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皇帝为什么有时候要微服私访?

猎人在山1


微服私访指的是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巡查疑难重案。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皇帝微服私访的情景,但实际上皇帝很少出宫的,皇帝巡游时要提前告知官员做好准备接待工作。皇帝微服私访一般有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个就是游山玩水,找乐子,假使我们长期困在富丽堂皇的皇宫中也会感到厌倦,皇帝也是如此,还会受到很多琐事的烦扰。这时候就会出宫玩玩散散心。有些皇帝出宫去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汉成帝最爱的赵飞燕就是从宫外带回来的;明武宗朱厚照也是天生爱玩,自封镇国大将军,经常跑到塞外去玩,最后也是因为一次溺水早逝。

第二个就是考察民情,对于那种勤政为民的好皇帝,会深入民间,看看政策这些落实没有,当地有没有什么贪官污吏。

其实真实历史中皇帝的微服私访还是很少见的,千万不要被电视剧蒙骗了。皇帝是九五至尊,何等的金贵,出去的安全是个很大的问题,要微服私访也是选在比较安全的地方,比如说京师周边的地方。即使要出宫,也是规模庞大,可能叫巡游好听一点吧。




鸱夷子皮君


很多人都听过评书《康熙私访》,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其中如《八宝粥记》、《犁头记》、《铜鼎记》、《紫砂记》等一个个精彩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康熙皇帝带着感人的平民情节,深入社会基层,访贫问苦,匡扶正义,铲除贪官,惩治豪强等做法,看了让人着实感动。在万恶的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英明皇帝,真是社会之幸,吾民之福,大清国之骄傲也。可惜,这些都是假的。康熙皇帝不仅没有微服私访,相反,他还明确反对这种“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的做法,表现了一个封建皇帝很难得的可贵见识。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直到69岁在畅春园病死,在位长达61年。他每天的活动在《清圣祖实录》有详细记载,可是他没有一天微服私访,甚至连悄悄出行也极少有过。对于微服私访,他曾公开表示反对。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1717年4月16日),他谕示大学士、学士及九卿等高级官员:“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在讲这番话的时候,已是63岁年纪,身体也不怎么健康,过了5年多点儿就去世了,不必怀疑说了这话又再变卦。他反对微服私访的谕旨是可信的。

康熙皇帝既然没有微服私访,为什么能制造出这么多有鼻子有眼的“私访”故事呢?说来也并非无缘无故,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康熙频繁出巡,为私访故事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亲政以后,按捺不住少年好奇之心,当年五月就到京师郊区转悠了一圈。康熙十年,他又以祭陵的名义驾临沈阳,从此拉开了多次出巡的大幕。其后分别以体察民情,查看边事,视察水利,祭奠祖陵,涉猎行围,参与佛事等种种名义,六下江南,三巡北边,四上五台山,二十多次巡视塞外,至于在京畿视察的次数,尚未计算在内。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还以66岁的高龄巡视热河。每次出巡,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在当时知名度,丝毫不亚于现今的各类明星。比如他在扬州巡视,发生因为观看皇帝而踩死人的现象,山东欢迎他的人数达到“数十万人”,康熙要想私访谈何容易?

当然,康熙也有轻装简从的时候。康熙二十六年大早,皇帝“素服步行,祈雨于天坛”。所谓“素服”,也就是没有穿戴皇帝的礼服,但也绝不挑会穿一般人的服装,因为是求老天爷办事,必须放下皇帝架子,所以不得不“素服步行”。后世文人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加以丰富想象,杜撰了所谓康熙“私访”的故事

二是乱世思念英主,时势呼唤皇帝“微服私访”。康熙是满清贵族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史书说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环宇一统,虽日守成,实同开创焉。”以其为始乾隆继之,祖孙俩人共同开创了有名的“康干盛世”。可是,到了乾隆后期,盛世的光环暗淡。至道光中期,已是内忧外患,国事日非。后来的几个皇帝,如同“黄鼠狼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人民群众自然怀念昔日的“康干盛世”,盼望当今皇帝也像康熙爷一样勤政爱民,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振兴国家,再造一个什么盛世。他们知道,这种良好的愿望,既不会依靠上疏劝谏求得实现,也不可能指望权臣变为现实,但是,有一点可以做到,就是希冀借助前辈皇帝的形象,刺激一下当今圣上,能够有所作为。于是,一些文人开始在康熙外出方面寻找灵感。凡是他到过的地方就给他编造一些故事。如:山西五台山的“康熙私访误会‘字王’”;山东临清的“康熙三上碧云楼”;济南的“大明湖的蛤蟆不会叫”;江苏宿迁的“康熙赐匾兴福寺”;扬州的“皇帝题诗蜜香居”等,真是临文不讳,应有尽有。尽管这些故事美好逼真,但是,无一不是向壁虚构,并非康熙真实的“私访”经历。

