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设立七十二疑冢,这是真的吗?现在是否已经找到?

三叔小记


首先很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是假的。

考古成果早已表明,“七十二疑冢”墓葬群实乃北朝墓群。

所谓的“七十二疑冢”,位于河北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西岗一带。

磁县靠近曹魏的邺城,这里有很多竖立于地面以上的坟冢,分布较为密集。当地的地方史志,比如州、府、县志,以及很多民间传说中,都把这批墓葬认定为是曹操所设的“七十二疑冢”.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此定名为“磁县七十二疑冢”,而且将其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这里,您可能觉得这就板上钉钉了吧?既有地方史料、民间传说的支持,当地政府也给予了确认,还有什么问题吗?

还真有。

1975-1977年,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对这批墓葬群开展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墓葬根本不是东汉三国时期的,而是北朝时期东魏、北齐政权的王公贵族墓

于是在1980年,河北省政府将这片墓群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时代更正为东魏-北齐,总数也由72座更新为116座。

1985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在这片区域又发现了一批墓葬,由此总数达到了134座。这就是完整的磁县北朝墓群,并且被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这些墓葬残存的墓碑资料可知,在这片墓葬群中,除了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还有皇帝皇后。东魏皇帝元善见、北齐柔然公主、北齐神武帝高欢、文宣帝高洋以及非常著名的兰陵王高长恭等人都埋葬在这里。

(高欢义平陵残余封土)

(兰陵王高长恭墓)


由此我们知道,磁县的这篇墓葬群根本不是什么七十二疑冢,而且总数也远超过72座。


在文献方面,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同样不可信。

研究历史有一个基本原则,时代太晚的文献,可靠性就比较差,不能当做绝对的证据来用。

打个比方,您肯定不相信《封神演义》里头说的就是商周历史。同样地,《三国演义》也不等于三国历史。

关于曹操的下葬,史书记载,曹操于66岁时死于洛阳.遗命把其遗体运回邺。《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有曹操关于如何给自己修墓的遗命,即:

“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很显然,里面并没有所谓的设置疑冢之说。

那么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又是起源于何时呢?

这个说法的兴起远远迟于汉末三国。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证据,大概是宋代诗人俞应符的《 漳河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至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

,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宋代的时候,民间有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并且为一些文人墨客所采信。但是这时候距离三国已经有好几百年了,对于宋人而言,曹操是一个遥远的古人,这样的民间传说并不可信。大概是老百姓都能看到古都邺城附近有这么一大片古墓群,可是又没人去细究这些墓葬是北朝墓还是什么时候的。反正就有某些好事者将它们和曹操联系起来,创造出这样的说法来。

三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得很清楚,现在的考古证据也同样表明,三国、西晋时期的高等级墓葬根本不修建封土,跟磁县的这一大群“坟包”完全不同。


还记得当年安阳西高穴大墓刚发掘时,社会各界都很关心这个“曹操墓”的真假。我们说,西高穴大墓是不是曹操墓,的确值得讨论。但是某些在媒体上很活跃的“专家”一开口就是以早已证伪的“七十二疑冢”为证据来反驳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的说法,这就显得很外行了。

综上,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是三国以后文人墨客的附会之语,而且早已被可靠的考古学证据所推翻,在今天就无需再去相信这个说法了。

参考文献:

康文远:“七十二疑冢”辨伪。来自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乡音杂志社编.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乡音》20年文萃 1988-2008 燕赵风情[M].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2008

马忠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来自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临漳县文物旅游局编.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邺城考古发现与研究[M].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2014


考古军中马前卒


曹操这个人确实太奸诈了,死前还让人修建了七十二疑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如此感叹。事情真是这样吗?这样的传说又是怎么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没有建过七十二疑冢。那么为什么凭空会出现这一“奸诈之举”的说法?说起来,是跟曹操被丑化、脸谱化有关。

1、曹操墓只有一个,在“高陵”

史书中并没有曹操建七十二疑冢的记载。《三国志》载,曹操66岁死于洛阳,下《遗令》说,天下尚未安定,不能遵古制视死者如生的大操大办。安葬后就不要再穿丧服,带兵的将领,不要离开驻地。所有官吏各尽其职。

这表明曹操希望丧礼从简,不可能花巨资修建七十二疑冢。曹操遗嘱中还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装殓入椁时就穿我平时的衣服,不要陪葬金玉珠宝。《三国志》还明确记载,曹操是“安葬在高陵”。

