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2013年,导演王竞拍了部电影《大明劫》,据说投资1800万,票房仅454万,可以说是十分凄惨,但却被很多人认为是国产历史片最高峰,内容太写实,豆瓣评分8.0,确实算得上佳片了。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大明劫》讲述的是潼关督师孙传庭和明末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这两位历史人物应对军中一场瘟疫的故事。

1642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包围开封,明朝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被崇祯皇帝囚禁于狱中的孙传庭临危受命,总督陕西,率劲旅前往开封救援。

孙传庭向崇祯夸口仅需五千精兵便能剿灭闯贼、收复失地,倒是把崇祯吓了一跳。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当然,以他之前的战绩来看,孙传庭也不是信口开河。

1636年,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伏杀闯王高迎祥,平定河南农民起义。

1638年,在潼关南原伏击李自成,打得李自成仅剩18骑仓皇逃亡,几乎完歼闯王。

但到了陕西之后,孙传庭所见的实际情况比预想中的要差得多:地方军缺乏训练、装备落后、军粮亏空、军屯土地被侵占。

更要命的是,此时军中瘟疫盛行,每天都有十几名军士病死,并且感染人数急剧上升。

根据后人研究,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仅陕西、山西、河北就死亡约780万人。

军营中,军医赵川赵提领用伤寒论经方给患病士兵治病,可每日患病军士不减反增,最后老赵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赵川是军营中唯一的军医,面对日益严重的疫情,孙传庭找到游医吴又可到军中做医官。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吴又可是赵川的徒弟,之前已随师父来过军营,可他对疫情的认识却与师父不同:赵川认为是伤寒,吴又可推测是瘟疫。

吴又可还认为,空气中存在“邪气”(后被他命名为“疠气”),军士之间呼吸传播,才会感染瘟疫。

但这个理论在那时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所以被师父赶出军营。

这次再到军营,吴又可知道担子很重,凭他游医的经历很难挑起整个军营的担子,所以跟孙传庭提出了要求:有关防疫的事,只能听他一个人的,别人不得干预。

孙传庭在这方面确实算是个好领导,他自知对疫情一窍不通,当然得听从专家的建议,哪怕是发现吴又可的用药不合常情,仍对他无条件信任和支持。

吴又可上任后,马上对所有军士进行诊断,然后根据病情对感染瘟疫者进行分区域隔离,不同区域人员不得随意进出,并在每个人手臂上扎上不同颜色的布条,作为通行凭证。除此之外,他还提倡军营帐篷通风、焚烧死尸、沿街消毒等。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是不是很眼熟?几百年前防控疫情的方式居然和现在大体一样:隔离、健康码、通风、消毒,目的就是为了切断传染源,要知道,明朝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完整解释“空气”概念的理论,所以吴又可的理念确实还是比较先进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行医方式。吴又可反其师道而行之,用猛药大黄开虚泻火去除邪气。这种治疗方法最终起到明显的效果,军中的瘟疫也慢慢得到控制。

咱也不懂大黄到底对治疗鼠疫有没有效果,反正电影中是这样说的。我们知道大黄用多了对肠胃损伤较大,常见症状就是拉稀。但大黄能增加肠壁的蠕动,促使内毒素的排泄,并有较强的解毒抑菌作用,古时历代医家对大黄都很重视。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孙传庭就要上战场了,他想带着吴又可随军出关,以防再遇瘟疫,但吴又可却连夜逃跑了,他应该深知:他能控制得住几千人军队的瘟疫,却控制不住整个大明的瘟疫。

大明朝气数已尽,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但医道应该长存。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孙传庭最终还是出关了,并于次年战死于陕西潼关,以马革裹尸而还,时年五十一岁。

吴又可回到老家苏州东山,写成医学著作《瘟疫论》,开创性地提出了病毒学说及病毒的传播方式,为后世传染病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影中还提到了吴又可的药方“达原饮”,可以预防感染瘟疫,在影片结尾字幕更是称“用于治疗非典收到了奇效”。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

我不懂医学,也不懂中医,并不知道这个药方到底在非典里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所以也不敢大肆宣传。

中医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治疗手段,但在此次新冠病毒诊治中却很有存在感,时而曝出颇具疗效,包括武汉方舱医院内患者发出来的图片也在服用“肺炎一号”,主要由柴胡、黄芩、 法半夏、党参等十三味中药熬制而成。

至于到底效果怎样,我当然没有发言权,倒是有几个官媒说是效果比较明显。他们当然也没有发言权,但是这话肯定是有发言权的人告诉他们的。

有“中医黑”经常拿着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批判中医,这点我其实也挺能理解,中成药包装盒上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我就特别反感,但中医理论和所谓的西医理论确实还是有点不同的。

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调理身体环境,根据个体差异,即使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哪怕是同一种病,用药的量甚至药材都会有所区别,这个就很难做试验了。

还有个问题,比如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药方,用了几百上千年了,谁来出钱做试验?

当然了,有很多庸医打着中医的幌子骗吃骗喝,毕竟要掌握整个中医的精髓确实是太难了,没有一定时间积累的经验,你连搭脉都学不会。

《大明劫》:一部和瘟疫有关的良心历史剧!

我不会过份地捧高中医,但也不会刻意地贬低中医,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相信“存在即合理”。

不敢多说,毕竟是“吵架三件宝”之一,就这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