉烹茶


這個問題我早就思考過,那是恐龍滅絕的那個時代留下的。厚厚的黃土那就是行星撞擊後落下的灰塵,多年以後形成了厚厚的黃土。當時大片的森林還在燃燒就被焦土所覆蓋,然後形成了今天的煤。現在所有的黃土高原下面都有豐富的煤碳資源,那就是行星撞擊,燃燒,塵埃下落覆蓋形成了黃土高原,也燜熟了森林,形成了煤碳!


時光滾動


長江黃河都從青藏高原下來,帶了洶湧奔騰湍急而下的水,裹著千萬年堆積的泥沙而洩下來,沉澱而成泥巴,風乾變成土了,年年黃沙土滿天飛又降了下來灰塵。

這不就成了黃土高原黃土地了,這叫生土,熟土並不是黃色的,是肥沃的黑土地,油油稠稠粘粘,每年深翻地廣積糧,生土又上來了黃土疙瘩,讓曬下自己鬆散開。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黃土高原的土其實沒有地面上的厚,最初的黃土應該是覆蓋在整個山上後來被大水沖刷都流到平原上。我們今天看到的黃土應該沒有原始的百分之10,至於形成至今是個謎,也許是冰河期形成的。我們家鄉的黃土底下有許多的貝殼,國道邊有被泥石流衝下來的巨石,而且深入地下,應該是之後又發生更大的降雨把巨石掩埋。4000多年前我們這叫定陽湖因為泥石流把湖抬高了60米。前幾年在汾河60米下挖出了淤泥,應該是當時真正的湖底。現在還有關於定陽湖的傳說。在山上有許多的碎瓷片,應該是4000多年的大水沖掉了人類的家園,上個月打核桃我撿了幾塊瓷片。而溝壑的形成顯然晚於毀壞人類家園的洪水,溝壑的形成應該是更大的降雨。也許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也是被4000多年的大洪水沖刷出來的。還有就是榆林上個月在距今4000多年的古墓中發現了鴕鳥蛋殼,前年還發現了揚子鱷的皮。應該是在4000多年前整個華北是大熱帶。北京還發現了距今1萬年的鬣狗化石。4000多年的大洪水沖走了山上的黃土,衝出了華北平,更使動物幾乎滅絕,人類也只有少數躲在山西更高的山上得以倖存。當然還有大禹治水的傳說,但那麼大的雨大禹是不可能治的,可能是大禹帶領倖存者跑到了更高的山上

4000多年前為什麼會下那麼大的雨,到底是什麼原因,可以說大雨過後,整個中國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動物和人類幾乎滅絕。如果當時的大雨發生到現在我們該怎麼辦,是不是隻有少數人能存活下來。地球好多地方有關於1萬年前發生大洪水的傳說,包括中國西北地區。是不是每隔5000年就會發生大降雨。其實要想搞明白黃土的形成必須找到最原始的黃土,是不是在汾河低下60米就是4000年之前大洪水的黃土,是不是60米以下有更多的信息。我們研究黃土是不是發生偏差,我們今天看到的黃土他只有4000年的歷史,要想搞明白必須找到古老的黃土。那些說黃土的形成是風向說,完全是對黃土的不瞭解。我們單位就在黃土高原的溝壑裡,隔三差五挖掘機就挖土,我每天都在和黃土打交道。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我所看到的黃土它是形成於4000多年的泥石流。要想從4000年的黃土裡得出黃土形成的結論,簡直是開玩笑。而且黃土不可能超過10萬年,超過會被大水沖刷乾淨。應該是沒隔10萬年的冰河期再造一次

戀香惜玉王


不知感覺到沒有黃土高原冬春季的降溫與風都是先從北方向南到臨近秦嶺的地方改變方向向東到河南一帶才又繼續向東和向南擴散的!還有就是新疆與寧夏內蒙一帶多沙漠新疆有大片的戈壁而在秦嶺附近卻有八百里秦川。這一些共同說明什麼?是風從北部將細顆粒的土搬走了卻遭到秦嶺的阻擋不能直接南下而導致風有個盤旋減弱的過程而將大部分土拋灑到了黃土高原那片區域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而堆積而成。那種無法實驗驗證的現象就只能觀察小的自然現象進行推理了!在西北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農家的土牆後面土的堆積分佈狀態應該能看出一些門道來。我的猜想就是這樣的!說不定黃土高原的土還有從境外進口的也說不定。自然環境運動的力量難以說得明道得白的。猜想而已。