关于高陵在何处一直有争议。在2009年的那次知名的考古结束后,高陵被公布位于现在的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不过,根据网上段子“曹操墓出土一具儿童尸骨”,被砖家认定是曹操“小时候的尸骨”,由此可知这次考古成果引发了多么大的争议。

2、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法起源何时

曹操死后“安葬在高陵”,史书如此确切的记载,为何抵不过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野史、民间传说?要说起来,这个账要记给南宋王朝。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跑到临安偏居,北方中原故土包括国都开封被占领,金人先后扶持两任傀儡皇帝。

在南宋看来,自己才是中原正朔,代表授命于天的正统。为了强化这种观念,就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武力争霸天下的行为进行丑化,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被开始抹黑,变成了篡汉的奸雄。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至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这首写于南宋、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诗,也许能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

3、明清两代,曹操形象彻底脸谱化

南宋之前,曹操的形象大体是积极的、正面的,尽管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深鄙其为人”,但总体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南宋为表明所谓正统、非正统差别,把曹操树成了一个靶子,还编造出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抑曹扬刘”被完全固化是明清两代,尤其是“毛本”《三国演义》在清朝流传后,曹操就彻底脸谱化了。这正是所谓的“阿瞒伎俩惯瞒人,七十二坟无一真。人死猜疑心未死,兢兢无地可容身”。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蒲松龄也有个记载——

许昌城外有条大河,盛夏时人们跳入洗澡,忽有刀斧声传来,“尸断浮出”,另一个人也是如此,大家很惊异。乡令闻讯派人“闸断上流”,放水见底。在崖壁下发现一个深洞,洞口有一个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把转轮拆掉进入,内有写着汉篆的石碑。仔细阅读后得知是“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蒲松龄感叹:“尽管后世人说‘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却不知七十二冢之外还有一墓?阿瞒真是奸诈啊!但历经千余年朽骨无存,再奸诈又用何用?唉!阿瞒的智慧也是阿瞒的愚蠢!”可见,曹操到了清朝,形象已是一塌糊涂。


指动济南


据说曹操因其多疑的性格,生前错杀了许多人。甚至死后也表现出了这一性格,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还是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曹操以前在打仗的时候,因为缺乏军饷,便成立了一支队伍,专门挖掘古人的墓,把陪葬品取出来,充当军饷。


曹操害怕死后也被盗墓,于是足足建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据说在民国时期,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墓,雇佣了很多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但是除了土陶、瓦罐之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曹操墓究竟在哪,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据《彰德府志》记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但是这些都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人们的质疑。

在我国考古界,也进行过不少次的挖掘,但最后大都发现,曹操墓是假的。

所以曹操真的可能建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直到现在,国内依然有不少地方,都认为自己挖的墓是真正的曹操墓,甚至还成立了景区,供人们参观。

但是关于曹操墓的消息,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新曹操墓”。

所以现在我们究竟是没挖到曹操墓,还是说曹操墓早已被挖出,只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都扑朔迷离。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确实建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魏青衣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在曹操临终留遗言前也不忘黑他一把,说可能曹操当年太喜欢“摸金”了,导致自己害怕死后也被别人挖坟,于是命手下在自己死后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以防打扰了他在地下的休息。呵呵,老罗为了体现曹操之奸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车逻辑可以比较负责任的告诉你,说曹擦建疑冢之事简直是无稽之谈!

我们不妨回到《三国志》去看看曹操的“遗令”。曹操早在死前的一年多时间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这其中专门对墓地的位置、外形、方向、守备等做了规划,并要求群臣陪葬的区域也一一进行了划分,但丝毫没提到什么疑冢之事。等到曹操临终安排事情时,同样对疑冢之事只字不提: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你看,人家的意思很明确了,说如今咱们大魏还没把中原统一了,所以我的葬礼可不能向古人那样过于高调的操办,你们简单把我打发完毕后就脱下孝服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外部屯兵的将领们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来奔丧,入殓时给我穿上当时季节的衣服就好,不要锦衣玉袍也不准放金银珠宝。所以,曹操还是颇有风度的,《三国志》里也没有什么疑冢一说。

