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厚厚的黄土?

李冉静


最为世界最大黄土区,黄土高原拥有超过67万平方千米的广阔面积。至于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或者说黄土高原的形成,可以说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球地质运动造成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60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越来越高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造成暖湿气流无法进入现在的我国西北部地区。随之越来越干旱。植被死亡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恰恰的,隆起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把西风带从中分为两股风流。一股沿喜马拉雅山西南侧向东流动。一股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朝西南侧的这股风长年累月拂过戈壁沙漠,携带大量沙尘受到秦岭阻隔停下,最终堆积,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壹点科谱


任何一个地形地貌的形成,都不是一个简单内力或外力作用的结果。关于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历,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风成,二是风化残积型,三是水成。其中后两种类型的黄土分布很少。主要还是风力堆积而成。关于具体的风成说,这里不做具体的解读了,有回答已经很详细,这里简要说一下,风成说在学术界是怎么由外国人的学问最终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简单来说,就是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这个观点最早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提到这个人物,我们最先能想到的应该是最近的一个热词——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词,最早就是由李希霍芬发明的。

李希霍芬像

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不远万里从欧洲的普鲁士来到当时的大清王朝,行程远涉清朝中国13个省,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因为李希霍芬的专业是地理学,所以他特别注意地表地貌的形成过程,对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不同类型也有探究。在对中国的考察行程中,李希霍芬当然也特备注重对中国地貌的研究。

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旅行,这次旅行的路线,是从当时的京师直隶,西南行经过内蒙、山西,再向西南穿过黄土高原到达陕西,自陕北向南,穿过关中平原,越过秦岭山地,到达四川盆地,最终出川沿着长江直到上海,结束了这次大旅行。在李希霍芬穿过山陕二省的黄土高原时,相必对满眼的厚重黄土所震撼。他基于地理学的素养,对黄土的来源做了猜想,这就是黄土风来说的起源。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书影

之后学术界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依然持续不断,值得一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刘东升,他从500年代起就致力于黄土成因的研究,对黄土高原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最终提出了有重要学术突破和影响力的“新风成学说”,在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风成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进一步推动黄土研究,成为一门国际化的“黄土学”。正是因为刘院士对黄土的厚爱与深入研究,他也被誉为我国的“黄土之父”。

如今,黄土风成说已经被众人接受,并进入中学地理教材,成为一种定论。然而,在这种理论的背后,是中国地理科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使得中国的黄土学终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历史宝藏


亚欧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碰撞后,隆起了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了印度洋气流到到新疆和中亚,这样新疆和中亚就是地球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而太平洋的气流也到不了蒙古高原。

根据中亚和新疆有石油、天然气判断,这里曾经有过森林,但离海远就有一个问题,降水少,所以森林就会慢慢消失,于是有一天全部变成了秃秃的陆地。

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离海越近,温差越小;而陆地是吸热快、散热也快,温差就大,这也是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设想一下,一块石头,早上0度,中午50度,晚上又0度,这样来回的膨胀萎缩、膨胀萎缩,石头就碎掉了,碎掉的小石头还会膨胀萎缩继续碎下去,这样新疆就有大石头、中石头、小石头、碎成渣的石头。

蒙古高原也有同样的问题。

由于中国是季风气候,冬季是西北风。于是风不断的夹杂这碎成渣的石头在空中飞,飞舞的石头打在岩石上,岩石又会不断的解体。但风力会越来越小,所以有些石头就慢慢掉落下来形成戈壁或沙漠,而最细小的那一撮碎成粉末的石头随着风一路往东飘,飘到现在的黄土高原上空,风力太小也都降落到陆地上了,这样日积月累,堆积的黄土越来越高,形成了黄土高原,所以黄土高原是堆积出来的,不是像青藏高原是被挤压出来的。


刘权林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建都,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精粹所在地,也是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根据地。

看完这些,你应该就知道为什么黄土高原会有厚厚的黄土了吧,就是因为它是我们黄种人生活居住的地盘,是生养孕育黄种人的土地,我的地盘我作主,它敢没有厚厚的黄土吗?


火山大哥的铁哥们


北京中山公园里,有一个社稷坛,坛上装饰着五色土,由青、 黄、白、赤、黑五种颜色的土壤镶嵌而成。这是我们祖先对我国土壤分布的粗略分类。这五种土,居中的是黄土,这是中华民族起源之地——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一种土壤。

我国是黄土分布最广的一个国家。我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即由黄土构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00 米,覆盖面达63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

这厚厚的黄土来自何处?20世纪初就有20多种假说,最具代表性的是风成说和水成说,分别认为,黄土是由风搬运和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各执一词。

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是风成的,它的原籍在新疆、宁夏北部、内蒙古乃至远在中亚的大片沙漠。荒漠上干燥的沙粒,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随风飞扬,万量迢迢来到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就堆成了一片黄土高原。人们发现,黄土的颗粒越往西越粗,这也是风成的一个证据。