三是《永庆升平》的传播,使“康熙私访”广为人知。咸丰、光绪年间,出现了长篇评书《永庆升平》,开始为评书艺人姜振名演说,听众反响平平。后来吴辅庭、哈辅源师兄弟接着说,并因此在京城成名。光绪十七年(1891年),通州人郭广瑞看好这部书的市场,根据哈辅源的稿本“录成四卷”,“增删改补”为“百数回”(实为97回)评书。第二年由北京宝文堂刊行,仍名《永庆升平》。过了两年,又有贪梦道人续演为100回,因而该书又有前、后传之分。经过多个说书艺人的演说,康熙“微服私访”的事迹广为传播。其后,又有人改编成京剧上演,影响越来越大。改编后的《永庆升平》,集中展示了康熙皇帝的优秀事迹。该书以清王朝如何剿灭“天地会”、“八卦教”起义为主要线索,通过康熙巧扮巡行、微服私访之类的行动,体现了这位“一代英主”如何体恤民众,维护朝廷,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极力宣扬康熙皇帝的无比“圣明”,赞扬了大清国曾经有过的太平盛世,引起人们无限回味和向往。该书情节曲折,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效果感人。特别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接缝斗榫,不留痕迹,成功塑造了一个善于“私访”的可爱皇帝,达到了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效果。再加上京剧舞台有声有色的宣传,康熙“微服私访”的故事流传更加广泛,影响更加巨大。但是,不管这些故事编织的如何巧妙动人,效果多么良好,都明显违背了康熙反对“微服私访”的主张,这是英明的康熙皇帝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文章是自己的好


微服私访顾名思义就是穿上便装来到民间看名间百态,品民间百味。古时候信息传递落后,黄帝对于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只有从全国各地官员呈上来的奏折来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从全面收入到各地灾害都要从奏折上来看。但是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往往谎报地方的情况。使得朝廷对于地方的把控不够明确。有的地方甚至只认地方官员,不认朝廷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微服私访可以让皇帝亲自来到民间,看民间人们的生活状态,看地方官员的为官风气,从百姓口中了解百姓对于朝廷真实的看法,从而来了解统治的不足,修改政策,富国安民!稳固朝廷统治的同时,也可以扒出来各地的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使得朝廷的统治更加稳固,黎民百姓拥护自己的统治!




帆断刈


皇帝微服私访无非这几种情况,出去玩的,出去调查民情吏治的,或者二者兼有的,一般来说,皇帝为帝国首脑,考虑到安全因素,大多深居内宫,可皇帝也是人,在某个地方呆久了肯定就腻了,谁不想出宫透透气,找找乐子,当然一般也就在京城及周边转转,因为皇帝也是要工作的。因是私自偷出去玩,这理由是见不得人的,正史书上没法记载,野史上倒是不少。可像乾隆下江南这是打着考察吏治民情的旗号去玩的,这就不能算微服私访了。另外就是一些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不完全相信官吏上报的折子,根据情报部门的汇报,出宫考察某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这种行为是正当的,可以多带几个人,遇事可以随时调动地方武装,安全也是有保障的。这种情况体现了皇帝的爱民勤政,就热衷载入史册了,所以在二十四史里面相关的记载是不少的。



李二郎的街边历史


大家都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吧,这部剧中康熙皇帝频繁的微服私访,奔走在全国各地体察民情,惩治贪官。但这其实也只是电视剧,真正的历史上皇帝微服私访的很少,在极少数。

首先汉武帝刘彻在年轻的时候跟随一群人到长安的郊外狩猎,饿了就去百姓家里蹭个饭吃,当看到百姓辛苦劳动的耕作之后,汉武帝刘彻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亲政之后,推行了新的农具和制度,极大的鼓舞了百姓们的信心。

还有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是如此,也是看到百姓们辛苦劳作一年最后的收成却不如意。于是亲政后也是出行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

至于为何要微服私访呢?主要还是皇帝在皇宫中并不能亲身体会到民间的生活,万一有奸臣乱报呢,万一某个地区有灾害却被当地官员压下来了呢?所以有的皇帝有时候会选择微服出巡,自己去体会一下当时百姓的生活,顺便也可以了解一下当地的官员们是否恪尽职守,是否爱民如子,对百姓们好。

还有一种就是微服出巡纯属游山玩水,玩遍大江南北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风情,然后回宫。

总结一下,皇帝们为微服出巡是有好处的,有作为的皇帝真的是为了体察民间疾苦才去微服私访的,看一看百姓们的生活,看看百姓们过得好不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们也懂得这个道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话谁会去造反呢。这也就是古代皇帝为何有时候要微服出巡的原因了。


小空话历史


封建皇帝之所以会微服私访,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体察民情

明朝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担心官员假报瞒报,便悄悄的微服私访民间,期间从民间听闻有官员贪污腐败,大怒之下便回宫查证,最后证据属实,便把那贪污腐败的官员砍了头。