那谁关于曹操疑冢之说是谁造的谣呢?我们发现无论是晋朝还是隋唐都没有疑冢一说,可到了宋朝,不知为何疑冢一下子就成了热搜(貌似是王安石),也让文人墨客们纷纷用此题材来创作。你比如范成大就写到“一棺何用冢如林”、京镗说“疑冢多留七十余”、方信孺认为“漫说曹瞒七十余”等。更要命的是安葬曹操的邺城还真的有不少“无头”墓冢出现,这就让大家更相信疑冢的存在了。不过好在考古学家们用他们智慧已经探究出这些墓的主人大多是东魏、北齐时期的,跟曹操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那么到了元末,罗贯中在创作时自然而然的认可了疑冢之说,所以自然而然,疑冢就进入小说里啦,莫被小说混淆喔~


丞相祠堂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


逻辑文史游


只能算是一种传说吧。

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这个说法是自宋代开始流传的。

《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志》记载:“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虽然不知何据,但它却是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又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并非虚传。如元代学者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中《魏郡部》里就记载说:“魏武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围二百七十歩,高一丈六尺。十二月予登铜爵台,西望荒邱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之西陵也。’曹操疑冢在滏阳县南二十里,曰讲武城。壁垒犹在,又有高台一所,曰将台。城外高邱七十二所,参错布置,岿然相望,世云曹操疑冢。……冢间有曹公庙,殿屋甚华丽。”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流传到清代,又有了三种新的说法:一种是曹操疑冢被发掘说,“曹县王中丞叔武(崇文)《杂说》云:正德十一年,河北旱,饥民发曹操疑冢,凡十三处。皆有尸及银花、烛台之属。内一冢磨甓为室,尸卧土床,无棺椁。青巾,黄衣,黄须,黑发,宛如生者。盖用水银以殓,故不腐也。然其为操疑冢与否,亦不可考。”第二种是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说,康熙时《坚瓠续集》卷2《漳河·曹操墓》:“国朝鼎革时,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窥之黟然。疑其中多鱼聚,乃由隙入。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第三种则是曹操冢在许城河下说,见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卷10《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这些说法,是对曹操疑冢传说的新演绎,反映了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由精英士大夫的记载向民间故事的转向。


大先生的故纸堆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曹操设立七十二疑冢是不是真的?对!是真的!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中曾写道:

“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建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后人开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泉涌,顷刻气绝而死。

原来曹操是害怕有人挖掘他的坟墓而设立了七十二疑冢。


但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其实是北魏代王拓跋猗卢的生母——皇太后文昭皇后的陵墓。据说当时下葬时仪式庞大浩瀚,竟有二十万人之多参加。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说是七十二疑冢,然而实际上却有一百三十四座墓葬呢?难道魏代王竟然一口气为文昭皇太后修了一百三十四座疑冢?这似乎不太可能吧?

说明曹操所修的疑冢必然混在其中。

那么曹操为什么那么害怕后人会挖他的坟墓呢?

原来曹操是做贼心虚,怕后人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来对付自己。大家都知道曹操是靠打压黄巾军起义而发家的。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张角起义爆发。但是没过多久,张角旋即在广宗病死。鉴于西汉战乱年代盗墓之风正是猖獗之时,张角手下高级将领在下葬张角的同时又在广宗设立了疑冢多处。

曹操为了能够及时补充消耗过度的粮饷,于是下令手下发掘张角的墓葬。但是当他将所有立有“大贤良师石碑”的坟墓全都开了个透,也没有找到张角真正的坟墓。

曹操大怒,立刻抓了一些张角手下严加拷打,终于从他们的口中挖出了张角坟墓的具体地址。原来张角的坟墓在他的老家巨鹿的老樟河畔。

曹操指挥手下挖了张角的坟墓,砍了他的头颅带去领赏,又将尸体投入了樟河。带走了价值相当可观陪葬品。

这一次盗墓曹操尝到了甜头,使得他的军队整整给养了大半年。从那以后,曹操成立了专门司职盗墓的部队,管理的将官称为“摸金校尉、发丘中尉等”,他们到处搜索,满地开挖。

由于西汉时期有一段极为繁华的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当时的古人害怕到了阴间没有钱花,又憧憬来生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所以极其重视财物陪葬。这刚好被曹操大发了一笔横财,整整养了部队三年。

曹操由于自己做了许多亏心事,自然就非常害怕死后自己的坟墓被人挖掘。于是临死前特地下令进行薄葬。据《三国志》内容记载:

公元218年,即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发布《终令》其中就有这么几句:

“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曹操因为欣赏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举措,仰慕他流芳百世的美名,所以想要偎依着西门豹下葬。又有《遗言》道:

“吾死以后,葬于邺之西南,与西门豹祠临近,无藏金玉珠宝。”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人氏,邺城:即今河南省安阳一带。

那么曹操的墓现在是否找到了呢?