这一学说还有许多佐证,首先是历史事实,据《前汉书》记载,公元前32年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无独有偶,1984年4月26日,陕西关中地区天色骤然昏暗,空中黄尘纷纷扬扬地飘落,原来,这场罕见的黄风暴源自南疆,途经甘肃,宁夏,一路上裹挟着大量黄土尘埃呼啸而来,最后在陕西降落。近数十年来,黄风暴、黑风暴接连不断,北京城泥沙俱下,江南泥雨纷纷扬扬,这又给黄土是风成的,黄土来自新疆、中亚的见解提供了一个证据。

然而,有科学家经过细心考察,否定了黄土是风成的说法 理由有二:一是黄土的分布高度有一极限(高度各地不一),超 过这一高度,黄土就不再出现了,这就否定了黄土是风带来、由天上落下的假说;二是人们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于是这些科学家认为黄土是水成的,黄土的原籍在黄河的上游。

此外,对黄土的成因还有各种看法:一种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 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风化而成的,它的原籍就在本地, 是”土生土长”的;还有一种认为黄土既来自西北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源源不绝的河流携带而来,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上风化的,它是三种作共同形成的。至今对于黄土的原籍何在,仍然争论不休。

黄河中游有连片的黄土分布,约占中国整个黄土面积的50%,其厚度较大,常达50米以上,形成独特的黄土高原。黄土堆积地层中 含有许多古地理、古气候信息,是研究占地理环境和全球变化的信息库之一。

黄土的堆积与侵蚀对环境和工农业生产群会有重大影响,与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中国黄土高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坏境建设的重点,搞清黄土从何而来,也就找到了黄土的成因,这对黄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听泉烹茶


这个问题我早就思考过,那是恐龙灭绝的那个时代留下的。厚厚的黄土那就是行星撞击后落下的灰尘,多年以后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当时大片的森林还在燃烧就被焦土所覆盖,然后形成了今天的煤。现在所有的黄土高原下面都有丰富的煤碳资源,那就是行星撞击,燃烧,尘埃下落覆盖形成了黄土高原,也焖熟了森林,形成了煤碳!


时光滚动


长江黄河都从青藏高原下来,带了汹涌奔腾湍急而下的水,裹着千万年堆积的泥沙而泄下来,沉淀而成泥巴,风干变成土了,年年黄沙土满天飞又降了下来灰尘。

这不就成了黄土高原黄土地了,这叫生土,熟土并不是黄色的,是肥沃的黑土地,油油稠稠粘粘,每年深翻地广积粮,生土又上来了黄土疙瘩,让晒下自己松散开。


太阳出来暖洋洋张爱琴


黄土高原的土其实没有地面上的厚,最初的黄土应该是覆盖在整个山上后来被大水冲刷都流到平原上。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应该没有原始的百分之10,至于形成至今是个谜,也许是冰河期形成的。我们家乡的黄土底下有许多的贝壳,国道边有被泥石流冲下来的巨石,而且深入地下,应该是之后又发生更大的降雨把巨石掩埋。4000多年前我们这叫定阳湖因为泥石流把湖抬高了60米。前几年在汾河60米下挖出了淤泥,应该是当时真正的湖底。现在还有关于定阳湖的传说。在山上有许多的碎瓷片,应该是4000多年的大水冲掉了人类的家园,上个月打核桃我捡了几块瓷片。而沟壑的形成显然晚于毁坏人类家园的洪水,沟壑的形成应该是更大的降雨。也许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是被4000多年的大洪水冲刷出来的。还有就是榆林上个月在距今4000多年的古墓中发现了鸵鸟蛋壳,前年还发现了扬子鳄的皮。应该是在4000多年前整个华北是大热带。北京还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鬣狗化石。4000多年的大洪水冲走了山上的黄土,冲出了华北平,更使动物几乎灭绝,人类也只有少数躲在山西更高的山上得以幸存。当然还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但那么大的雨大禹是不可能治的,可能是大禹带领幸存者跑到了更高的山上

4000多年前为什么会下那么大的雨,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说大雨过后,整个中国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物和人类几乎灭绝。如果当时的大雨发生到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只有少数人能存活下来。地球好多地方有关于1万年前发生大洪水的传说,包括中国西北地区。是不是每隔5000年就会发生大降雨。其实要想搞明白黄土的形成必须找到最原始的黄土,是不是在汾河低下60米就是4000年之前大洪水的黄土,是不是60米以下有更多的信息。我们研究黄土是不是发生偏差,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他只有4000年的历史,要想搞明白必须找到古老的黄土。那些说黄土的形成是风向说,完全是对黄土的不了解。我们单位就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隔三差五挖掘机就挖土,我每天都在和黄土打交道。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所看到的黄土它是形成于4000多年的泥石流。要想从4000年的黄土里得出黄土形成的结论,简直是开玩笑。而且黄土不可能超过10万年,超过会被大水冲刷干净。应该是没隔10万年的冰河期再造一次

