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窗外1225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独特文化现象,指的说话或者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直系长辈的名字时有意识地进行回避,比如通过改字法、缺笔或空字等方法。


字辈取名的由来

避讳之说起源很早,最迟不晚于春秋时期,而盛于唐宋。避讳对象一般又分为帝王、长官、圣贤和长辈。其中,帝王排在首位,也是全天下的人都需要避讳的对象。


而皇帝的同辈兄弟需要改名字避讳,意味着皇帝的名字是复名,而且中间一字代表辈分,这样兄弟们都有一个字是一样的。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匡胤登基后,弟弟赵匡义和赵匡美分别改名赵光义和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赵光美又改名为赵廷美。


按字辈取名从东晋就开始有了,但是并没有广泛流行,辈分的选择也往往是父亲或者祖父临时选择。举个例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都是带“承”字,但是李世民只有长子李承乾带了承字,其他儿子比如后来登基的李治就没有。


直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字辈谱,他为自己和两个弟弟的后代分别定了14字的辈分。

太祖赵匡胤一系: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赵匡义一系:德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赵匡美一系: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

所以,按字辈取名,应该是从宋朝才开始广泛流行起来,在此之前,历朝皇帝很少遇到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是宋朝,除了赵匡胤的兄弟需要改名外,后面皇帝的兄弟也不需要改名。


因为从赵光义开始,为了方便,皇帝主动改名。毕竟像“光”和“义”这种字太常用了,如果自己不做榜样,随着皇朝延续,需要避讳的字将会越来越多,给全国上下都会带来很大不便,于是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


后来的宋朝皇帝,大多数都仿照赵光义的做法,在被立为太子时就改名。比如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等。皇帝自己改了,同辈兄弟们当然不用改了!


宋朝被元朝灭亡后,由于元朝汉化程度不够深,很多皇帝甚至都没有专门的汉名,避讳当然无从谈起。


明朝单字不用避讳

到了明朝,朱元璋不仅学习赵匡胤,搞起了按字辈给皇室起名,还奇葩地规定后辈的名字必须带有五行的偏旁,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以至于后来,这些汉字不够用了,很多人生造了带五行偏旁的生僻字。

作为集权统治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对避讳的事情看得还是比较重。比如“元宝”被改称“通宝”。但是朱元璋本人带头制定的《大明律》,又对避讳做了进一步解释,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同音字和形近字不算犯讳,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的,只要不是一起用,也不算犯讳。

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笞。若为名字触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比起唐宋时期的避讳,《大明律》已经宽松了很多。往后,明朝历代皇帝对避讳的态度都更加开明。比如朱瞻基登基后,就下圣旨说自己的名字不需要避讳。一代明君朱佑樘也专门重申了“二名不偏讳”,就是只用一个皇帝的名字时不需要避讳。

“御名庙讳及亲王名讳仍依旧制,二名不偏讳,不必缺点画,违者黜落。”


皇帝都这样三令五申了,老百姓不用避单字讳,作为皇帝的兄弟就更不用避讳了。这就是明朝皇帝兄弟不用避讳的原因。


清朝也只有雍正兄弟改名

其实兄弟需不需要避讳,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大家常用雍正的兄弟将“胤”改为“允”字的例子来说明皇帝兄弟需要改名避讳,其实放眼整个清朝,除了雍正,其他皇帝兄弟都不用改名。而雍正后来允许十三阿哥允祥用回“胤”字,也是把这个当成了一个荣耀。

等到乾隆上台时,因为有感于父亲雍正对兄弟过于刻薄,为了拉拢宗室,特意强调不用避讳,真要是内心不安就用缺笔画的形式代替即可。

朕思尊君亲上。臣子分谊当然。但须务其大者。以将恭敬。至于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而实乃文字末节。无关于大义也...嗣后凡遇朕御名之处。不必讳。若臣工名字有同朕。心自不安者。上一字、著少写一点。下一字、将中间禾字。书为木字。即可以存回避之意矣。尔部可传谕中外。一体遵行。


往后,清朝要么皇帝自己改名,要么使用缺笔来避讳,再也没有发生过皇帝兄弟改名的事情。


小熊猫看历史


说起皇帝的亲兄弟避讳皇帝名讳这个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他的三弟赵匡义出于避讳,改名为赵光义。当然,最惨的是四弟赵匡美,二哥称帝时改名赵光美,结果二哥死后继位的是三哥,不得不再次改名赵廷美。由此可见,即便是皇帝的兄弟那也得先尊臣礼,避皇帝讳。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兄弟就不讲究这个避讳呢?

比如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兄弟就分别有朱瞻埈、朱瞻墉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兄弟叫朱翊镠。其实,这个就得说起朱元璋的祖训了,明朝无论是皇帝还是藩王,名字的第一个字其实都是固定的,比如燕王朱棣一脉,子孙名字就需要按照“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这个顺序来依次取,但每一代不可能只生一个儿子,这就会出现兄弟们名字首字是相同的,由于是朱元璋定的“祖训”,所以,即便这些兄弟中有人做了皇帝,那么其他兄弟也是不敢轻易改名字的,在这里祖训也就大于了避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对避讳相对宽松,《大明律》就曾规定:“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也就是说,就算是皇帝的名字,只要不是两个字同时列出,那也不算有罪。


