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詩詞有哪些?

做最好的自己520


清明

宋代:朱繼芳

餳面留寒不肯濃,一年春事看成空。

人歌人哭清明日,花落花開昨夜風。

薄薄絮泥行燕子,深深茭盪出鳧翁。

西泠橋上多車馬,有底狂馳百歲中。



大禹風水


歷代關於清明節的詩詞都不少,在此挑幾首有趣的分享給大家,以拋磚引玉。

1.最著名清明節詩

唐朝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傳播廣影響最深遠的清明節詩意境幽遠,妙不可言。有人問妙在何處,略述一二:

第一句,

清明時節雨,把時間和天氣關聯起來,時間是循環的,每年都有清明節(祭祖團圓之日),每個人都會反覆經歷這個節日,妙在節日前後往往有雨,幾百年幾千年這規律幾乎不變。紛紛若形容雪,一定是大雪,雪本輕,紛紛說明密集。但用來形容雨,就是小雨,雨本重,紛紛說明輕細。關鍵,人的情緒往往受天氣影響,紛紛的不僅是雨,還有心情。

一句話就把人類幾千年的情緒打通了,心頭亂緒,情何以抒?

第二句,

由景入情,由外而內,透過時間、天氣進入空間和人心。路上行人,或去遠方,或遠方歸來,或一直在路上,肉體在雨中移動。由外到內,此刻內心魂斷。身不定而魂斷,情何以堪?

兩句話,打通人們感知的時間,空間,身體,情緒。要將共鳴,還有比這範圍更廣的嗎?

第三句,

情何以抒?情何以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此時酒懷如湧,非痛飲無以釋懷,縱痛飲亦未必釋懷。魂斷更添一分,也是無奈,退而求其次,眼前可操作的就是喝酒了。

第四句,

無處消愁,牧童指路。牧童在傳統文化中是至高的形象之一。牧,親近自然,是迴歸。童,人之始,生命之初,是生命力的象徵,是幸福和快樂的回憶。人一生中,記憶最清晰,也在童年。牧童,是迴歸,回望,是溯本求源。在路上,行千里萬里,可曾還是最初出發的想法?

後兩句,回到具體的眼前現實。酒是外物,童是原點。借酒消愁,回想當初,一生的過去到現在都在眼前。此時,或可知未來在何處?或不知在何處?

更妙的是這首詩“玩法”很多,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改成三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四言詩:“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五言絕句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六言詩: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小令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可以改成微劇本

(時間)清明時節;(場景)雨紛紛;(地點)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開腦洞,你覺得還有什麼巧妙的解讀?不妨分享下面。


一下在羅列部分關於清明節的詩詞供朋友們參考

2.《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清明》 [宋]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4.《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包丁解字


清明節是所有的節日裡最傷感的,舊時詩人們感時傷情,利用祭祖思先的時機,踏青吟誦,寄託情感。在這特殊的日子,即使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遊子,也要趕赴故土祭拜先人。

因為清明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文人雅客們更喜歡通過吟詩作賦,來表達哀思和對節氣流轉的慨嘆。

以清明節為題的詩篇有不少,其中我所喜愛的,當數這首白居易的詩作——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白居易的作品,最明顯的特色是直白,能夠初步識文斷字的人,讀他的詩也能明白大意。直白而且不缺少詩的意韻,是白詩最突出的特色。

在這首《寒食野望吟》裡,作者描寫了為親人掃墓的情形,墓前的淒涼和悲切,就在字裡行間氤氳:

烏鵲啼叫,墓前慟哭,曠野裡紙錢飛舞,在那海棠花和梨花掩映的白楊樹下,就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即便是如此痛哭,九泉下的親人也聽不到啊!傍晚了,瀟瀟暮雨聲裡,還是回去繼續過自己的日子吧!

白居易的詩裡,傷悲的意味太濃了些,可它恰好契合了清明節里人們的真實心境。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蕭蕭暮雨人歸去”之後,我們應當重整衣衫,調整好步伐,繼續昂首闊步前行。這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留給後代最好的榜樣。(完)


我是粒粒七七,在忙碌的生活裡,喜歡寫電影,吟詩詞,品文化。認同我的文字,請關注和點贊吧!