恋香惜玉王


不知感觉到没有黄土高原冬春季的降温与风都是先从北方向南到临近秦岭的地方改变方向向东到河南一带才又继续向东和向南扩散的!还有就是新疆与宁夏内蒙一带多沙漠新疆有大片的戈壁而在秦岭附近却有八百里秦川。这一些共同说明什么?是风从北部将细颗粒的土搬走了却遭到秦岭的阻挡不能直接南下而导致风有个盘旋减弱的过程而将大部分土抛洒到了黄土高原那片区域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而堆积而成。那种无法实验验证的现象就只能观察小的自然现象进行推理了!在西北只要注意一下那些农家的土墙后面土的堆积分布状态应该能看出一些门道来。我的猜想就是这样的!说不定黄土高原的土还有从境外进口的也说不定。自然环境运动的力量难以说得明道得白的。猜想而已。


公议


八百万年以前,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正在从几千万年的汪洋湖泊变成沼泽湿地,以前一片汪洋变成了湖泊星罗棋布的平原,就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江汉平原一样。再往前追溯5000万年,也就是人类出现初期,在青藏高原南部还维持在2000米高,中部是和现在和华北平原和岭南山区一样时,非常富饶的土地,是盘古文明羡慕的地方。这里在第三太阳纪曾经形成了著名的玄黄文明,这个文明如此著名,楚国人在3000年前还在崇拜玄黄,把他们当远古的上天来崇拜。昆仑文明的北部是巨大的北海,随着地势慢慢升高,特别是2000万年的一次快速抬升,昆仑腹地和北海的水土出现流失,流向这片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区域,湖面辽阔,水如汪洋,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我们可称其为黄土原湖。



在黄土原湖的西岸,除了大地抬升外,地球上的天气干燥而寒冷,1200万年前,天山山脉发生一次巨大地质变化,整体出现一次巨大而迅速抬升。地震也导致一部分地方出现坍塌,也就是后来在山海经中说的天柱倒塌。这次地质活动后,开始出现了一个稳定的冬季风带,由西北往东南的风带,狂风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尘粉,漫天飞扬,长年累月地,加速了它的沙漠化。这漫天飞扬的沙尘被吹落到黄土原湖湖泊,把冬天的湖也水搅得十分浑浊。夏季裹胁卵石的洪水和冬季的携带沙土西北风同时作用400万年后,慢慢的,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天长日久,湖底的积尘日渐丰厚起来,积了几百米至上千米。

由于西北季风,所以风沙尘粉多是由西北向东南运行,在尘粉的运行过程中,大的颗粒总是要先落下来,中小的和细微如面粉的依次后落下来,落进了这广袤的黄土原湖,在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东,泥土层由粗到细的格局。也就是说,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颗粒较粗一些,靠近东南部的地方,泥土颗粒依次较细,一直到甘肃临夏州那种面粉般的黄土带。 在水面涌浪的感应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颗粒排布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为以后黄土的坚硬打下了基础。当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又会带着山石和鹅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区,将这些石块粗沙平布在已积堆好的靠近湖边的粘土层上,而大暴雨过后,风沙尘粒又天长地久的落在湖中,将那些石块粗沙蒙盖好,靠近湖边的湿地也经常这样反复着,以至可以形成几层这样的泥层土、石层结构。

现在仔细研究甘肃南部的黄土高原,从山顶到河谷,都是粗细相间,如树木的年轮一样,给我们留下千万年的沉积故事,甚至哪年风大,哪年雨大都能清楚地看出来。



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当地球变得暖和起来时,风暴渐渐的就不那么强劲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来越少了。温暖的气候使湖边和湖底也就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这里动植物曾经非常繁茂,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动物们常常在了湖边嬉戏,游玩进食。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挤压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一渉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900万年前又进入寒季,以铲齿象和三趾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很多变成了我们今天发现的化石。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渐渐形成了平原。平原几百万年变成高原,大象、犀牛等等也就慢慢灭绝了,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

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黄土是风载和洪水运载形成的,慢慢由风尘和洪水容存积累作用而形成。高原是随板块地质变化形成的。板块的力量加洪水运载的力量,再加西北风的三大力量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几百万年的洪水切割,又形成了今天的巨大沟壑和塬地。

黄河出海口虽然给我们创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但她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比较年轻,不足以说明问题。站在过印度恒河平原上的人再走遍甘肃和陕西的地貌,就能很容易地明白这个原理。我们到印度的恒河三角洲,看看那里几百米高的黄土,那地下近2000米深的沉积黄土,我们就能想到如果出现神奇的地质力量抬升板块的那个地方,那里几百万年后也会成为新的黄土高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