秦皇汉武


古代避讳制度,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中皇帝显然属于尊者,所以在皇帝继位之后,他的兄弟都需要改名。如宋代,赵氏长成的三兄弟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在赵匡胤当皇帝时,老三、老四分别改名成赵光义、赵光美,老三赵光美当皇帝时,老四又不得改名为赵廷美;再如清代,雍正继位之后,将其兄弟“胤”字辈都改为“允”字辈。

明代之前的宋代,之后的清代都有执行这一制度,为什么偏偏就是明代没有呢?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明朝避讳宽疏的原因,连朱元璋在位时修的《元史》都没有避讳朱元璋的名字,里面的“元”字出现了6700多次,“璋”字出现了40多次。

看有答主将原因归结为朱元璋确立的字辈,严格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宋代和清代同样确立了字辈,如宋代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各有十四字字辈,分别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清代也有胤、弘等字辈。

但为了免于避讳,宋代将皇位继承者由双名改为单名,如赵匡义的第三子赵德昌,本用德字辈,但再立为皇太子之后改名恒,这样,他的兄弟就不需要再改名了。宗以后,大多沿用这种方式,如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允”字辈),册封皇太子时改名祯,是为仁宗;仁宗无子,以濮王赵允让之子承嗣,赐名赵宗实(“宗”字辈),后被册立为皇子,改名赵曙。

也即宋朝避讳,最初由改皇帝兄弟辈的字辈,然后转变成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宋朝这一制度在清代得到继承。

清代康熙时将儿子按照统一的字辈命名,雍正继位后,以避讳为由将兄弟们的字辈“胤”改为“允”。但是乾隆并不重视,乾隆继位之后以“朕以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实乃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为由,并不要求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仍然使用“弘”字辈。

不过乾隆对其后的继承人做了规定,“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将其后的“永”字辈、“绵”字辈改为“颙”、“旻”,但只要求皇帝一人更改,所以继位的嘉庆皇帝名字由“永琰”改为“颙琰”、道光皇帝“绵宁”改为“旻宁”。


楚邾


明朝所有皇子的名字都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命名规则,这套规则中,名字的第二个字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就已经规定好,第三个字的偏旁则是按五行相生的方式演化,所以他们的名字其实在出生钱就规定好了,而且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制,自然不能随便乱改。具体怎么命名,我在前几天专门写了一篇介绍的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进行查看。


文史并蒂


中国封建社会避讳的一条总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正因为如此,因此避讳的对象主要为帝王、长辈和圣贤。就是到了今天,不与长辈同名这一条避讳依然是起名的避讳之一。

皇帝的姓名避讳主要兴于宋代,宋代倡导三纲五常君君臣臣,因此对于皇帝名讳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弟弟原本叫赵匡义和赵匡美,赵匡胤继位后,这两个弟弟改名叫赵光义和赵光美,后来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继位后,赵光美又改名叫赵廷美了。这足以说明宋代对伦理君臣的重视。

而明代也是倡导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的王朝,甚至还把朱程理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明朝似乎没有皇帝姓名避讳的规矩,这主要是朱元璋定的一个规矩。别看朱元璋是农民出生,其是一个十分注重规矩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把他子孙起名的规则基本上定下来了,同一个儿子的下一人都需要有相同的辈字,还规定同辈之间的第三个字的偏旁要按照五行部首。比如朱元璋儿子分别叫朱标、朱棣、朱桢、朱杞,偏旁都是“木”,单名是因为这一代人是使用辈分的第一批,再往下朱允炆、朱允熞、朱高炽、朱高燧,同一个父亲的兄弟中间的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用五行属火的字。就不一一举例了,明代这个辈分起名制度是祖制,子孙若违背祖训就是不孝,古代忠孝为道德之首,作为帝王也难以违背。但是这不意味这明朝皇帝就不重视帝王避讳这个原则,明朝曾有禁猪令,就是因为“猪”和“朱”同音,后来竟然给猪名字改了,叫“豕”。


曹老师xixi


要说这个事情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因为这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后世之君改不了。

我们都知道跟皇帝有重字的名字,基本上都要改,比如赵匡义避讳赵匡胤的匡改名赵光义,雍正皇帝胤缜,他的兄弟们都把胤改成了允,改字是对帝王的一种尊敬,同时也为了体现皇帝的威严。可是明朝皇帝都不用改,只是因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把他子孙后代的名字都取的差不多了。

在《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的所有儿子中中间的那个字是朱元璋钦定的,后面一个字是根据五行学说取的,只要有金、木、水、火、土,就行了。比如朱棣一支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后面的子孙只要根据这取名就行了。

所以明朝的宗亲之间是不需要避讳名字的,毕竟这辈分是老祖宗朱元璋定的死规矩,后世之君无权更改。

朱元璋把辈分规定好了,但他把后面的一个字也做了限制,前面说了,要带金木水火土的字才行,这就难坏了各个王爷们为子孙后代取名字。



因为带金木水火土的字毕竟有限,到后来朱元璋后代膨胀了几十万,明朝王爷们充分发挥了自己胡编乱造的能力,自己造字。

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说到辽王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朱宪火节的,注意了,这个火节,是一个字,至于他怎么读,那就要问问朱宪火节的父亲了,毕竟现代的新华字典中查不到这个字。

其实这也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了,因为是老祖宗定的,所以明朝的宗亲们最后一个字,大多都是生僻字,有的都没见过。


景观历史


第二个字是辈分。在你族谱中,这一系老祖宗定下的,至少二十四代,谁能开宗立祠一般都会留下辈分用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