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沦陷”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如何逆境重生?!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了危机的根源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而今年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出口的下降幅度必然是巨大的,这个时候我们都想到了内需。

拉动内需提了很多年,但是客观的说,没什么很大成效,现在发消费券也只是短线刺激,不可能使得内需市场得到真正的改观。而内需市场为什么无法提振?跟刺激与否关系并不大,根源依然是在贫富差距上。

为什么中国人不敢消费?三大因素:医疗、教育和高额的房价。而这三大问题解决不了,内需市场是不可能真正提振的。

先说房地产。房地产,地是关键,地在城镇化进程中是稀缺资源,因为稀缺所以更容易被垄断。疫情期间,深圳爆出拥有10栋楼的女房东免租半个月,免掉的租金是80万。这个事件粗看要竖起大拇指,但是细细分析却有些酸涩。这个背后折射的就是资源的过度集中。我们必须承认,这1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的成果诞生了不少地产富豪,也诞生了不少包租公包租婆,但是与此对应的是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客观的说,城镇化的果实被少数人窃取了,无数的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贫富差距在此扩大。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房地产最初学的是香港模式,也就是把所有的人和资源推向市场,而因为地的稀缺,这就极其容易导致垄断,香港模式的恶果在香港恶劣的居住环境中已经体现。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层,不仅要有商业住房,还要增加各种层次面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保障房体系,而保障房体系的占比不能过低,至少要和商品房体系平分天下。保障房体系占比过低就不可能真正的缓解贫富差距的扩大,只会沦落为面子工程,成为少部分特权阶层贪腐的工具。

其次说一下医疗。之前医疗改革一直想学西方,但是西方医疗体系在这次疫情中出现的问题也暴露无遗。西方医疗的特点是贵,一方面普通人需要支付高额的医保,这就导致即便在美国也有几千万人处于无医保状态,另外国家每年需要花费巨额的财政赤字来支持,美国每年新增国债中占比最高的不是军费,是医疗费用,而谁赚到了大钱呢?私人医疗机构和医疗企业。

中国人口众多,要保障14亿人的基础医疗需求,靠学习西方搞大规模的私人医疗体系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和医疗资源依然处于稀缺状态。那么为什么不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该领域呢?建医院、购入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呢?

下图是前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黄奇帆所作的一个数据对比。这个数据也说明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不仅可以使得大多数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能极大的拉动经济增长。

欧美“沦陷”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如何逆境重生?!

黄奇帆:疫情下对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改革的建议


最后说一下教育。教育和医疗其实很相似,教育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也是稀缺资源,很多人不仅包括普通的农民工,也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阶层,让孩子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比较难的,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必然的处于高速增长期,而我们的财政在这个领域投入是明显不够的。这就客观上导致了上学难,也是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大量的兴办医院、学校,提供更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向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国人提供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削弱高昂房价对民众的负担,贫富差距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试想一下,大家都不太担忧医疗、教育和住房问题,那么有什么不可以消费的呢?不管5G、6G、7G还是什么G,难道不是都是勃勃生机?!

客观的说,我们多发点国债,多一些财政赤字,而这些钱不是进入了金融资产的炒作,而是真正投入到了医疗、教育和保障房的建设中,这种赤字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泡沫的,而只有这样,14亿人的内需市场才能真正的被打开!

最后说两个凡是:凡是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利于经济蓬勃发展的正确策略;凡是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的政策都是在饮鸩止渴!

下一篇写怎么在税收层面上调节贫富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