公議


八百萬年以前,現在黃土高原地區正在從幾千萬年的汪洋湖泊變成沼澤溼地,以前一片汪洋變成了湖泊星羅棋佈的平原,就如我們今天看到的江漢平原一樣。再往前追溯5000萬年,也就是人類出現初期,在青藏高原南部還維持在2000米高,中部是和現在和華北平原和嶺南山區一樣時,非常富饒的土地,是盤古文明羨慕的地方。這裡在第三太陽紀曾經形成了著名的玄黃文明,這個文明如此著名,楚國人在3000年前還在崇拜玄黃,把他們當遠古的上天來崇拜。崑崙文明的北部是巨大的北海,隨著地勢慢慢升高,特別是2000萬年的一次快速抬升,崑崙腹地和北海的水土出現流失,流向這片西起青海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秦嶺,北到陝北長城區域,湖面遼闊,水如汪洋,面積有如今的六個渤海之大,我們可稱其為黃土原湖。



在黃土原湖的西岸,除了大地抬升外,地球上的天氣乾燥而寒冷,1200萬年前,天山山脈發生一次巨大地質變化,整體出現一次巨大而迅速抬升。地震也導致一部分地方出現坍塌,也就是後來在山海經中說的天柱倒塌。這次地質活動後,開始出現了一個穩定的冬季風帶,由西北往東南的風帶,狂風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塵粉,漫天飛揚,長年累月地,加速了它的沙漠化。這漫天飛揚的沙塵被吹落到黃土原湖湖泊,把冬天的湖也水攪得十分渾濁。夏季裹脅卵石的洪水和冬季的攜帶沙土西北風同時作用400萬年後,慢慢的,一點一點,一層一層的累積起來,天長日久,湖底的積塵日漸豐厚起來,積了幾百米至上千米。

由於西北季風,所以風沙塵粉多是由西北向東南運行,在塵粉的運行過程中,大的顆粒總是要先落下來,中小的和細微如麵粉的依次後落下來,落進了這廣袤的黃土原湖,在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東,泥土層由粗到細的格局。也就是說,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顆粒較粗一些,靠近東南部的地方,泥土顆粒依次較細,一直到甘肅臨夏州那種麵粉般的黃土帶。 在水面湧浪的感應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顆粒排布也越來越緊密,這就為以後黃土的堅硬打下了基礎。當大暴雨的季節,強大的山洪又會帶著山石和鵝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區,將這些石塊粗沙平布在已積堆好的靠近湖邊的粘土層上,而大暴雨過後,風沙塵粒又天長地久的落在湖中,將那些石塊粗沙蒙蓋好,靠近湖邊的溼地也經常這樣反覆著,以至可以形成幾層這樣的泥層土、石層結構。

現在仔細研究甘肅南部的黃土高原,從山頂到河谷,都是粗細相間,如樹木的年輪一樣,給我們留下千萬年的沉積故事,甚至哪年風大,哪年雨大都能清楚地看出來。



氣候是週期性變化的。當地球變得暖和起來時,風暴漸漸的就不那麼強勁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來越少了。溫暖的氣候使湖邊和湖底也就漸漸長起了青草植被。這裡動植物曾經非常繁茂,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熱帶動物,動物們常常在了湖邊嬉戲,遊玩進食。大約1500萬年前的時候,這裡的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把整個湖區慢慢的推升起來,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一渉而下,向東方的底窪地區湧去,流向東海。巨大的洪水帶著泥土在華北平原上堆集,為以後華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900萬年前又進入寒季,以鏟齒象和三趾馬為代表的大型動物很多變成了我們今天發現的化石。黃土湖區愈抬愈高,而湖水變得越來越少,也愈來愈淺了,終於,在大約800萬年的時候,湖水終於乾枯,黃土被抬出地面,漸漸形成了平原。平原幾百萬年變成高原,大象、犀牛等等也就慢慢滅絕了,形成了當今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

這就是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 黃土是風載和洪水運載形成的,慢慢由風塵和洪水容存積累作用而形成。高原是隨板塊地質變化形成的。板塊的力量加洪水運載的力量,再加西北風的三大力量的綜合作用,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幾百萬年的洪水切割,又形成了今天的巨大溝壑和塬地。

黃河出海口雖然給我們創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但她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是比較年輕,不足以說明問題。站在過印度恆河平原上的人再走遍甘肅和陝西的地貌,就能很容易地明白這個原理。我們到印度的恆河三角洲,看看那裡幾百米高的黃土,那地下近2000米深的沉積黃土,我們就能想到如果出現神奇的地質力量抬升板塊的那個地方,那裡幾百萬年後也會成為新的黃土高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