粒粒七七


清明節作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詩詞佳作有太多了,其他答友也說了不少,在這裡就分享一闕夢窗詞吧。



風入松(宋.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一直不敢寫名詩詞鑑賞,因為能說的都給人說完了,就象這闕詞,在所有宋詞中,互聯網鏈接次數排名第72名,歷代評點次數排名第58名,歷代選本入選次數排名第67名,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排名第54名。你還怎樣堅持原創?

夢窗詞以講究音律,密麗深幽而為人所樂道。而我覺得其運筆承轉,更值得研習。如這闕詞,雖有別於其他詞作的綿麗,但卻是很能體現其承轉功力的代表作,現將一些心得分享:

起兩句,以愁草(無心寫)承聽風聽雨,以瘞花銘承清明,構句嚴謹。

接著這句:以分攜路帶出柳,再以柳帶出柔情,又以一絲承接綠暗,意象分明。一絲柳就一寸柔情,那千絲萬絲(綠暗)呢?

繼續這句,很容易讓人想到柳永的名句“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但個人認為夢窗此兩句在聲律上和用字的雅緻上,有過之而沒不及。而詞到這裡,也用曉夢轉到了天亮,用啼鶯轉到天晴。



下闕緊承天晴起句,以日日掃林亭帶出思念之情,雖緊湊卻用筆平淡。

接下來這句: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足可以把你從平淡中彈起,為其這種凌空轉身的功力叫絕。

結句,化詩入詞,用雙鴛承接纖手,以一夜苔生收結,強化思念之情,巧妙而不失溫厚。

其他詞釋本有的就不說了。以上是個人閱讀的一點心得,僅供參考。



歷代詞話摘錄:

此首西園懷人之作。上片追憶昔年清明時之別情,下片入今情,悵望不已。起言清明日風雨落花之可哀,次言分攜時之情濃,“一絲柳,一寸柔情”,則千絲柳亦千丈柔情矣。“料峭”兩句,凝鍊而曲折,因別情可哀,故藉酒消之,但中酒之夢,又為啼鶯驚醒,其悵恨之情,亦云甚矣。“料峭”二字疊韻,“交加”二字雙聲,故聲響倍佳。換頭,入今情,言人去園空,我則依舊遊賞,而人則不知何往矣。“黃蜂”兩句,觸物懷人。因園中秋千,而思纖手;因黃蜂頻撲,而思香凝,情深語痴。“惆悵”兩句,用古詩意,望人不到,但有苔生,意亦深厚。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絲柳”七字寫情而兼錄別,極深婉之思。起筆不遽言送別,而傷春惜花,以閒雅之筆引起愁思,是詞手高處。“黃蜂”二句於無情處見多情,幽想妙辭,與“霜飽花腴”、“秋與雲平”皆稿中有數名句。結處“幽階”六字,在神光離合之間,非特情致綿邈,且餘音嫋嫋也。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

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屢見。“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則別後第一個清明也。“樓前綠暗分攜路”,此時覺翁當仍寓居西湖。風雨新晴,非一日間事,除了風雨,即是新晴,蓋雲我只如此度日掃林亭,猶望其還賞,則無聊消遣,見鞦韆而思纖手,因蜂撲而念香凝,純是痴望神理。“雙鴛不到”,猶望其到;“一夜苔生”,蹤跡全無,則惟日日惆悵而已。 陳洵《海綃說詞》

“愁草瘞花銘”琢句險麗。“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此則漸近自然矣。結句亦從古詩“全由履跡少,並欲上階生”化出。 許昂霄《詞綜偶評》 情深而語極純雅,詞中高境也。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此是夢窗極經意詞,有五季遺響。“黃蜂”二句,是痴語,是深語。結處見溫厚。 譚獻《譚評詞辨》


詩詞書院


看了幾個人的回答,關於清明節的詩句基本上都有了,我沒有必要再絮叨一回。在這裡把自己新寫的清明節詩句抄錄下來,求朋友們指教:

《清明節祭祖》詩一首

清明細雨飄芳芬,桃李鬥豔柳色新。

郊野不再聞牧笛,兒歌飛自杏花村。

兒行千里念父母,樹高百尺不忘根。

清洗墓碑佩鮮花,跪拜先人重描金。


李冠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我們對清明節永恆的印象,而且似乎每逢清明節,天空中都會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使人倍感春意。

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

從氣象學角度來講,太陽到達黃經15°時,這天即為清明。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據傳最早始於帝王“墓祭”之禮,民間效仿之,並傳承至今。最早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因兩節相近,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歲時百問》一書對“清明”二字作如下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歲至此時,往往意味著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而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明:“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演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因清明時節民間多有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紀念和娛樂活動,這天還被稱為掃墓節、踏青節、柳節等

那麼關於清明節的詩詞又有哪些呢?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閭門即事》

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郊行即事》

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日憶諸弟》 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蝶戀花》

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清明》

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除此之外,清明節還有多種活動。

第一,踏青。

第二,掃墓。


第三,放風箏。

第四,吃青團。



關於清明節你還想說什麼呢?歡迎留言評論。

我是鐵匠的頭髮,謝謝支持!


