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览,古建筑——榆林市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五代至清时期军事堡寨。位于榆林市吴堡县宋家川镇东2.5公里,地处黄河西岸山梁上,负山阻河,形势险要,曾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历时700余年的吴堡县治所在地。

陕西文物览,古建筑——榆林市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

据《吴堡县志》和《宋史·夏国传》等记载,城始建于五代北汉,名吴堡寨;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率兵拔城,续设吴堡寨。伪齐刘豫阜昌八年(1137)折彦若重修。金正大三年(1226)改设县,为吴堡设县之始。元代三次重修,明嘉靖十五年(1536)、十七年(1538)、三十三年(1554)及清代均曾修葺。明清至民国时期,吴堡石城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持续繁荣。除设有衙署、仓廪、商铺外,还先后立有文庙、城隍庙、娘娘庙、衙神庙、祖师庙、龙王庙、关帝庙、七神庙、观音阁、魁星阁、文昌阁、土地祠、节孝祠、刘猛将军祠等众多庙祠,以及南坛、北坛、先农坛、兴文书院、女校等。其中,大部分建筑为石砌窑洞式,只有县衙大堂、二堂、四座城门楼、文庙、城隍庙、魁星阁、文昌阁等为砖木结构建筑。1938~1945年间,驻扎山西军渡镇南梁村的侵华日军隔黄河炮击石城达7年之久,致使城内人口流失,建筑遭受严重损坏。1949年后,吴堡县城改设于宋家川镇,石城作为县治画上了终止符。2000~2001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对石城南门、北门、西门及局部墙体进行了维修。

陕西文物览,古建筑——榆林市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东段城墙

据普查资料,城筑于吴山顶部,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70米,周长1225米,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墙体内实夯土,外用大石块砌筑,条石拉筋。城垣断面呈梯形,底宽5~10米,顶宽3~4米,残高1.6~11.2米。东、南、西、北各辟一门,东曰“闻涛”,南曰“重巽”,西曰“明溪”,北曰“望泽”,门额题字多已风化;城门上原设有城楼,已毁。现存南门券洞北端面宽3.2米、高3.05米,南端面宽2.57米、高3.52米,通进深10米;北门券洞南端面宽3.23米、高2.73米,北端面宽2.57米、高3.26米,通进深9.9米。南门尚存清代所筑瓮城,门额题“石城”二字,南门内设马道1条。东北、西北、西南角各设马面1座,西城墙有马面2座。墙顶外侧设垛口365个,垛墙高2米,上部为瞭望口,下部为射洞(供弩射和滚放礌石之用);墙顶内侧筑女墙,高约1米;墙顶海墁为石板铺设。城墙、城门、海墁、马道所用石条、石块、石板为红砂岩和青石质地,坚固耐久,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石头城”独特建筑风格,长期被誉为“铜吴堡”,列为民谣“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绥德州”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城内外陆续出土宋金时期瓷枕、瓷碗、陶器,还保存有石刻、造像、碾盘及明万历、嘉靖、崇祯和清康熙、雍正等年款碑碣20余通(方),城外尚有金代和明清时期摩崖题刻多处。

吴堡石城是历史上拱卫中原和内地的一道重要屏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关系史、军事史,尤其是对研究黄河沿线军事要塞的建筑风格和建制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吴堡古城”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五代至明清),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古城墙内;一般保护区为城墙周围外延10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300米内。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吴堡石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明至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