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覽,古建築——榆林市吳堡石城

吳堡石城,五代至清時期軍事堡寨。位於榆林市吳堡縣宋家川鎮東2.5公里,地處黃河西岸山樑上,負山阻河,形勢險要,曾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和歷時700餘年的吳堡縣治所在地。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榆林市吳堡石城

吳堡石城

據《吳堡縣誌》和《宋史·夏國傳》等記載,城始建於五代北漢,名吳堡寨;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率兵拔城,續設吳堡寨。偽齊劉豫阜昌八年(1137)折彥若重修。金正大三年(1226)改設縣,為吳堡設縣之始。元代三次重修,明嘉靖十五年(1536)、十七年(1538)、三十三年(1554)及清代均曾修葺。明清至民國時期,吳堡石城作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持續繁榮。除設有衙署、倉廩、商鋪外,還先後立有文廟、城隍廟、娘娘廟、衙神廟、祖師廟、龍王廟、關帝廟、七神廟、觀音閣、魁星閣、文昌閣、土地祠、節孝祠、劉猛將軍祠等眾多廟祠,以及南壇、北壇、先農壇、興文書院、女校等。其中,大部分建築為石砌窯洞式,只有縣衙大堂、二堂、四座城門樓、文廟、城隍廟、魁星閣、文昌閣等為磚木結構建築。1938~1945年間,駐紮山西軍渡鎮南梁村的侵華日軍隔黃河炮擊石城達7年之久,致使城內人口流失,建築遭受嚴重損壞。1949年後,吳堡縣城改設於宋家川鎮,石城作為縣治畫上了終止符。2000~2001年,陝西省文物局撥款對石城南門、北門、西門及局部牆體進行了維修。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榆林市吳堡石城

吳堡石城東段城牆

據普查資料,城築於吳山頂部,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270米,周長1225米,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牆體內實夯土,外用大石塊砌築,條石拉筋。城垣斷面呈梯形,底寬5~10米,頂寬3~4米,殘高1.6~11.2米。東、南、西、北各闢一門,東曰“聞濤”,南曰“重巽”,西曰“明溪”,北曰“望澤”,門額題字多已風化;城門上原設有城樓,已毀。現存南門券洞北端面寬3.2米、高3.05米,南端面寬2.57米、高3.52米,通進深10米;北門券洞南端面寬3.23米、高2.73米,北端面寬2.57米、高3.26米,通進深9.9米。南門尚存清代所築甕城,門額題“石城”二字,南門內設馬道1條。東北、西北、西南角各設馬面1座,西城牆有馬面2座。牆頂外側設垛口365個,垛牆高2米,上部為瞭望口,下部為射洞(供弩射和滾放礌石之用);牆頂內側築女牆,高約1米;牆頂海墁為石板鋪設。城牆、城門、海墁、馬道所用石條、石塊、石板為紅砂岩和青石質地,堅固耐久,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石頭城”獨特建築風格,長期被譽為“銅吳堡”,列為民謠“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就綏德州”之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城內外陸續出土宋金時期瓷枕、瓷碗、陶器,還保存有石刻、造像、碾盤及明萬曆、嘉靖、崇禎和清康熙、雍正等年款碑碣20餘通(方),城外尚有金代和明清時期摩崖題刻多處。

吳堡石城是歷史上拱衛中原和內地的一道重要屏障,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北方的民族關係史、軍事史,尤其是對研究黃河沿線軍事要塞的建築風格和建制格局具有重要價值。

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吳堡古城”為第三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佈時代為五代至明清),同時公佈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古城牆內;一般保護區為城牆周圍外延100米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一般保護區外延300米內。

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吳堡石城”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佈時代為“明至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