存希齋書法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既是掃墓祭祖的時刻,又是遊春踏青的時節。這個日子,春光明媚,萬物萌生,是最美好的時刻。自古以來,人們踏春、蹴鞠、鞦韆、拔河、放風箏,把自己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魅力。

清明節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題詠不休。當美麗的清明節遇上美麗的古詩詞,讓人不知不覺沉醉其間。

一說清明和古詩,我們最先想到的當然就是杜牧的那首《清明》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本該和家人團聚,或遊春賞景,或祭掃墳墓。詩人卻要孤身行路,觸景生情,怎不傷懷。何況又趕上紛紛細雨,衣衫盡溼,這一番愁緒又如何說得盡。此時此刻,到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可以歇歇腳,避避雨,還能飲上幾杯,解解料峭的春寒,暖暖潮溼的衣服,更重要的是,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就向路邊的牧童問路了。牧童的這一指,若遠若近,又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牧童這一指,“杏花村”從此揚名天下。至於行人如何找到酒家,怎樣避雨消愁,那就全靠讀者的想象了。

宋代王禹偁的《清明》卻是另一番光景: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清明時節,別人都換上春裝,到郊外賞花踏青去了。然而詩人卻獨坐家中,沒有親朋作伴,也沒有花酒助興。“興味蕭然”,竟然如同一個“野僧”,別人都在歡慶佳節,詩人卻已幾乎被世人遺忘,這種百無聊賴,這種悽苦冷寂,令人覺得分外沉重。

當時的習俗,清明前一天要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詩人昨天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燒水煮飯,此刻卻“分與讀書燈”,先前的“蕭然”為之一變,所有的孤寂都化為了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彷彿點燃了生命的光芒,使他才能在專心致志地讀書中度過這個無花無酒的清明佳節。

而同是宋代人的黃庭堅,他的《清明》就是另有感受了: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佳節清明”,一邊“桃李”春風,一邊“野田荒壠”,一“笑”,一“愁”。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引人深思。 遊春踏青,春光明媚,草木更生,怎能不“笑”?祭掃墳塋,只見處處荒冢,累累埋骨,又如何不“愁”?“笑”的越歡暢,就“愁”的越悲涼。

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紛紛活躍起來;一場充足的春雨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越發柔嫩了。

“人乞祭餘驕妾婦”說的是《孟子》裡的那個“齊人”,他到墳塋地裡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吃飽後回家向妻妾炫耀;“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介子推,他拒絕榮華富貴,甘願被燒死,也絕不下山。一樣的人生,兩種境界。

千載萬世,埋骨荒丘,只剩滿眼蓬蒿荒丘,誰又知是賢是愚?其實,就是活著的人,誰又能辨得出賢愚?“知誰是”一問,浸透了詩人滿腔的憤懣。

同樣是宋代人的高翥沒有多大的名氣,但他這首《清明日對酒》卻是令我在十幾年前初讀時就感慨不已的: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是虛指,意思是四面八方的山頭上有那麼多的墓田,清明時節來祭掃的人也就紛紛然了。詩開頭兩句體現出了無限的悲涼。冥紙成灰,漫天飛舞,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淚,淚滴成血,彷彿紅色的杜鵑。

可是,祭掃結束,夜幕降臨,人們各自歸家,這墳頭冢上,就只剩了睡眠的狐狸;回到家的兒女們,已在燈前玩鬧嬉戲,似乎全忘記了祭掃之時的哭哭啼啼。所以啊,“人生有酒須當醉”,及時行樂吧,趁著還青春年少。若等到生命結束,再說生命都是為時已晚,“一滴何曾到九泉”!

詩歌看似消極,其實它和“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一樣充滿了無奈和憂愁。

清明詩詞裡有著古人多少種情緒,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完的。還是大家自己去品味吧。

白居易的《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賈島的《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還有馮延巳的《鵲踏枝》: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歐陽修的《採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美麗的清明節,優美的古詩詞,讓我們沉醉其中吧!


