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清明诗是哪首?

1王亚坤


清明祭祖,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清明,就会想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千百年来,这首诗早已家喻户晓,并且成为清明诗中的佼佼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是寒食节,我写了一首《寒食节口占一绝》,在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中,有关清明诗的精品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我就把我的这首诗分享给各位:

天下谁人无双亲,

相怜不可陪百岁。

岁岁思怀断梦魂,

年年祭扫传儿辈。

我喜欢这首诗,算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既为绝句,首先平仄上合乎规范,其次后两句对偶工整。从内容上看,前两句从人之常情写起:天下所有人都有父母,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是刀割不断的,这种爱是永恒的,儿女能陪伴父母活到一百岁,但是,父母却不能陪伴儿女活到一百岁,岁月无穷,生命有限。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即使一个人不生病,也有寿终正寝的时候。前两句用通俗简练的语言,把人生的这种规律揭示出来,也表达了诗人面对生老病死所表现出来的平常心态。

最后两句切到了清明的主题上来了,平仄严谨,对偶工整。第三句巧用杜牧“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把寒食节诗人因思念亲人而梦中断魂的思想感情,入木三分地写出来了,“岁岁”二字,更表达了这种情感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最后一句,通过“祭扫”二字,写清明祭祖的具体行动,不但自己不能忘记故去的亲人,还要让自己的孩子牢记清明祭祖的传统习俗和传统美德,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如果说杜牧的《清明》是国宴大餐,那么,自己的这首《寒食节口占一绝》,可称之为有名的地方小吃。所以,我喜欢这首诗。


骊山桃源隐士


但凡说道清明诗,最绕不过的肯定是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实这首绝句并没用多少高深的手法,也是浅白易懂的句子,然而颈联和尾联两句却把诗人原本在首联和颔联中所表现悲春伤魂的感情急转替换,借用儿童的天真烂漫,绘画出一幅杏花似锦,春意闹枝,酒香弥漫的景象。点滴一墨,而窥全图,是这首诗可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但是相对于杜牧的《清明》,其实我更喜欢的是明代散曲家王西楼(王磐,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其实明代的小令成就并不高,先不用说去跟词成就最高的宋朝比,唐朝一个温庭筠,清朝一个纳兰性德,都是明词跨不过去的高山,但是问清丽脱俗,还是王磐的这阙词。

这阙《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和杜牧《清明》最大的不同处就是在于,它更加直白地描写了清明的景色。

《清明》的最大特色是明明用了大把的技巧,然而你却看不到任何一丝雕琢的痕迹,整个浑然天成的情感转则让人不得不惊叹,但是非常显然,这是诗人的故意而为之。

而《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除了第一句以外,其余四句皆是在写清明的景色,或许在想象上并没有《清明》给予人的空间大,但是“马、人、探莺”所织就的清明景色,是一幅更符合清明这个主题的田野踏青,更何况,它的词藻更华丽呢。

如果说读《清明》醉的是情,那么读《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醉的就是词了。


三观粉碎机


答 | 江隐龙

但凡说到清明,一定避不开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这首诗,历朝历代已经有太多诗家解读,其精妙处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从小对这首诗便印象深刻,却是因为它的“花式玩法”。这是一首七绝,但它还能改变标点符号变成一首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文笔意境上来看,这首小令也饶有趣味。然而你若以为这就结束了就“上台拿衣服”了。它还可以改成这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慢着,杜老爷,您大清明节的不去喝酒,在大街上找牧童是想干嘛?难不成……杜老爷名牧,字蕾斯……你还别说,杜蕾斯杜大爷,还真有一款清明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国际节日的广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然这一改法就远没有小令来得诗意盎然。再后来又出了一个脑洞清奇的“玩家”,直接改成了剧本——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个字一个词的语序都没变,这脑洞也是给跪了!


隐语


先谢谢大家欣赏!

《望海潮·辽阳》

逍逍春雨,朦朦烟哗,仙人泣惹桃花。

树绿苍翠,葠窝汤漪,俗家如同仙家。

天边等出霞。清明遇神气,喜撒天涯。

盛夏三过,又是一片揽秋华。

襄平物宝人呱。王氏木鱼石,晕傻鱼虾。

曹氏红家,辽阳东家,龙顶山皆管辖。

太子丹倒下,衍水染红霞,天下一家。

满清在此称侠,纵横劫天下。


大峰上雨


要问在中国文学史上,写的最好的“清明”诗,个人认为那就是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一首,这首诗流传最广,几乎家喻户晓。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下面我来具体赏析一下诗的意境:

清明时节, 家家祭祖扫墓,漂泊在外的游子,却不能回家祭祖扫墓,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而此时,天公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安徽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这给人们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画卷。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由己推及他人,着力写出人们的感情世界。纷纷的细雨下,自己不但彳亍孤行,见路上行人也是愁绪悲思,伤心欲绝,因为这些今天皆为悼念逝去的亲人。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刻写这春雨下的悲凉。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是向别人打听有没有酒店。“酒家” 酒店,就像现在的“某某大酒店、大酒楼”一样,里面能吃饭,能喝酒。“借问”,请问。向谁借问,诗里没有说,省略掉了,后来作者补上了借问的对家。

诗人为什么问“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两者皆有。诗人通过问话,不但使诗歌语言简洁,形成了诗歌的审美空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而且暗示出想“借酒消愁”的思想,从而表现出了诗人忧虑重重。 “何处有?”在哪里、哪里有的意思。诗人不是自己去寻找,而是 “借问”、“ 何处有?”表现诗人心情的急切,急需要想找避雨、歇脚、吃饭、喝酒的地方”,缓释一下自己不好的心情。


末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去处。“牧童”,是对问路的对象的点明与补充。“遥指”,远远地指着,诗人要找的去处可望可及了。牧童这一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已经使诗人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牧童遥指”把诗人与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在这里诗人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让人倍作振奋。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此句作注脚。诗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总之,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语言通俗易懂,写得自如之极。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圆满,诗中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情感又由低而高、逐步上升、最后达到高潮。

像这样通俗易懂又有意境的诗,自然流芳千古、特别到了“清明”时节,人们会情不自禁的诵读它。


百花亭旁满园春


清明诗最让人喜欢的当属唐代杜牧的《清明》。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认为改成五言诗也不错:“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还有人改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细读起来总感觉没有原诗意境好,我也曾仿拟清明诗一首,请大家批评指正:“清明时节雨濛濛,扫墓人儿行匆匆。杏花酒家依旧在,不见当年小牧童。”


唐尧故里1


我喜欢的是王禹偁的清明,满满正能量。


老面汤圆


本人自己作的

将清明

白鹭低舞湖水漾,

青山不语雾掩妆。

碎雨斜风报清明,

千里孤坟断人肠。


师述生活


清明诗最家喻户晓的诗莫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也火了杏花村酒。不过我认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断用的不太好,断魂等于死亡,有些不舍利和夸张了。若用迷字好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