根据蒲松龄的文著判断,曹操的墓葬早已找到,并且已经被发掘。请看下文: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暗。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此。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阐断上游,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尽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

原来曹操的墓葬是藏在水下的岩石洞中被找到的。这个典故是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在《辍耕录》中的记载,而将其录入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中。

你也许会说,这是野史不足为信。不!在正史未能明确的前提下,野史的准确度往往惊人的确定。

现在考古学家已经把曹操墓锁定在河北磁县与河南安阳交界之间,共约五平方公里的范围以内,但是还是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问题回答完毕!请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四季养生密码苑


活着是争议人物,死了也让人疑虑重重。小说《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弥留之际,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使人不知道其真葬何处。


曹操多疑的性格,更让人相信这是件真事,何况罗列于漳河两岸一座座小山似的墓冢,所谓“漳河累累漳河水,如山七十二高丘”,使众人对疑冢一事深信不疑。随着小说的传播,几乎天下都知道七十二疑冢的事。

而不管是曹操的《终令》和死前的《遗令》都明确了他将自己葬在邺地西门豹祠附近,丧事从简,不封不树,未提及疑冢的事。《三国志》,《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曹丕,曹植书写的一些史料里,曹操的后人是遵从了他的遗命,司马懿和贾逵的传记里还有他们护送灵柩邺城入葬的记载。


由于曹操的薄葬,水土流失,战乱破坏,到了宋代只是知道曹操墓在邺县,至于具体位置,却已经弄不清楚了。从南北朝开始围绕着曹操墓就有民间传说,最早提及七十二遗冢的是北宋王安石,“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后来在文人诗词里陆续出现疑冢的字眼,如南宋范成大,“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当然最具有说服力的是80年代对漳河边所谓七十二疑冢的文物普查和抢救性发掘,证明了这些所谓疑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贵族墓葬群,有134座,从时间和数量上和曹操疑冢毫不相干。

宋元以来人们对曹操疑冢的猜测和深信不疑,一方面是人们对曹操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这和我们现代人没有区别。



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民间尊刘贬曹的思想兴起,正常的好奇心慢慢演变成对曹操人品的质疑,这里面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能表现曹操多疑性格的疑冢事件,哪怕是捕风捉影,人们也宁可信其有。

而小说作者罗贯中是捏和民间传说和史实的高手,又是尊刘抑曹的,当然乐于接受这种能丰富人物性格的写作素材,而把它添加进了小说里,更坐实了这本不存在的七十二疑冢事件。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曹操72疑冢只是传说。当然是假的。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传说杜撰的事情。

72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那么72疑冢里到底有没有葬的曹操真身呢?说到底传说的72疑冢是曹操生前布下的谜局吗?要了解这些还需从头讲起。


传说曹操之所以布下72疑冢谜局,还来源于他有这面的经验,曹操堪称盗墓师祖。当初为了筹措军费,他专门在军队成立了“盗墓办”。下设官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蔚”。盗的是最著名的墓冢——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梁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刘恒之子,景帝刘启的同母弟。其母窦太后特别宠爱他,景帝也对他特殊照顾,梁孝王刘武生活简朴,喜欢敛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死后陪葬品甚多。据史书记载,曹操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刘协闻老祖宗的墓被盗哀泣不已”。《水经注疏》说,曹操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将士十余年。


有这次盗墓过程,曹操看到了厚葬的弊端了,那些帝王将相有厚葬之风,往往认为生前荣华富贵、死后能够把金银珠宝带到阴间继续享用。可往往事与愿违。就拿刘武墓被盗一事说吧,刘武没享到金银财宝,反而落得尸首不安。倒是曹操自己得到实惠了,曹操何等聪明啊,吸取教训,然后就想出布72疑冢这个妙计来了。

在曹操病重其间,曹操觉得不久于人世,嘱咐曹丕说:“我死后一定要从邺城四门出殡,四门都抬出相同的棺椁,出四门分头去不同的地方,然后弄一共72座“疑冢”。曹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混肴视听、制造一种让人无法知道哪座是真实的陵墓。这招真管用,千年以来无一人能找到他的葬身之墓。在没找到葬真身之前,一切怀疑都是可能的,始终认为曹操墓就在72疑冢之中。