2.巡查疑案

3.做个人私事

同样是宋朝时的皇帝,宋徽宗,在任时就曾为过个人私事,微服私访过。说起来也好笑,这皇帝微服私访的原因只是为了相会青楼名姬李师师。

总结:其实有记载的古代的微服私访的皇帝并不是特别多,尤其是清朝时的康熙、乾隆帝也压根没有微服私访过,他们不但没有做过,甚至他们还反对这个事情,理由是微服私访这个行为有越级领导的行为,容易打破某些常规。


墨石坊


有的皇帝对时政民情不太关注,因为皇帝背后的智囊团之类的组织很多,所以他对政务的处理也比较少,在宫里就会特别闲,到一定的时间了就会出去微服私访,其实是去找乐子去了。皇宫虽然华丽,但局限性很大,很多东西显得通俗了,显得不尊贵了,都不会被皇宫采用,皇帝在宫里受制于他的皇太后之类的管制,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这个时候都会带一两个心腹,以微服私访的名义去到民间玩乐放松自己


品茗1165


微服私访的皇帝很少,一般都是大阵势出去。微服私访大多是编剧根据需要而杜撰出来的,都是经过加工的,添加了许多想象和吸引眼球的成分。

比如乾隆皇帝出巡,全部都是提前通知各级地方官员,做好迎接和安全准备。

出巡的目的一般为了彰显皇权,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盛世帝王,对康熙皇帝数十次出巡的巡游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从。封建社会,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两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将清朝推向了鼎盛。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向百姓传递积极的信号,因此,乾隆皇帝出巡次数较多。

如果皇帝要微服出巡,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但古代信息传递较慢,保护工作非常难做。而且一旦有意外发生,国家也会陷入瘫痪。

因此封建皇帝一般不会选择微服出巡,基本为大阵势的出巡。





小小飞贼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九五至尊,其实微服私访的很少,如果需到某地,大都和当今社会一样,先提前下发通知,命令各地及沿线官员做好安检与保卫工作,之所以大都选择明访一是出于对皇帝安全的考虑,二是展示皇权的权威性。古代皇帝微服私访是从汉成帝刘骜皇帝开始,那为什么有的皇帝选择微服私访呢?个人认为是以下原因:

一、体察民情。每个朝代,由于利益的驱使,难免会有奸臣当道,那么皇帝所见、所闻可能与现实中就相差甚远,而明访的效果肯定也达不到预期,因此只有微服私访才能体察民情,真正了解百姓疾苦,为什么往往开国皇帝往往能创造盛世局面,就是因为开国皇帝深知百姓疾苦,也明白百姓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才创造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气象,因此通过微服私访能体察民情,这样能更好的激励皇帝如何施政,实现国泰民安。

二、体验生活。皇帝长期深居宫中,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狭小环境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外面的未知世界是有诱惑力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达官显贵愿意舍弃奢华的生活去做一介百姓,因为人都崇尚自由,而皇帝选择微服私访就可以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嬉戏山水,游历大好河山,体验皇宫内所体验不到的快乐,同时可以释放压力。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享受是少不了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每个朝代的后期体现的最为明显。

三、体现勤政。俗话说“山高皇帝远”,离皇帝越远的地方,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就越薄弱,这也是地方上悬案、疑案较多的原因之一,如果明访,地方官员肯定提前做好功课,因此皇帝选择微服私访才能真正了解真实情况,并且可以暂时把朝中大小事务交与太子或朝中大臣处理,锻炼未来继承人的能力,但微服私访目标不能太大,因此随从并不多,危险挺大,万一遇到山中劫匪可能就会命丧于此,因此微服私访是需要胆量与勇气的,大部分皇帝是不会选择微服私访的,所以也能体现出皇帝勤政的一面。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对于皇帝来说,无论是明访还是微服私访,都有其自身的目的,体察民情也好,寻欢作乐也罢,都已成为了历史,成了今天的笑谈。从历史的主流来看,大部分微服私访的皇帝都是把体察民情放在首位的。


趣说小历史


封建时期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可以说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一般情况下,封建皇帝出访可以意味着是权利的出走。

一般情况下,只有明君才会有微服私访,那些昏君则是不会微服私访的,只会大方出游满足自己都私欲。

所以现在我们讨论微服私访就限定于明君的微服私访。明君出访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个必定的理由,就是为了体桖民情,了解自己统治下的百姓的生活情况。

一种情况,那就是君王怀疑大臣欺骗自己的时候,为了了解自己的权利是不是受到了限制。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皇帝的私欲,皇帝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皇帝,是人都会有私欲,何况是皇帝。

这些封建时期最高的统治者呢。所以皇帝微服私访可以是为了美女,为了自己喜欢的字画,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威,还有一点就是单纯的为了游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