萬卷縱橫眼欲枯


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名為《清明》。這首詩我們非常熟悉,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把詩的名字忘掉了。

據我們不太長生活經驗,這首詩所描寫的情景非常真實。從小到大,我不記得哪一個清明節是陽光普照的,都是雨天,要麼嘩嘩啦啦,要麼淅淅瀝瀝。長輩都說,這是上天對亡者的敬意,這一天是“陰間”的活動時間,所以天氣是陰的,甚至是下雨的。這種說法咋聽起來合乎情理,好像真的是因為清明所以下雨似的。

事實上這個節氣時間的選擇,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經驗,更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我們普遍認為逝者的靈魂是到了陰間去,所以我們的祖先們在選取祭日時就選到這個幾乎年年陰天,年年有雨的時節。

氣候方面,清明節前氣溫漂移不定,清明過後則氣溫回升,不會再有太大浮動。


老娜年方十八


讀關於清明節的詩詞時,大家會發現詩中經常出現“寒食”或者“清明寒食”的字樣。所以,在說清明節詩詞之前,先簡單說一下“清明”與“寒食”是個什麼關係。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所以,關於清明的詩詞其中也包含關於關於寒食的詩詞。詩詞主題基本也分為春播、思鄉、踏青、祭掃幾層意思。


現在再來貼詩詞吧:


《清明》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韓翃【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王禹偁【宋】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唐】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黃庭堅【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孟雲卿【唐】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即事》孟浩然【唐】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寒食上冢》楊萬里【宋】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滿江紅·暮春》辛棄疾【宋】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花徑裡、一番風雨,一番狼籍。紅粉暗隨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閒愁極。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跡。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清明夜》白居易【唐】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寒食》王建【唐】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

白衫眠古巷,紅索搭高枝。

紗帶生難結,銅釵重欲垂。

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


《阮郎歸·有懷北遊》張炎【宋】

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絃。瞥然飛過水鞦韆。清明寒食天。

花貼貼,柳懸懸。鶯房幾醉眠。醉中不信有啼鵑。江南二十年。


《清明二首》杜甫【唐】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唐】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寒食詩》雲表【五代】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清明日對酒》高翥【宋】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瑣窗寒·寒食》周邦彥【宋】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長安清明》韋莊【唐】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望江南·超然臺作》蘇軾【宋】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清明日》溫庭筠【唐】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清明》孫昌胤【唐】

清明暮春裡,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吳文英【宋】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喜遷鶯·清明節》薛昭蘊【唐】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賈島【唐】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清明日獨酌》王禹偁【宋】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點絳唇·時霎清明》吳文英【宋】

時霎清明,載花不過西園路。嫩陰綠樹。正是春留處。

燕子重來,往事東流去。征衫貯。舊寒一縷。淚溼風簾絮。


《踏莎美人·清明》納蘭性德【清】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 何事綠鬟斜嚲、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先這麼多吧,大家慢慢讀著,還有很多,歡迎大家繼續補充。


唐詩宋詞


1. 唐朝詩人杜牧所作的古詩《清明》: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有關清明節的詩歌,人們最先想到的多數皆會是杜牧的這首《清明》了。

這首《清明》小詩,既沒有難字也沒有典故,整篇皆是運用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第一句交代了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進而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了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起承轉合”是舊時詩文慣用的行文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 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2. 南宋的後期詩人吳惟信所作的詩《蘇堤清明即事》:

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遊春樂境並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在於詩人不從正面入手描繪,而是借遊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想。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遊春的熱鬧場面。後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詞《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歐陽修 )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遊圖。下片寫遊人返歸的景象。

詩人借清明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了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看綠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遊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遊的隊伍。

“直到城頭總是花”,這裡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 可見,“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遊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本詞所表現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4. 唐代詩人韋莊所作的詩《長安清明》:

長安清明(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這首詩寫的是清明時節的人、事和景物,語言清新,抒情委婉,“風光似去年”,“記得承平事”表達了詩人對盛唐的懷念之情。


5. 宋代詩人程顥所作的詩《郊行即事》:

郊行即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前面的四個短句寫郊外踏春,後面的四個短句寫春遊所得的感想。

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6. 唐代詩人韓翃所作的詩《寒食》:

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 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關於清明節的詩歌數不勝數,我便不一 一列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