但事情出现了转机,在2013年12月左右,争议了千年的曹操72“疑冢”之谜破解了。

时间到了公元2013年12月27日,曹操墓才被考古队发现,据考古专家发布消息说:“曹操墓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处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当然曹操所设的“迷魂阵”72疑塚也大白于天下了。

曹操墓终于发现了,按一般人的想法,“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墓金、银财宝陪葬品应该很丰富吧,可事实却非如此。他的墓远没有他生前盗的汉朝一个梁王的“宝贝”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宝贝”少这个问题好回答,《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防止盗墓。布72疑冢也是此原因。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测,号称曹操的72疑冢也不是曹操所为,经过考古证实,实际是北朝墓群。所以说,曹操72疑冢只是以讹传讹罢了,当不得真。


秉烛读春秋


曹操墓被许多小说作家津津乐道,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盗墓题材作品满天飞,各种洛阳铲不可避免的铲到了曹操。


其实曹操墓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对于自己的丧事交代的很清楚:“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邺,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与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别看今天这里四六不着,连个县城都算不上,但是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可谓地地道道的一线城市,曹操把自己安葬在这里也算不上委屈,还可以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西门豹邻居。

从历史记载来看,曹操葬在邺城是真实的,魏国名将贾逵和司马懿等人的传记里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加上曹操推崇丧葬从简,墓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盗墓贼都懒得去。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不大,更没有必要搞出72座假坟来忽悠后人。

至于七十二疑冢是怎么来的,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七十二本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中国人讲究数数,什么36,72,108 都是一些蕴含特殊含义的数字,而在邺城,由于后世许多王公贵族都葬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墓群,有诗云: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那这些墓群什么时候成了曹操的疑冢呢?大概是南宋,南宋被金国人打到长江以南,以蜀汉自居,曹操虽然是汉人,但由于篡位加之势力范围在北方,就此成了当时汉人攻击的靶子,奸贼。而金国人对中原文化缺乏了解,本着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的逻辑,你骂曹操我就支持曹操,不但支持,我还去给曹操上坟,至于曹操坟具体是哪个也搞不清楚,就在那附近烧纸磕头,他们这么一搞,大家就认为那里都是曹操墓了,不是也是。

到了元代由于异族统治,百姓思念中原汉人政权,曹操这个篡汉的奸雄又被当出气筒拉出来鞭尸,尤其是经过罗贯中的添油加醋,曹操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别说七十二座疑冢,就是七百二十座也有人信。

鲁迅倒是说过一句公道话:“阿瞒(曹操)虽是老奸巨猾,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



日慕乡关


话说曹操是三国最具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亦奸亦雄,既雄才大略,又残暴狠毒,据说,他临死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而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在出殡的时,百姓看到神奇的一幕,邺城里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分别从各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就这样,曹操的尸骨究竟葬于哪里也就成了谜团,从面诞生了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

关于曹操的疑冢,古人的诗歌中经常被提及。王安石有《疑冢》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这是在铜雀台遗址写的,说明了有疑冢,但是并没有说明是七十二。

而宋代的俞应符写诗说:“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至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这首诗是说曹操生前算计汉室,死后还算计别人,想用七十二疑冢来迷惑别人。

那么,真正的曹操墓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曹操葬于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属于典型的七十二座疑冢之中。第二种说法骒曹操葬于水下,墓穴在漳河的河底设有暗道、机关,以防止盗墓,只有在河水干枯的时候,才能看见传说中的暗道。这个故事被写进了《聊斋志异》。第三种说法是曹操死后并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城外。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所颁《终令》,要求自己的陵墓要“因高为陵,不封不树”,即陵基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能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他在西门豹桐的西边高原上建起陵寝,名叫“高陵”。同时,当年曹操曾写过一篇叫《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文章,里面曾经提到他想要在自己死后,在神道里头立一块碑,上面写“汉征西将军曹侯墓”字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位考古专家在河北临漳发现了一个古墓。这个8个字:“汉征西将军曹侯墓”!

由此可以大概判断出曹操墓的一个位置。另外一些证据证明,曹操墓可能是临近漳河的。但漳河曾多次改道当年的曹操墓很有可能已经被河水冲毁了。同时,民间也有传言,传说曹丕当初因为漳河冲毁了曹操墓,无处祭祀而悲痛不已。也许《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假设曹操墓真的在漳河附近,那么当洪水冲走墓上的封土之后,剩下的结实牢固的砖石留在了河底。

当然,尽管如此,曹操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