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温润“大环境”——宁夏中卫移风易俗劲吹文明和谐新风

没有焚烧冥币的烟火,没有鞭炮的躁响,没有铺张的攀比……临近清明节,宁夏中卫市群众祭祀少了旧风俗、多了新风尚。

其实,这种文明新风尚不止表现在祭祀上,自中卫市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通过“新风”行动,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吹拂中卫大地。

除陋习,群众认同率不断提升

在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丰村,前些年村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时,往往要大操大办一番,“喜宴”“百日宴”少则几十桌、多则上百桌。如今,不论谁家办什么宴席都不超过10桌,人数不过100人,礼金限额在100元至300元之间,山区群众嫁女儿彩礼不超3万元,川区不超6万元,村民自觉遵守移风易俗“公约”。

去年春节,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为抓手,中宁县宁安镇古城村掀起了“清风行动”,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现在办白事,仅烟花爆竹和请人唱戏这两项就能节省上千元,再不用花钱撑面子。”古城村村民彭宝君说。

在移风易俗新风吹拂下,中卫市400多个村(社区)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划出婚丧喜庆事宜等方面的“红线”。去年11月,宁夏开展了2019年度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群众满意度调查,对各地“一会”“一约”建立情况,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情况,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俗事省办以及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卫市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满意率超过80%,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认同率不断提升。

树新风,在共享共乐中移风化俗

疏堵结合,张弛有度,才能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在中卫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大操大办的“中卫面子”越来越多被“文化新风尚”取代。

“漫天要价十几万,巧立名目要小钱,因婚借贷账难还,婚后生活真是难……”在沙坡头区永康镇丰台村的百姓大舞台上,村民们自编自演的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小品、评书、三句半等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传递给每个村民,让广大群众在共享共乐中移风化俗。

“以前农闲时,村民们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自从开展移风易俗,大家思想观念慢慢变了,村风村貌有了大变化。”丰台村党支部书记康占军说。

去年9月,中卫中学学生吴燕玲以参加义工活动的方式迎接18周岁的到来。生日前夕,她向父母表达了不想请客吃饭过生日的想法,并主动报名参加义工活动,以别样的方式举行自己的成人礼。2018年春节前夕,海原县摒弃传统婚礼大操大办的陋习,为19对新人举办青年集体婚礼,新人们乘坐“公交婚车”抵达集体婚礼现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完成了一场特别又充满意义的婚礼。

抓落实,“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在倡导“除陋习、树新风”工作中,全市党员干部率先开展移风易俗“八带头八禁止”活动,严格执行市纪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相关规定,严格控制操办规模、人数以及人情消费等事宜,发挥全市党员和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沙坡头区永康镇上滩村,村妇联主席佘月红家娶媳妇没掏彩礼的事在十里八乡出了名,婆婆丧事简办更是让村民纷纷点赞。“亲家是个‘时尚人’,不要彩礼,不给儿女添负担,只要小两口日子过得好就行。”作为一名村干部,佘月红带头将移风易俗落实在行动上。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随着移风易俗不断推进,一个个先进典型、一批批道德模范、一户户文明家庭不断涌现,用凡人善举、感人故事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一股股“不比排场比贡献”“不比彩礼比学习”的文明“小气候”逐渐变成全社会共同营造的“大环境”,引领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吴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